浙江绿道规划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0323373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绿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浙江绿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浙江绿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浙江绿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浙江绿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绿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绿道规划(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在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污染物排放总量剧增,野生 动物栖息地不断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日趋严重,城市热岛效应加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 重危胁。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从2002 年起做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战略决 策。“绿道” (greenway)是包含线性元素的绿色土地网络,是包含生态、游憩、文化、美学及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概念、多重目的的规划设计及管理1。自 20 世纪 60 年代 以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日 益恶化,导致了自然空间的割裂和丧失。美国自2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研究与实践表明:绿 道具

2、有线性、连接性、可及性强等特点,又兼具生态、游憩、社会文化等功能,因此,绿道 建设是保护自然栖息地、河流水源及提供人类游憩场所的良好对策,尤其是在当前城市蓬勃 发展时期,大面积自然空间难以有效恢复的情况下,实施绿道建设具有战略意义2。当前,我国的绿地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但其层次较低,更多以普遍绿化和美化环境为目的。同 时,对绿道的综合功能认识不足,绿道的建设基本上依附于道路、铁路、河流等各类型建设 展开,大多属于绿道建设的初级阶段,与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建设还有较大的差距1。因此, 从绿道建设的实质出发,按绿道综合性的功能要求在生态省的建设中实施绿道建设,具有极 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近几年,随着

3、浙江省高速公路网建设的完善,全省4 小时公路圈 的形成,自然空间割裂、丧失的情况更加严重,实施绿道建设更具有现实意义。 1、绿道建 设的基本原理1.1绿道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绿道的定义不尽相同,其中查理斯粒脱(Charles Little)对绿道的定义较为全面3: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滨河、溪谷、山脊线等自然 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性开 放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 1.2 绿道的分类 绿道形式多样,规模大小不等,而查理斯粒脱在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 一书中对绿道进行了较为系

4、统的分类,他根据绿道的形成条件及功能将绿道划分为5种基本 类型:城市河边绿道、以道路为特征的娱乐绿道、生态上重要的廊道绿道、风景或历史线路 绿道、综合的绿道系统或网络。 1.3绿道的功能 在跨省、市的区域层面上,绿道在连 接破碎的自然空间、重组自然生态系统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市域层面上,绿道可以结合道 路、铁路、河流及市政设施等载体的建设来弥补城市集中绿地的不足;在小区场所层面上, 绿道又为人类的户外活动提供了公共性空间。因此,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是 绿道最主要的功能。此外,绿道还具有经济产业功能2。1.4 绿道的生态学意义 绿道在生态上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持和保护自然环境中现存的物理

5、环境和生物资源,并在现有的栖 息区内建立生境链、生境网络,防止生境退化与生境割裂,从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水 资源4。野生生境是野生物种生存的空间,生境的破碎严重威胁到物种的多样性,而绿道 对破碎化的生境而言是很重要的迁移通道,通过绿道把各生境岛屿连接在一起,尤其是与较 大的自然斑块相连接,能够减少甚至抵消景观破碎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负面影响。 2、生态 浙江绿道网建设的框架和内容 从绿道建设的原理出发,结合生态省的实际,依托不同区 域的资源特征和浙江自然山水骨架,对照生态省建设的优势条件和不利因素,结合全省道路 网、主要水系等在省域范围内实施绿道网建设工程,构成省域范围内的绿道网框架。 2.

6、1 生 态浙江绿道建设原理 针对河道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和野生生境减少等不利因 素,设置具有综合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的绿道网,全面推进全省城乡绿化、美化向纵深发展, 减缓生境割裂造成的生态影响,保持全省范围内生物廊道的整体性、连续性与有效性,恢复 水系的自净功能;增加全省人们的游憩机会,保护全省的自然文化遗产,促进旅游事业的发 展等,从而对浙江生态省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 省域绿道网的建构 绿道建设将围绕省域范围内的高速公路网、国道、八大水系、东侧滨海海岸线、主要旅游通道或主要旅游黄金线,以及沿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 园来开辟生物廊道,构

7、成全省的绿道网骨架系统5。省域绿道网绿道建设的主要功能是维 持和保护自然环境中现有的物理环境和生物资源,保持主要的生境链与生境网络的连续性、 整体性与有效性。同时,对拥有特殊景观价值的文化遗产廊道采取综合性保护措施,做到自 然、社会、历史文化三者并举,重点保护具有区域性、地方性和代表性的景观。对全省风景 名胜区、旅游区、森林公园实施有效的连接,形成区域内旅游资源互补优势,以提高组团内 的吸引力,发挥规模效益(表1)。 2.3绿道建设类型 2.3.1自然山脊型这类绿道指的是沿着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山脊线而建构的绿道,主要分布于浙江西北侧、 西南侧,如天目山山脉。由于人为干扰相对较少

8、,这类绿道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极其丰富。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80的野生生物和 60的高等植物,大多数 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6,浙江也不例外。因此,对这些区域实施绿道建设, 对促进全省的自然资源保护、构建生态省的保障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生态学 的角度来说,一定比例和数量的、大的、连续的自然斑块是自然保护的重要生境条件,因此, 这种类型的绿道建设主要采用保护和控制手段,特别是控制区域内人的活动影响,通过游步 道走向和宽度来控制区域内的人为干扰因素,使这些区域接近或达到无人为干预的目的7。 2.3.2 交通道路型 结合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乡村机耕道路、城市交

9、通道路、铁路等 机动车道路及非机动车道路,在原来绿化、美化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完善,从 环境生态学角度而言,需要保证有足够的宽度来达到防尘、防噪及环境方面的要求;从景观 生态学角度而言,需要分析动物迁移的路线及方式,以便在适当的位置设置穿越通道;从游 憩学角度而言,应根据景观需求及道路的性质与功能,在适当的位置以适当的尺度开辟出游 人步行及活动的区域8,并在交通快速干道上设置适当的人行天桥以供行人穿越,以此改 变或减缓因道路分割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2.3.3 河流保护型 利用城市河流、小溪、泄 洪道、水渠、海岸线、生态湿地等,在河流两侧留出足够绿地空间的基础上,对滨水空间作 进一步的

10、规划。首先,从分析水域空间与陆地空间的相互关系出发,考虑驳岸的处理方式、 防洪要求等;其次,分析河流绿道内物种及栖地之间动物的迁移方式及生存方式9;再次, 合理协调人类活动与滨水区域的自然生态关系。规划既为附近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提供便 利、宜人的游憩活动空间,也达到美化城市景观环境,形成宜人的线性环境的建设目标,且 起到保护水资源,增强河流抗污染能力的重要作用,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有序的运转,形 成动物栖地网络的效果等10。 2.3.4 旅游通道型结合城市通向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森林公园等的通道进行建设,包括景区之间廊道、自然游步道、徒步探险道等。这些地带往 往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

11、,应对其采取综合性保护措施,做到自然、游憩、历史 文化三者并举11。对于重要历史地段,需将其历史文化内涵提到首位,同时强调经济价值 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能力,并采取保护和恢复的手段;同时,在选线时需处理好绿道同周 边自然区域的关系,需要综合分析周边自然区域的生态过程,以防止绿道的建设对该区域的 原有生态造成破坏。另外,根据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原则,绿道的设置可起到有效连接不同景 区的作用,从而增强旅游吸引力。3、生态浙江绿道网络建设规划实践 3.1 总体布局 3.1.1 自然山脊型沿着主要山脉(雁荡山山脉、括苍山山脉、天台山山脉、会稽山山脉、四明山山脉、天目山山脉、清凉峰山脉、仙霞岭山脉),由西南

12、东北构筑以环境廊道和自然资 源保护为主要功能的绿道。由于各个山脉间的环境相对独立,山脉之间需通过其它类型的绿 道有效连接,以达到整体效果,如天台山山脉与括苍山山脉可通过交通型绿道衔接。对于因 道路、建筑等人工设施造成山脊线完整性被破坏的地段,需结合地势和人工设施影响域等特 点开辟人工性质的自然生态走廊,以保持自然山水格局的完整性。通过绿道的有效连接,可以促进区域之间生物流、能流的流动,对保持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 3.1.2 滨河滨海保护型沿着全省八大水系(钱塘江、苕溪、运河、甬江、椒江、欧江、飞云江、鳌江)和东侧滨海海岸线,建立以自然保护型为主题的绿道。八大水系和一条海岸线构成了

13、 全省水文的骨架,其中苕溪江流入太湖,运河连通长江水系,其余均流入大海。当前,八大 水系总体水质良好,大部分河段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III类标准。水系本来是一片连续 地,与湿地、湖泊、山林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系统和景观整体,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 是多种乡土生物的栖息地和通道,影响范围极其广泛。因此,通过省域范围内骨架性水系绿 道网的建设,既可促进八大水系生态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又可防止连续体被城市建设切 割。 浙江东侧滨海海岸线经过温州、宁波、台州、舟山、杭州5 个地区,海岸线全长1840 km,许多地段都途经重要城镇地段,所以,当前的滨海绿道建设可以进一步结合沿海滩涂湿地保护区的建

14、立、沿海防护林的建设、沿海生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化,可 以在被城镇切割的地段设置滨海游憩绿道,使之联成整体12。从而,滨海绿道与自然山脊 型绿道网共同构成生态保护型绿道网络(图1)。 3.1.3区域交通型根据浙江省高速公路网络的规划布局,浙江省将形成“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的布局。“两纵” 指的是甬台温高速公路、沪杭和杭金衢高速公路,“两横”指的是杭宁、杭甬高速公路和舟 山大桥连岛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十八连指的是上三高速公路、杭徽高速公路、龙丽温高 速公路等。省域内还有318、320、329、330、104国道线南北贯穿,并有浙赣线、金丽温、 杭甬线、杭千线等线路构成的铁路网

15、。据 2002 年底统计,铁路线路总长度已达到 1 212 km,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5 000 km13,这些交通网分布于平原、山区、丘陵、城郊 等不同类型的地域,对浙江省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割裂极其严重,沿国道、省道等实施绿道 战略,在现有的绿色通道基础上深化道路两侧的绿化建设,实施生态修复技术,对保护全省 自然生态格局,减缓道路割裂带来的生态负面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拟建的 高速公路和铁路,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实施多重目的选线工作,在考虑道路畅通和行车安全 的前提下,要重点考虑对原有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力求将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改变以往高速公路选线时只考虑道路工程的便捷性

16、、经济性等做法,注重保护自然山脊型绿 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对已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需加强因道路工程建设而形成的上、 下边坡的绿化工作,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在不违反自然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仿自然的 植被群落,注重对乡土树种、地被的选用,并尽可能地增强视觉的景观效果,体现地方特色。 沿高速公路两侧设置林带,林带的结构宜仿当地的自然植被结构,突出区域性绿色廊道的植 物物种组成、结构配置特色14,改变当前以意杨、垂柳等速生林为主的林带结构,开辟纵 向、横向生物通道,并在途经城镇地段的林带中设置游步道,布置游憩设施,发挥游憩功能, 从而形成集生态、防护、游憩、景观于一体的绿道网络(图 2)。区域交通网的绿道设置在布局上主要体现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固土护坡、防尘、防噪音等生态防护功能,美化沿线 景观环境;二是沿线的林带形成省域范围内的生物通道,并与其它类型的廊道实施有效连接; 三是减小道路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负面影响。当前第一项的作用已具备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