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词具有了立体感,也让各种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01.反语■□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例如〕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02.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03.隐语(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04.借代■□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白居易“管弦”指音乐05.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例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李白06.排比■□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周敦颐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柏舟》07.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例如〕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08.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王勃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09.设问■□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正确的方法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例如〕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清平调》李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朱熹10.反问■□ 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李清照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曹植11.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李贺12.联想■□ 联想,具体来说,是借助想象,把形似的、相连的、相对的、相关的或某一点上有相通之处的事物,选取其沟通点加以联结〔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13.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白居易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14.互文■□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杜牧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王昌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将士(将军和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15.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修辞手法〔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16.拈连■□ 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语义关系,把通常只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运用在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在语法上和甲事物搭配的词语,本来不能和乙事物搭配,搭配之后,虽然不合事理,但依靠上下文语境,往往能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运用拈连时,不能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联系,而应从语义出发,把握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只有内容相符,才能“拈”得自然,'连”得贴切〔例如〕一夜东风,吹散愁多少?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点绛唇》曾允元17.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比拟可以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山园小梅》林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18.错综■□ 指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始闻秋风》刘禹锡19.呼告■□ 呼告又称“顿呼”“突呼”,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叙述某人或某物时,由于感情过于激动,突然撇开听众或者读者,而直接和所涉及的人或物说话的一种修辞格〔例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李白20.示现■□ 示现是一种修辞方法,就是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示现分为:追想式示现、预感式示现、悬想式示现追想式示现:即把过去的事情说得历历在目预感式示现:即把未来的的事情说得如同出现在眼前悬想式示现:即把想象中的情景,说得如同真情实景一般〔例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21.复迭■□ 复迭即把同一字词接二连三用在一起的修辞方式。
复迭分迭字和迭词两种形式〔例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陶渊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22.跳脱■□ 跳脱是一种因为特殊的情境,例如语意的含蓄,心思的急转,事象的突出等等,有时故意中途断了语路的修辞方法它又分为急收、遮断和突接三种〔例如〕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更漏子》温庭筠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柳梢青·春感》刘辰翁23.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例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李绅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24.映衬■□ 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修辞手法〔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