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394422741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 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如若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 A商王完全垄断决策权 B政治带有迷信色彩 C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 D已形成早期民主制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

2、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上述材料表明分封 A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 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 D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3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器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4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等级乐队乐舞王四面八佾诸侯三面(缺北面)六佾卿大夫二面(缺北和东)四佾士一面(只有南面)二佾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3、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5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国家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君主统而不治;大夫们很重要,不是因为其职位,而是因为他们是君主的亲戚,或是显赫家庭的家长。”这主要反映了A宗法观念的延续 B分封体制的完善 C君主权力的式微 D官僚政治的建立6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这一历史现象 A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 B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 D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7 秦朝时期的军国大

4、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拍板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8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B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9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 A王国势力庞大

5、,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量大增10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参与机要, 取代相权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 D废除丞相, 皇权独揽11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

6、在整肃地方吏治 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12颜氏家训载: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在仓促变乱中坐以待毙。该记载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 A叛乱寥寥无几 B气候反常恶劣C人民体质羸弱 D选官存在弊端13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1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

7、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这表明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15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唐睿宗时把节度使制度引入“道”,将军事建制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建制,到玄宗时“道”发展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唐代“道”的职能变化A使中央集权渐被削弱B完善了地方行政机构C增强了中央军事力量D密切了各地经济交往16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

8、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17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 枢密院主兵, 三司主财, 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意味着 A宰相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相权对君权的制约加强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18有学者统计,北宋载入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C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D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19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

9、“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B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20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

10、中枢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21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A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B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C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 D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22 唐宋时期重要官员的任免需要经过皇帝和宰相商量,而清朝中枢机构的任职多由皇帝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中常有“行走”这一具有临时差遣性质的字眼。这表明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文官政治日益成熟C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科举制度逐渐完备23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

11、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 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24雍正皇帝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奏折要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其主要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制度B保证政令的畅通与保密C提高清朝行政效率D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察25“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 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 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 它是自由和平等

12、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政治平等是商业平等的前提 B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C海外殖民推动平等观念形成 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政治理念26克利斯提尼改革时,为保护公民利益,制约官员,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把多数人确认为损害公民利益的人流放国外,但特意规定不得动其财产。作出如此规定体现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 A主权在民 B轮番而治 C法律至上 D保护私产27柏拉图说:“社会中没有知识、没有教养、没有政治智慧的下层群众掌握政治权力, 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很容易丧失理性,进而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作者意在说明雅典A抽签选举的局限 B多数人暴政的实质 C轮番而治的危害

13、 D直接民主制的弊端28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条“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人)和解,则他本身应遭受同样的伤害”。该材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A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B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C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D掺杂一些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29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个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与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个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这说明罗马法A内容丰富翔实,应用性强 B涉及民事诉讼,保护私有财产C协调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D量刑有理有据,保障平民权益30有学者认为: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在该学者看来,罗马法A具有广泛的适用性B渊源呈现多元性C主要维护平民利益 D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第卷 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31题25分,32题15分)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