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拣麦穗》同步练习 冀教版.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392331999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拣麦穗》同步练习 冀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拣麦穗》同步练习 冀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拣麦穗》同步练习 冀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拣麦穗》同步练习 冀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拣麦穗》同步练习 冀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拣麦穗》同步练习 冀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拣麦穗》同步练习 冀教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拣麦穗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的疼我呢。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有一年,过腊八节的前一天,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树的顶

2、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子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了。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吧。等我长大以后,总感到除了母亲,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

3、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我常常想起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1作者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请结合选段,谈谈“我”依恋“卖灶糖的老汉”的原因。答:_答案:我在这个世界上少有人疼爱,而老汉却不因为我贪吃、丑陋而关心疼爱我,老汉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更是一个让人尊敬的人,这就是我越来越依恋他的原因。2当“我”长大后,卖灶糖的老汉对“我”的疼爱有没有改变?为什么?答:_答案:老汉对“我”的疼爱没有改变,但疼爱的方法与以前稍有不同。在“我”懂事知道害臊之后,不再称“我”是他的小媳妇,但是仍带一些小礼物给“我”,这是对“我”自尊

4、心的保护。3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寄托了作者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二、语言运用4(原创题)这篇散文语言优美,许多语段可圈可点。请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写一段50字左右的点评。对我来说,那篮子未免太大,老是磕碰着我的腿或是地面,时不时就让我跌上一跤。我也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好不容易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跳出来,重新回到地里。答:_解析:对描写性文字的点评,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语言,二是画面。这段文

5、字语言生动,画面活泼有趣,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评论即可。答案:(示例)麦收后开阔的大地上,蝴蝶、蚂蚱乱飞,女孩活泼可爱、无拘无束,赏心悦目好一幅儿童田野嬉戏图!5根据语境,以“守候”为重点,续写一段描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要求:想象合理,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春天渐行远去,几朵最后开放的花朵,三三两两坚持守候在树枝上。_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合理扩展语句的能力。从所给的语句看,可以采用描写的手法,描述这几朵花“守候”的情态,可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答案:(示例)花瓣已不再娇嫩,身姿已不再婀娜,气息已不再芬芳,可是她们,依然热烈地绽放,用花的姿态传递着春天的热情,展示绝地坚持

6、的美丽。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蜡烛/污浊惩罚/驰骋与会/参与B箴言/缄默 肄业/酒肆 开拓/拓片C悲怆/创伤 觊觎/瑜伽 咽喉/哽咽D愆期/悭吝 矜持/吟诵 露骨/露面解析:选B。A项,分别读zh/zhu,chn/chn,y;B项,分别读zhn/jin,y/s,tu/t;C项,分别读chun/chung,y,yn/y;D项,分别读qin,jn/yn,l/lu。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为避劫难,国民政府决定将“国宝”南迁。一批有爱国之心的文物工作者承接了这项空前绝后的文物大迁徙工程。1939年2月,他们将部分“国

7、宝”藏匿于贵州安顺严华洞,虽然贵州曾遭敌机轰炸,所幸文物安然无恙。一位当事人说:“事后回想,心有余悸。不过,在万里辗转中,我们一行人的脊梁确乎愈挺愈直了!”A空前绝后 B藏匿 C安然无恙 D确乎解析:选A。A.“空前绝后”指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语段中,“国宝”迁徙是迫于无奈,不是什么非凡的成就或盛况,可改为“史无前例”。“史无前例”指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前所未有。文物迁移工作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认为,城市雕塑是人民的艺术,是美丽中国的文化表现,应该多措并举下大力气发展好。B中国电影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与繁荣

8、,必须解决两个环节的问题:一个是夯实中国电影的基础工程电影文学队伍与新人培养,另一个是电影市场不能急功近利。C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凌解放(二月河)代表建议我国设立国家级奖项或民族奖项,对好的文学作品大力扶持,对优秀的作家进行奖励,鼓励作家挖掘传统文化,提高整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认识。D李鹏举捐赠油画作品展日前在民族文化宫举行,34幅油画作品是旅美油画家李鹏举应西藏高山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邀请,历经两年精心创作完成并捐赠该基金会。解析:选B。A项,由语序不当造成的搭配不当,应改为“是美丽中国的表现文化”。C项,搭配不当,应改为“对好的文学作品进行奖励,对优秀的作家大力扶持”。D项,成分残缺,应在最后

9、一个“基金会”后加“的”。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冬日的清晨,漫步在松花江边,你常常会沉醉在这神话般的冰雪世界里;_,_;_,_。千姿百态的淞花,_,令人感叹造化之功;千枝银柳万株雪松,_,令人感慨天意之奇。流水潺缓凝筑了一个透明清丽澄澈晶莹的佳境雾气轻飘雪柳招摇编织成一簇簇春花夏草秋果冬树银枝素裹A BC D解析:选B。由江面写到江岸上的树木,然后紧接着写树上凝结的雾凇;与的顺序考虑押韵;与的顺序考虑语意关系。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村口那棵柳树 任萧烨在我生长的小村子的村北头,有一棵长得十分茂盛的柳树,也是一棵在人们眼里可能再普通不过的柳树,可

10、它却把根扎进了我的心里。柳树成长在涝池边,每年春天,她第一个披起嫩绿的长发,向人们挥起温暖的手;夏天,她就像穿了碧玉的裙,亭亭玉立地偎依在池塘边,任她的倒影把池水迷恋;秋天,大风呼呼而来,她仿佛用尽全力,扯开嗓子呼喊,把那些贪玩的孩子赶回家;冬天,一夜飞雪,她又打扮成冰清玉洁的新娘,站在朝阳的光波里楚楚动人。柳树旁边有一座只有房顶和四根柱子的小房子,房内有一口井,井上有辘辘,记得小时候,全村人的饮用水都由这口井负责供给,无论每天凌晨还是黄昏,总能听到吱吱的绞水声和铁桶相互碰撞的声音,大人们把水担往地上一搁,坐在一起,一边用孩子写过的作业本撕成一绺一绺卷着土烟丝抽老旱烟,一边没东没西地谈论着。每

11、每此时,我便和同伴们坐在大柳树下,一边欣赏着辘辘演奏的音乐,一边用石子玩抓羊或者狼吃羊的游戏,等待着爸爸妈妈把一桶桶甘洌清澈的水装满,然后跟着回家。每天中午放学后吃过饭,我都会牵着我家那头耕地的老黄牛,和其他同伴一起,扑踏扑踏慢悠悠地往池塘而去。老黄牛和着大柳树翠绿的叶子,把它那宽大的嘴伸进池塘里,贪婪地把自己干瘪的肚子咕咚咕咚灌得圆鼓鼓的,然后满足地抬起头来,东张张西望望,看着欢快的孩子在草坡坡上翻跟头。可是,柳树边的热闹景象有一天终于改变了。我考上镇里的中学那年,我们村子在山沟底,盖起了一排排整齐的新房子,购置了抽水设备,砌了一个圆圆的大水池,压上了水管子,用水泵把水抽到塬上的蓄水池里,从此,人们不用再去井旁排队了,慢慢地,那口井被人们逐渐淡忘了,直到有一天,因一个贪玩的孩子不小心掉下水井,大人们才慌忙将水井填埋,井口盖上了厚重的石板。从此,水井从人们的记忆里彻底消失了,只留下那个池塘边的大柳树成了一道风景。如今,原来坐落在大柳树旁边的人家,都陆陆续续地搬到塬面上去了,只有在每年夏收时,那些从山间小道上驴驮人担的运送麦子的村民们,远远地就望着这棵在风中摇曳的大柳树,鼓足劲一口气到了树下的平台上,就把肩上的麦子放下来,惬意的躲在柳树的浓荫里,享受片刻夏日的清凉,让微风把劳累拂去。岁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