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2 6和7的加减法课题6和7的加减法单元第五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6和7的加减法》的教学内容,首先“6和7的加减法”是10以内数的分与合中的一小部分这部分内容是通过把几个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来理解、掌握数的组成掌握这个内容,是理解加减法意义的前提:为掌握10以内加、减法打好基础;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起了重大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技算方法学情分析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对于6和7的意义以及组成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6和7的算法计算还不熟悉,本节课主要是利用6和7的组成完成相关的加减法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6、7的组成,掌握6、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有关联的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思维的条理性,提高理解和计算能力3.在活动中提高合作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核心素养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和算理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6、7的组成,掌握6、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有关联的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导学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双边活动设计意图知识链接1.我是口算小达人2.要给7个小矮人准备餐具,各种餐具还差多少?通过复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打基础探究新知☆教学6和7的加减法1.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课件出示课本第42页情境图师:仔细观察,说说左边这幅图的两个同学在干什么?预设:他们在摆圆片,写算式师:和坐在你前面或后面的同学一组,按照书上的摆法,用自己的圆片学具摆一摆并写出一个式子来要求,一边摆5个,一边摆1个,观察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预设1:5+1=6预设2:1+5=6师:为什么两个小朋友看同一幅图,写的算式不同呢?预设:两个人坐的方向不同师: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①用一幅图可以写出两道加法算式②在加法中,交换相加的两个数的位置,结果不变2.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师:观察右边的图,说说这幅图的意思预设:有6个圆片,去掉了1个,还剩5个师:和坐在你前面或后面的同学一组,按照书上的摆法,用自己的圆片学具摆一摆并写出一个式子来预设1:6-1=5预设2:6-5=1。
小结:从图中我们知道了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可以列两道减法算式的,从总数里去掉左边的部分,可以得到右边的部分,从总数里去掉右边的部分,可以得到左边的部分3.理解“一图四式”课件出示课本第42页“摆一摆,填一填”第一组图师:摆一摆,试一试,根据这幅图,你能写出几道算式?(小组交流,集体汇报注意汇报时学生要表述清楚每道算式的意思,并说清楚每个得数是怎么得来的,最后课件演示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幅图,不仅可以写出两道加法算式,还可以写出两道减法算式课件出示课本第42页“摆一摆,填一填”第二组图师:根据这幅图你能列出四道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思吗?(学生自己拼摆学具,列式计算,师指名汇报并课件演示,注意学生要表述清楚每道算式的意思,并说清楚每个得数是怎么得来的,最后课件演示4.特殊情况课件出示课本第42页“摆一摆,填一填”第三组图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几道算式?预设:3+3=6,6-3=3师:为什么这幅图就不能列出四个算式?(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预设:(学生语言组织不好的地方老师可帮忙当两部分数相同时,根据一幅图只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本环节完全放手交给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再通过说想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列式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看图列式,明确一图四式和一图两式的区别,同时帮助学生总结出计算关于6、7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达到正确计算课堂检测1.教材P42“做一做”2.教材P45“练习九”第12题.3.拓展练习在练习阶段,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总结评价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2. 教师课堂知识点总结3. 学生课堂评价(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板书设计 6和7的加减法 课后作业1. 完成《导学案》中未完成部分,整理笔记2. 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先复习6和7的组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学习新课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图示,理解并学会一图列出四式,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不足之处:练习量较少,可以准备不同的图示,提高学生看图列式的熟练程度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