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1.《雨霖铃》(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

上传人:26****ao 文档编号:371492930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诵读1.《雨霖铃》(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诗词诵读1.《雨霖铃》(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诗词诵读1.《雨霖铃》(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诗词诵读1.《雨霖铃》(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诗词诵读1.《雨霖铃》(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词诵读1.《雨霖铃》(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诵读1.《雨霖铃》(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词的相关知识。2.在朗读中感知词作内容,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品味柳永雨霖铃的婉约风格。4.熟读并背诵词作。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掌握朗诵技巧;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同学们回忆你所知道的关于送别的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关于送别的词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板书)二、文体知识1、词的起源:

2、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3、词的分类按长短: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按段落: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按风格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三、解题雨霖铃也写做雨淋铃词牌名。“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被赐死。当时阴雨连日,栈

3、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四、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因排行第七,又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五、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

4、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六、诵读作品,感受情感。1、听朗诵雨霖铃,感受情感。(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师:能感受到这首诗词的感情基调吗?生:能。缠绵哀怨 伤感低沉。 (板书)2、指导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引导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七、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掌握词意,描述诗意。2、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

5、惜别的痛苦心情。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片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八、鉴赏(一)析离别之景1、作者是如何通过哪些意象来传情达意的?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烟波、暮霭、柳杨、晓风、残月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2、请找出写景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传情达意的?(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点出节令(深秋),显出凄清,渲染气氛;“晚”点出时间,恰又唤起“美人迟暮”的感慨;“雨”点出天气,暗合下文的送别之“泪”。“长亭”是送别之地,从来就是“天下伤心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

6、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伤感、无可奈何。(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选取了哪些景物?千里烟波、沉沉暮霭、辽阔楚天三种景物与词人的“伤离别”有何关系?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黯淡的离愁辽阔的天空无尽的别恨(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分析。用了“虚景实写”“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这句写别后的预想:兰舟出发暮霭深沉、烟波千里,广阔无边的南方。体现了词人别离时的沉重压抑惆怅之情。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是虚写。 “念”承接上片内容,写出恋人分别时彼此留恋难舍,不忍离去的心情。为下片写离别后的孤独

7、及苦闷起到过渡作用。承上启下,过渡自然。(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选取了哪些景物?柳(谐音)留杨柳:送别留赠的信物,自古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晓风(寓意)悲凉残月(象征)离愁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酒醒之后,看到岸边的杨柳的枝条在晓风中徐徐飘拂,再加上那一弯残月的映衬,越发增添了凄清、伤感的情调。(二)解离别之情2、请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细细体味。(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

8、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 “留恋” “催发”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离别的场景抓住了特定的动作情态表现人物内心巨大的痛苦:执手、泪眼、凝噎。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更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共同感受 普遍情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记梦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九、小结十、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