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学案-第2讲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上传人:wo****o 文档编号:367716561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学案-第2讲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学案-第2讲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学案-第2讲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学案-第2讲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学案-第2讲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学案-第2讲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学案-第2讲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空坐标阶段特征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秦始皇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220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交融及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三省制形成及选官制度的变化,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北方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1)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2)制度创新: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

2、、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交流(1)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小篆和隶书均开始流行两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2)君主专制:汉承秦制;实行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3)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亚、欧;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商业:专

3、供贸易的“市”出现;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1)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科技:蔡伦改进造纸术;出现九章算术黄帝内经和氾胜之书等论著。(3)文艺: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汉末,楷书形成魏晋南北朝(220589年)(1)君主专制: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选官制度:采取九品中正制,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1)农业:实行均田制;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2)手工业: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3)商业:南北朝时出现了“草市”(1)科技: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2)书画:书法

4、: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绘画: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3)思想: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面临着危机核心突破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治理1(2021广东高考)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答案B解析根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

5、。2.(2021山东高考)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答案C解析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为裁撤一些官职,缩减官职的俸禄或者职权范围,所以其出发点应该是削弱王国势力,本质上是防止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所以是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C项。3(2021全国卷甲)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

6、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 题序项目123考点汉到魏晋中枢机构变化汉代王国职官调整汉代辟召制度题眼“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出发点”与“调整概况”“自

7、行辟召属官”影响辟召制运作备考把握秦朝的制度创新和汉代政治的突出特点结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认识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认识门阀政治的形成,并辩证评价其影响1汉承秦制的表现及评价表现中枢机制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中外朝”制度,限制相权监察制度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后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郡县制度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后通过“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国的活动选官用人汉代实行以察举制为主要选用官吏的途径赋役制度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评价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

8、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2.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内容影响官员选拔汉武帝时:“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标志着察举制的形成察举制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三国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由吏部授官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官员管理考核秦汉推行上计制。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

9、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监察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设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服务于君主专制,效能有限3汉朝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政,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斥儒学。汉

10、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角度1秦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秦朝的地方行政设置中,县、乡一级的正式官员是县令和乡啬夫。但里耶秦简中却记载秦统一后在东方六国的故地大量使用了守丞、乡守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这说明秦朝()A地方官员权力被削弱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C尊重东方六国的传统D官僚制度尚不完善答案D解析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大量出现说明了秦朝的官僚制度尚不完善,故选D项;大量临时官员出现,但地方官员权力大小没有

11、发生变化,排除A项;大量临时官员出现,但是组织架构整体没有变化,体现不出行政效率的变化,排除B项;题干中虽然提到了东方六国,但并无法得知是否是长久以来的习俗,因此不能推知使用临时官员是东方六国的传统,排除C项。角度2东汉末年地方官制社会治理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明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A旨在保障吏治清明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C意图削弱王国势力D利于打破世家对政权的垄断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末年州牧拥有了地方的军政大权,这也就为后来的分裂割据埋下隐患,B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C是推恩令

12、的影响,排除;D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角度3孝文帝改革国家治理北魏孝文帝时期所颁行的考课法,规定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必须接受三年一度的考核,根据结果决定官员们的升迁罢免,力图“愚滞无妨于贤者,才能不壅(堵塞)于下位”。这说明考课法旨在()A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B提升国家治理效能C限制世家子弟的入仕D激发官员重学热情答案B解析据材料“根据结果决定官员们的升迁罢免”可知,考课法会结合官员的政绩和能力决定官员的升迁罢免,体现公平公正,能够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故选B项。核心突破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生活4.(20216月浙江选考)中国是丝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

13、某汉代考古遗址发现有一件素纱衣,重量仅49克。识图(下为汉代局部示意图)判断,该遗址位于()A B C D答案C解析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衣,重量仅49克,为长沙,故选C项;为北京,排除A项;为苏州,排除B项;为广州,排除D项。5(2021湖南高考)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A解析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

14、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6(2020全国卷)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D解析据材料“解决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可知流民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D项;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对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个地主、领主或贵族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据材料“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可知是军屯,结合所学可知军屯属于国家所有制,排除A项;材料“解决军粮供应”说明粮食不是用来销售,排除B项;材料“解决流民问题”说明屯田制有利于减少南迁,排除 C项。 题序项目456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丝织业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及经营方式变化东汉末年的屯田制题眼“汉代”“素纱衣”“大土地所有制发展”“普遍授田”大力发展屯田的目的备考把握秦汉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并理解其影响理解汉代庄园、屯田制与均田制等重要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