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和句式(教师版)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67320375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虚词和句式(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言文虚词和句式(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言文虚词和句式(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言文虚词和句式(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文言文虚词和句式(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虚词和句式(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虚词和句式(教师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虚词和句式(教师版)2021高考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 3.理解掌握文言虚词和句式 (教师版) 训练目标: 一、理解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理解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 学习过程: 【导入学习】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文中”规定了考查的方向: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意义和用法”规定了考查内容:“意义”指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翻译,“用法”指文言虚词的词性及语法功能。高考中,文言虚词已经多年没有单独设题考查,主要是在断句和翻译题中渗透了对虚词的考查。 虚词的考查范围主要是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2、、以、因、于、与、则、者、之。除了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外,高考也还有对其他文言虚词、兼词和复音虚词等进行考查的情况。 【自主学习】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最根本的是要辨识语境,因为虚词的意义并不固定,用法也很灵活,只有结合语境,才能准确把握。除了辨识语境,考场中,还要掌握以下方法以帮助判断: 方法 示例 1.语法分析法 同一个虚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之”,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词“这样”,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

3、之”;如果处在主谓之间,则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中的“之”。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故前两句中的“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第三句中的“何辞”,即“辞何”,是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第三句中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2.语境分析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它在具体语句中的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整体语境和句子(单句和复句)之间、句子内部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

4、用法。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中的“而”,上文对曹操“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下文“今安在哉”则表达了叹惋之情,下文没有顺承上文的句意,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3.位置推断法 同一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例如“也”,用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表疑问语气)”(过秦论)。“也”如果用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中的“也”。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用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

5、沛公也”(鸿门宴);用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用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如“秦王恐其(代指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4.对应推断法 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应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

6、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的“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应是“趁着”的意思。 即学即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B(理解文言虚词,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其意义和用法。A.而:连词。表修饰/表转折。B.乃:连词,表承接,于是。C.焉:兼词,于之/代词,他。D.以:介词。按照/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

7、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周生汉代的儒者。重瞳子眼睛里有两颗眸子。苗裔后代。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关关中,指秦地。楚楚地。背关怀楚指定都彭城。 放逐义帝而自立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A.与相同,与相同 B.与相同,与不同 C.与不同,

8、与相同 D.与不同,与不同 答案D(“而”,是连词,表承接,是连词,表转折;“以”,是介词,表时间、方位等的界限,是介词,凭借。故选D。) 参考译文 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当秦王朝政治混乱败坏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乘势从民间起兵,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等到项羽放弃关

9、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自己夸耀功劳,逞个人的聪明却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间就最终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还不知道自责,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

10、“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节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A. B. C. D. 答案B(A.于:介词。比/向。B.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C.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表停顿,可不译。D.为:介词,作为/助词,表反问。) 参考译文 人的脸部五官中没有比眼睛更明亮的。但是脸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为何认为它是最明亮的呢?眼睛能看到(其他的)物体,却不能看见自己的脸,要借助于镜子才能看见。镜子的珍贵程度,不及眼睛;但镜子不用求助于眼睛,而眼睛反而要求助于镜子。然而世人不曾用镜子来帮助眼

11、睛,反而责怪眼睛不明亮。镜子有什么对不起眼睛的地方呢?有一位客人只相信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害得我好苦啊,我自己有眼睛,为何要用镜子呢?”时间一长,看到世人所称赞的美人,很少有满意的,不知道自己脸上有黑痣,泰然自若地说:“(她们)都没有我美丽。”旁边的人偷偷地笑他,这个人却始终没有感觉到。真是可悲啊!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12、。”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A. B. C. D. 答案BA.者:助

13、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同时表停顿,可不译。B.其:代词,他(的)/副词,表反问。C.以:连词。表目的,来。D.所: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参考译文 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人。9岁的时候,有人说起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不尊重别人的父母,也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个人对他表示了歉意。12岁的时候,通过经学考试,成为一名童子郎。因为司马朗长得又高又壮,监考的官员怀疑他隐瞒了年龄,便盘问他。司马朗说:“我内外的亲戚,历代都长得高大,我虽然幼稚柔弱,却没有攀高依赖的习气,折损年岁来谋求学业早成,这不是我的志向。”监考官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后来关东一带黄巾军起事,原来的冀州刺史

14、李邵家住野王县,临近险要的山区,打算迁徙到温县居住。司马朗劝说李邵道:“唇亡齿寒的道理,难道只限于春秋时的虞国和虢国吗?温县与野王县就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现在您离开野王县而迁居温县,只不过是逃避了早晨灭亡的期限(却不能把死期延缓到明天)。而且您身上寄托着人民的希望,现在贼寇还没到您就要先离开,沿山一带州县的人民必然恐惧震惊,这等于动摇民心,为那些强盗坏人打通犯罪的途径啊,我真为全郡担忧。”李邵不听劝告。沿山一带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 司马朗22岁时,太祖(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属,任命他为成皋县令,因病离职,又复职任堂阳县长。他治理地方政策宽厚仁惠,不用鞭、杖等刑罚,百姓也不犯法。他升任兖州刺史,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地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即使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司马朗也总是穿着粗布衣服,吃粗劣的饭食,用俭朴的生活给部下作出表率。建安二十二年,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吴国。行军到居巢的时候,部队中发生了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军营,为生病的士卒请医配药。他自己也染上了疾病而去世,终年47岁。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入团申请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