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二)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366550480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7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二)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二)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二)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二)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二)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二)(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名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科目语文教学对象五年级提供者魏莉萍课时2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 3 8 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本单元训练主题一一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2、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和技能:认识本课的生字,积累词语,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利用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方法,从字里行间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思想品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从课文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受到爱的教育。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10 11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2.学生在学习中表现欲很强,渴望得到老师或同学的欣赏;

3、3.学生有强烈的情感,各种感情都呈现在脸上;4.本班学生喜欢交流、喜欢合作。更喜欢课件教学,来调节枯燥的文字学习。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五、教学环境及资源

4、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2、资源准备:教学课件。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复习设疑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地震资料,感受地震带来的毁灭性灾难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品读感悟感受真情出示课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学生反复朗读(集体读、分组读、自读)然后进行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共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析词句,体验情感。师生交流、质疑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析,出示系列课件,增强直观感觉,体验这对父子的了不起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从哪些地方体验到了父亲、儿

5、子的了不起。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机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归纳总结课件出示地震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引导学生谈谈对这对父子的看法,学生说父亲的伟大、执着,说儿子的勇敢、善良,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父母之爱。由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来 触动自己的灵魂,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拓展延伸课件出示作业;课后读一篇有关父爱的文章或写一篇读后感让学生带着深深的敬意读文,激起对父亲的爱,反省自己。教学流程图V结束七、教学评价设计评价量化表八、帮助和总结:项目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优4良3可2差1优4良3可2差1优4良3可2差1听课情况上课表现操作能力合作能力自主探究作品完成综合评价优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合作、探究意识较浓,对知识的掌握较好,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缺点:虽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但个别学生还是跟不上,不善于思考,课堂上无动于衷师,似懂非懂,对此情况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选择好教学方法和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