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24年中考物理第二轮复习课件与精练

上传人:如** 文档编号:364524944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2024年中考物理第二轮复习课件与精练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物理-2024年中考物理第二轮复习课件与精练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物理-2024年中考物理第二轮复习课件与精练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物理-2024年中考物理第二轮复习课件与精练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物理-2024年中考物理第二轮复习课件与精练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2024年中考物理第二轮复习课件与精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2024年中考物理第二轮复习课件与精练(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篇 4.1.4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4.1.5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含答案详解)1小冬同学用手中的刻度尺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1)如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_;(2)小冬先后测量了4次,测得的结果分别为4.48cm,4.51cm,4.16cm,4.52cm,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 ,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 。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目的是_ ,这支铅笔的长度为_ 。2小段在家中找到一圈细铜丝,他想测出细铜丝的直径。下面是他设计的实验方案,请你帮他填写完整。(1)实验器材:细铜丝、铅笔、_;(2)实验步骤如图所示,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铜丝绕圈的总长度为_cm;数出铜丝绕的

2、圈数n为50,通过计算得出,铜丝的直径为_mm;若在绕圈时没有注意,使得缠绕的铜丝有重叠,则会使测量结果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若在绕圈时没能做到铜丝与铜丝紧密靠拢,则会使测量结果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3在学习刻度尺的使用时,老师让同学们使用刻度尺去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1)苏蕊蕊同学在测量过程中的情况如图所示,请指出她在测量中的两处错误:错误1:_;错误2:_;(2)在老师帮她纠正了错误后,她用同一把刻度尺对物理课本的宽度进行了5次测量,结果分别是:18.51cm、18.50cm、18.51cm、18.50cm、19.51cm。则她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cm;其

3、中有一次她在读数时看错了刻度尺上的数字,这一次错误的结果应该是_(填错误结果);排除错误的结果,她最后得到物理课本的宽度应该是_cm;(3)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若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4小文和小敏练习“刻度尺测长度”实验:(1)四幅图中,刻度尺的使用正确的是 _,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_cm;(2)小敏用分度值是1毫米的刻度尺去测量一块衣柜玻璃,你认为下列四个测量结果中正确的是 _;A8.7cmB8.75cmC8.753cmD87.5cm(3)使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运动的成绩时,若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

4、紧,则测量值会 _。A变大B变小C不变D都有可能5如图所示,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读数正确的是图中的_(选填“甲”或“乙”);(2)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通过_来减小误差。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25.98cm、26.00cm、26.02cm、26.98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cm,该课本的长度应为_cm;(3)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若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4)如图乙所示的停表的分度值是_,示数为_s;6小云准备用如图所示的

5、装置“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本实验原理是_;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金属片的作用是_;(2)如图中AB段的路程sAB=_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cm/s;(3)若小车还没开始下滑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_;(4)若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请用以上字母写出小车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的表达式v=_。7(1)如图甲所示,同时用两把尺子测量一个小物体的长度。由图可知,A尺的分度值为 _cm,B尺的读数为 _cm。比较结果,可以判断用 _尺(选填“A”或“B”)测量更

6、精确;(2)如图乙所示,机械停表中小表盘对应的时间单位是 _(选填“s”或“min”或“h”),此时的示数是 _s。8如图所示,甲、乙是用打点计时器测量时间时,一位同学打出的两条纸带中的一段(均是向左拉出),已知打点计时器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秒。(1)在甲图中,从A点到达F点为_秒,从A点到达F点的过程中,纸带拉动的快慢情况是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的,理由是:_; (2)在乙纸带中,从A点到C与从D点到F点所用的时间是_的(选填“相同”或“不相同”);(3)比较甲、乙两条纸带打点情况,_纸带拉得快.判断的理由是_。9同学们在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之后,进行了以下的实验

7、,请你补充完整。(1)在使用刻度尺测量之前,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 _并找准0刻度线的位置;(2)记录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要注明测量单位,否则记录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3)某个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读数是 _cm;(4)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_,如图所示的秒表读数为_s。10在长度、时间测量中完成下列问题:(1)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下图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_。A B C D(2)下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所测钻笔长度是_。(3)下图乙中,秒表的示数是_s。11在下列测量的实验中:(1)图甲中物体的长度是 _ cm,图乙中停表的读数是 _ 。(2)以下是两位同

8、学给出的测量1角硬币的直径的方案:小华:直接用刻度尺沿着硬币的直径测出硬币直径的长度。小丽:按如图丙所示的方式测量。其中, _ 同学设计的方案是不够合理的,理由是 _ ;小丽同学的方案测出的1角硬币的直径为 _ mm。(3)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丁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 _ (用D1、D2和n表示)12如图,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是_;(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9、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3)小车从A点运动判C点所用时间tAC=_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_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_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在小车到达C点前就停表,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会_(填“偏大”或“偏小”)。13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_)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 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

10、进行测量的;(3)通过分析图中所给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sAB是_dm;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AB是_m/s;在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BC是_m/s;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AC是_m/s;(5)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_。14小明同学用如图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用秒表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所用时间,滑到坡底C处的所用时间。(1)实验中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2)根据小明的实验数据,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11、_m/s, _(选填“”“=”或“”、“”或“=”);(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填“大”或“小”);(6)图2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_。16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1)实验原理是_;(2)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测量的数据如图所示,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B点为AC中点)(3)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小车在下落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m/s;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的是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4)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略_(选填“大”或“小”)

12、一些,这样便于测量时间,从而减小测量误差。17在探究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怎样变化时,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完成“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图所示,将小车从80cm刻度处静止释放,先后通过AB、BC两段路程。(1)该实验的原理是_;所需的测量工具还有 _;(2)实验时斜面坡度应较_(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测量_(选填“路程”或“时间”)时所产生的误差;(3)图中AB段距离s240.0cm;测得通过AB段的时间t2为2s,则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2_m/s;下图中可准确反映整个AC段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4)小车通过AB段的时间t2为2s,又测得通过全程AC段的时间t1为3.5秒,则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多少_?(结果保留两位小数)(5)若小车释放瞬间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但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