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224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63547833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224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224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224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224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224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22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22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第224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研究发现,情绪和学习成绩可以互相影响。心理学家将一大群人分为几组,分别放置于正性情绪、中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环境中,让他们学习相同的知识或技能。通过对比研究显示,正性情绪不仅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而且对学习外显知识有提高作用。人们大多会认为( ),但在促进学习成绩这个功能上,负性情绪不一定会比中性情绪差。首先,我们已经知道人类更容易记住能诱发强烈情绪的事件。如果某个知识点会诱发学生强烈的负性情绪,那这个知识点也往往能( )。而且,由于“心境一致性”的影响,学生如果在考试时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那么会

2、更容易回忆起那些引发自己紧张情绪的知识点,在考试中说不定能多答对一些题目。而且,中等程度的焦虑也会提升学习效果。因为焦虑这种紧张的情绪会提升我们对学习材料的注意力和重视程度,增强我们的学习动力。部分人在产生“羞愧”这种负性情绪后,学习动力会变得更强。这就是所谓的“知耻而后勇”。1.请用规范的符号划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成分。(3分)焦虑这种紧张的情绪会提升我们对学习材料的注意力和重视程度。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通过对比研究显示,正性情绪不仅对学习外显知识有促进作用,而且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B.通过对比研究,正性情绪不仅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

3、力,而且对学习外显知识有提高作用。C.对比研究显示,正性情绪不仅对学习外显知识有促进作用,而且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D.对比研究显示,正性情绪不仅能让人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而且对学习外显知识有提高作用。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饱腹感长达6小时”“一餐丢掉700卡”最近,一些代餐奶茶、代餐奶昔、代餐粉等代餐减肥食品在网上走红。然而,_。科学减肥是在保证摄入合理营养成分、进行基础代谢的情况下,减掉多余脂肪。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40余种,来自多种食物。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我国居民

4、平均每天应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各种营养素所占能量的比例不同,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65,脂肪占2030,蛋白质占1020。代餐食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全面,长期食用很可能造成营养不良,_。对每天需要固定能量进行基础代谢的成年人来说,长期能量过少会对心脏等器官的功能造成影响。代餐食品可以食用,但是,_,确保减肥不减健康。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5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早蝉白居

5、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注】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琵琶行的次年,此时白居易任江州司马。“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6.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四句写秋季未至而蝉已鸣叫,透露出诗人听到连绵的蝉鸣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B.再四句写诗人的感慨,六月之初,秋风未起,竟然听到蝉鸣,思乡之情自然涌上心头。C.尾四句借助今昔听蝉的不同感受的对比,表达了谪居湓城后理想破灭的无限失意之情。D.此诗用最简单的语言阐述人间至情,正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平易但绝

6、不平庸的特点。7.“今朝无限思”表明作者内心有着复杂的情感。请结合整首诗,简要分析这“无限思”中包含了哪些具体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纳贤才的两句是“_,_”。(2)韩愈在师说中,表明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的两句是“_,_”。(3)李煜在虞美人中,表示虽然季节更替流转,但多少往事都难以忘却的两句是“_,_”。【综合训练】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文本一:以迁徙之名丁燕东汉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借此形容南北之遥远。而在过去的七年间,我不断从南到北跨越五千公里之遥。这

7、种变动不仅是横穿大半个中国的地理移动,更是明显的环境置换:从水乡到荒漠,从墨绿到姜黄。我在被沙漠包裹的绿洲中长大,汲取的文化养料是多元的。在岭南的一次小型聚会上,当一个女孩伴随着阿拉伯之夜的曲子起舞时,我惊诧地发现那曲子我如此熟稔。原来,我的整个成长时期就浸泡在这种音符中啊。那一刻,我感觉我和整个屋子里所有人都不同。“阿拉伯”是他们的远方,而我就是从远方来的那个人。事实上这种差异从我一到岭南就出现了:面对漫山遍野的绿,四季不变的绿,我在内心中生造出一个词:“绿灾。”天哪,“绿灾”。对“绿洲”这个词而言,“绿”意味着稀少和珍惜、生命和希望,而这个意义在岭南被彻底消解;另一个词是“夏眠”从三月开始

8、至十月,大半年的苦夏时间人们浑身流汗,脑袋晕沉。即便如此,若让我有第二次选择,我依旧希望自己成为游子。西北的风格不仅仅有苏东坡式的浩荡洒脱,它同时还具有李清照式的清冷温婉;当太多的人目睹了“大江东去”的这一面,也就忽视了它“绿肥红瘦”的那一面。面对故乡,我变成了一个风景画家我要站在更高处更远处观察山峰和草原,我要关注到整体布局是否和谐,我要努力彰显出各种物体间的大小比例,于是我变得和生活其中的人完全不同。他们更关注直接需要,所以他们更留意的是整体中的一小部分,而非全局。也许风景画家和景物之间有距离的关系,就是丧失了定居者的身份后,我与故乡所建立起的关系:一种冷静而富有情感的关系。身处异乡,你总

9、是置身事外,作为一个观察者向里看,你永远都不可能是一个当地人,不可能从内部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那么,我如此兴师动众的迁徙之举,是失败之举吗?痛苦引发思索。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大大地拓展了,像从一台十四英寸的电视机前走过,来到一家巨幕影院般,我发现自己虽然横跨了五千公里,但还是在中国大陆内部迁徙。最令我欣喜的是,汉语让我在南方找到了归属感。虽然我尚未能熟练掌握粤语,但通过阅读,我慢慢深入这个地区的深层内里。当我站在绍广詹公祠面前时,我看到了典型的中式建筑,也看到了各种条幅牌匾,更看到了满墙的汉字。我在那一刻想到了另一间屋子在老家,那被我父母遗弃的我们家的祠堂。我坚信,这两个屋子的模样应大体一致。

10、于是,我那颗游子的心虽然没有找到回家的感觉,但也从此安定了下来。东汉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而对当代人而言,外部空间已不再单一化。也许现在,“是胡马还是越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人对现状不满,这世界便会有迁徙者。他们会设想更远处有个“好地方”,然后拔营起寨,举家前往。他们携带着原有的胎记来到新地方,而随着他们的到来,让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又前行了一步。我终于明白,原来迁徙之路和返乡之路是等同的,只不过一个的起点是另一个的终点;原来生命之流不是一泻千里,而是前进又回溯,一波三折;原来我所进行的迁徙是双重性的既是地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正是这种大幅度的移动变更,让我进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精

11、神世界,让我不断地整合与思考。(有删改)文本二:记录南迁感受,我没有选择小说,因为我的迁徙史时间短暂,尚不具备掌控全局的能力,我所储存的记忆碎片在被编织时,四处漏风。于是,用散文承接情感,貌似最为合适。我在诗歌上盘亘得那样久,在小说上煎熬得那样苦,在纪实上纠结得那样深,它们都没能让我彻底松弛,从惯例俗套中挣脱,而宽容的散文,不仅让我探幽索微地思考,纵横无忌地长谈,更体会到别的文体从未带来的酣畅快感。我的人物是真实的!单想到这一点,我便无端地激动起来!它不是小说小说虽然设置了一个事实现场,但读者并不对其真实性抱有期待,也就是说,只要小说的故事吸引人,真假无足轻重;但散文则设置了一个心灵现场,里面

12、虽然也包含着故事,但这故事是为展现灵魂服务的。读者对散文的真实性抱有期待!所以我不能无中生有;所以我要求我写的故事必是亲历,但我可以对已有的、尚不完整的素材进行黏合,以恢复事实的真相。小说的事件像个精致的外景地,读者会感叹作家模仿现实的能力多么高超;而散文的事件是片段的,以碎片方式呈现。小说家是自信的,他们掌握了迅速诱惑读者的手段;而散文家是自卑的,其喃喃自语如黑暗中的萤火,高高低低,又害羞又胆怯。但有时,打磨光滑的小说却不如破碎的散文感人,概因有散文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支撑。(节选自丁燕我在散文的宽容中,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洲”的意义在岭南被彻底消解,这是因为岭南漫山遍野、四季都绿,“绿”不再意味着稀少和珍惜、生命和希望。B若让作者有第二次选择,她依旧希望自己成为游子,是因为迁徙使作者看清了自己、看清了故乡并能更好地书写故乡。C南迁经历使作者对家乡的感情发生了变化,从“定居者”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