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论说类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58433425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7.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论说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论说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论说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论说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论说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论说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论说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体裁分类训练-论说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

2、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疾,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

3、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B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C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4、D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意为招引、招来;与“然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的“致”意思不同。B惟,意为只、只是;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的“惟”意思不同。C寒暑,指四季气候的冷暖变化,又指中医学上的病因“寒邪和暑邪”,文中取前义。D渐,意为征兆、苗头,做名词;与成语“防微杜渐”中“渐”的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苏轼就称许先王重视战备、农闲时教练人民武事的做法,并批评后代君主轻信腐儒的错误认知。B苏轼拿

5、开元、天宝年间国家安定而生乱的例子,正面论述了和平时代也需要备战以维护国家安定的必要性。C“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都道出弱国向强国献媚而致祸的因由。D苏轼认为纵使天下不会发生战争,也不能够只知安逸而不知危险,只图逸乐不行劳作练兵,否则必有大患。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2)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5请简要解析苏轼如何用人之身体,阐述天下之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6、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亲,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

7、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库,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选自韩愈进学解)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

8、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B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C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D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7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始于西周,汉以后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今诸生学于太学”的“太学”相同。B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中的“有司”就是这种用法。C头童

9、齿豁,童,原指山无草木,比喻人秃顶;豁,残缺。秃了头顶,缺了牙齿。形容衰老的样子。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D“惟器是适者”中的“适”是“适当的”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处分适兄意”中的“适”意思相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先生教导学生们,当今圣上选拔人才,既注重才艺,又注重德行,只要德才兼备,就一定会被提拔,不要担心主管部门不公正。B当初,学生们并不接受国子先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并拿国子先生仕途的坎坷以及生活的困顿来反驳。C国子先生循序善诱,通过比喻、类比,并援引孟轲、荀况等典型论据教育学生,从朝廷大局出发,对学生们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

10、用。D国子先生用工匠和医生自比,批评了学生不从自身才德方面提高自我,反而误会甚至责怪先生“先生欺余哉”的错误,效果甚佳。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先生欺余哉!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2)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答案1C2C3A4(1)(一旦)突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2)王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的措施,难道不是很周全吗?而他们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5将天下的形势比作人的身体。拿农夫小民辛劳终日,身体强健,比喻国家平常注重军备,有战斗力。拿贵族士大夫养尊处优,身体虚弱,比喻国家耽于安逸,无战斗力。

11、以此阐述国家强(健)于备战,弱(衰)于弃兵的道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农夫平民,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奋力耕作,冬天极冷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他们的筋骨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风雨霜雪所浸渍,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不畏风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穷”修饰“冬”,作其定语,“穷冬”指极寒冷的冬天,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D。根据“轻霜露”与“狎风雨”的句式特点可知,“风雨”作“狎”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及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致民田猎以讲武”的“致”,招引、招来。句意: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然以区

12、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的“致”,达到。句意: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两字意思不同。B.“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的“惟”,只、只是。句意: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的“惟”,思考、想。句意: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两字意思不同。C.“寒暑文中取前义”说法错误。“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的意思是“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应是指后者,即指中医学上的病因“寒邪和暑邪”。D.“渐不可长”的“渐”,征兆、苗头。句意: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防微杜渐”中“渐”,征兆、苗头。句意:在错误、或坏事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加以

13、制止,不使其发展。两字意思相同。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正面论述了和平时代也需要备战以维护国家安定的必要性”分析错误。安禄山的例子是从反面来起论证作用。C.“都道出弱国向强国献媚而致祸的因由”说法错误。苏轼写作本文主要是针对宋朝与西夏战争的现实,所以本文是大国(宋)向西北小国奉送财物。D.“苏轼认为纵使天下不会发生战争”说法错误。从文中“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可知,苏轼认为天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卒”,通“猝”,突然;“相与”,互相,彼此;

14、“讹言”,动词,传布谣言;“走”,逃跑。(2)“所以”,用来;“养其身者”,名词短语,保养身体的措施;“至”,周到、周全;“平居”,平时。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色的分析能力。从文中“天下之势,譬如一身”可知,作者将天下的形势比作人的身体。从文中“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疾,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可知,作者拿农夫小民辛劳终日,身体强健,比喻国家平常注重军备,有战斗力。从文中“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今王公贵人,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

15、。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可知,作者拿贵族士大夫养尊处优,身体虚弱,比喻国家耽于安逸,无战斗力。从文中“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可知,作者以此阐述国家强(健)于备战,弱(衰)于弃兵的道理。参考译文: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已经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突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像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