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训练

上传人:浅*** 文档编号:35467546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8.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综合训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期末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下表是尚书不同篇章的记述。这些记述()尚书康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尚书皋陶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A奠定了宗法制度基础 B体现了儒家教化理念C凸显了天子权威下降 D反映了先秦民本思想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张载的横渠语录。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它言简意赅,气象宏大,总结出士大夫的使命所在。“横渠四句”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A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C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D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公元前1500

2、年前后,手执青铜武器的战车也入侵了遥远的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这与这些入侵者入侵希腊和印度时的情况不同。于是独特的中国文明从商代一直到现在。”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是()A多样性 B先进性C排他性 D连续性4“如果想看看各种发明的力量、作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新近的印刷、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材料旨在强调这三大发明()A改变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结构 B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C使世界开始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D摧毁了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统治5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使人们流离失所,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战争又在客观上推动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3、,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 B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C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宣传社会主义6英国学者埃弗谢德研究西亚等地出土的两千多个陶器上的附着物时,发现人类在公元前七千年左右就已开发利用家畜奶资源;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两河流域古建筑上的雕刻,也涉及挤奶、催奶、奶食品制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说明()A家畜在先民生活中地位重要 B人类开发奶资源的历史悠久C两河流域最早开发了奶资源 D家畜是苏美尔人生活的基础7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这反

4、映了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是()A独立性和包容性 B开放性和多元性C东西方文化桥梁 D包容性和领先性8在马里沙漠中心的廷巴克图,中世纪的阿拉伯文化遗迹现在依然随处可见。最著名的建筑是建于1325年的廷巴克图大清真寺,庄严肃穆。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大致保持了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城镇的风貌。这说明中世纪()A廷巴克图是国际大都会 B阿拉伯文化影响马里城建C阿拉伯人足迹遍及非洲 D马里是西非最强大的国家9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列那狐的故事。代表城市富商的主人公狐狸列那精力充沛、机智多变,善用手段捉弄象征贵族的伊桑格兰狼和象征教皇的邪恶又虚伪的骆驼。这一故事()A体现出王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B折射出当时

5、商品经济的发展C说明基督教神学被彻底颠覆 D表明封建贵族统治彻底衰落10“在古代印度的城市里,经常会听到一阵阵的敲击瓦罐的声音,路上行人纷纷躲在路旁。这是为什么?同样是人,他们却要远离城市居住;同样是人,他们却被看成是不可接触的贱民,就连死了,也要埋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一情境出现的原因是()A古代印度社会长期分裂 B古代印度多种宗教影响C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 D古代印度文化丰富多彩11玛雅各城邦都很重视自己的历史,习惯把国家的重大事件刻在石碑或石柱上,一般每隔20年就立石记事一次,现已发现的石碑或石柱就有数百个。这些历史碑铭()A使人们全面了解玛雅文化 B主要记载了玛雅的政治事件C有助于人们

6、了解玛雅文明 D主观地记载了玛雅的历史12从公元前两千纪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在整个欧亚大陆出现了一种以南俄草原为中心,向海岸线辐射的民族大迁徙的运动,正是这种民族大迁徙,使得诸区域文明之间的关系趋于空前的活跃和密切。这表明印欧人的迁徙()A解决了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 B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C改变了亚欧大陆的人口布局 D传播了印欧民族先进的文化13如果为下图标注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A16世纪后期商品的全球流动 B18世纪中期以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C17世纪后期商品的全球流动 D20世纪中期以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14在甘肃发掘的悬泉置遗址,坐落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经考古

7、确认是汉代一座官方邮驿接待机构,在此发掘出汉简两万三千余枚。简文包括了从公元前111年至公元107年悬泉置的日常事务的丝绸之路的档案。简文的字体以隶书为主,且带有篆书的风格。这些汉简可以用于佐证汉代()通过邮驿机构管理西域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情况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汉字演变与发展的历程A BC D15当今全球贸易中,西方的文娱产品如电影、文学、艺术等,源源不断地涌入非西方国家。更主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拓展,西方的资本、技术、信息、商品、跨国公司在全球流动,美国和西方文化的触角也就自然延伸到世界各地。这说明()A世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B文化交流导致文化民族性丧失C贸易发展带来文化扩张 D西方以经

8、济交往掩盖文化侵略16法国学者格鲁塞在蒙古帝国史中说:“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道路,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据此可知,蒙古西征()A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B推动了中原民族交融C开启了与西亚的直接交往 D改变了亚洲政治地图17亚历山大在文化方面采用的是希腊化政策,即把希腊文化传播和移植到被他征服的地区。为此他拨了大笔经费资助各种科学研究,奖励杰出的科学家兴建文化设施,甚至在希腊影响微弱或者更偏远的地方也有计划且坚持不懈地传播希腊文明。这一做法旨在()A提供军事征服的思想武器 B加速希腊

9、化时代的到来C营造国家认同的社会氛围 D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18在巴西的历史中,里约热内卢曾一度成为葡萄牙的首都。1807年葡萄牙王室在若昂六世带领下出逃迁往巴西,完成了一个政府、一个国家的搬迁。与这一“搬迁”事件紧密相关的是()A宗教改革 B克里米亚战争C工业革命 D拿破仑战争19一位墨西哥学者在论述当代拉丁美洲的文化时指出:“虽然人们已不再像20世纪初那样不加批判地抄袭法兰西的文学艺术时尚,但是种种波普艺术和北方庞然大物的消费模式的表现已深深地渗入了拉丁美洲的文化。”这一观点体现了()A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 B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C拉美文明的重大贡献 D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冲突2

10、0西周时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所谓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的“六艺”科目。其中礼、乐是教学的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带有宗法社会下的等级色彩 B是培养各级官吏的场所C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过渡 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2119世纪下半叶,英美两国几乎同时出现“公共图书馆运动”。西方国家十九世纪兴起的公共图书馆有三个特征:(1)必须向所有居民免费开放;(2)经费来源是地方行政机构的税收;(3)公共图书馆的设立和经营必须有法律依据。公共图书馆

11、运动的兴起()A发展服务公众,推动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调和阶级矛盾,稳定资本主义社会秩序C加速科技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古籍保存 D扩展国家职能,奠定西方文官制度基础22学者金重远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步文化和反动文化之间的一场大搏斗。因为战争会给文化造成破坏;然而正是通过战火的提炼,人类的文化得以净化和升华,进入一个新境界。”该学者意在强调现代战争()A给文化带来割裂与冲击 B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刃剑C导致世界文化发展中断 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231913年,时任河南民政长的张凤台发布了河南保存古物暂行规程:“近来奸商土痞私发盗卖,日有所闻,不独有玷国光,实于学术、宗教、历史、美术损害

12、匪浅,因订古物保存规程十五条,令行各该县知事遵照办理,以资保存而防遗失。”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倒卖文物现象普遍存在 B文物保护法律体系逐渐完善C文物保护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 D中国文物保护取得显著成果24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求缔约国“确保对非物质遗产的享用,同时对享用这种遗产的特殊方面的习俗予以尊重”,并且“承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保证为此目的在双边、分地区、地区和国际各级开展合作”。这体现出()A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的共享性 B教科文组织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C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的多样性 D文化遗产是世界传统文化的代表二、非选择题2

1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据史记等(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折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26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