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高中郧阳沙市随州襄阳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5245887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恩施高中郧阳沙市随州襄阳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省恩施高中郧阳沙市随州襄阳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省恩施高中郧阳沙市随州襄阳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北省恩施高中郧阳沙市随州襄阳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北省恩施高中郧阳沙市随州襄阳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恩施高中郧阳沙市随州襄阳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恩施高中郧阳沙市随州襄阳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郧阳中学恩施高中沙市中学随州二中襄阳三中高二上11月联考历史试卷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1. 战国时期,各国的将相及国君的子弟外戚或多授有一定的封地。这些封君身任要职,权重名大,在食邑内有衣食租税之权,但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国食邑亦失”。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 )A. 顺应了政治形势的发展B. 固化了宗法贵族等级C. 是郡县制的特殊形式D. 继承沿袭了分封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些封君身任要职,权重名大,在食邑内有衣食租税之权,但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国食邑亦失。”可见战国时期的封君不得世袭,这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特点,顺应了政治形势的发

2、展,A项正确;封君失官或身死后,“封国食邑亦失”,这是对宗法贵族等级的破坏,排除B项;根据材料“这些封君身任要职,权重名大,在食邑内有衣食租税之权”可知封君制不同于郡县制的官吏,排除C项;战国时期的封君制度不能世袭,与分封制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2. 秦朝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武帝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元朝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宣政院,明朝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管理的少数民族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强化边陲管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 )A. 阻碍了农耕游牧文明融合B. 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C. 采用与内地相同管理体制D. 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

3、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从秦朝开始,不同朝代都代取了不同的措施加强对边疆的治理,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项正确;加强边疆治理并不会阻碍农耕游牧文明融合,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并没有突显“拱卫”作用,排除B项;内地与边疆的治理措施是不同的,排除C项。故选D项。3. 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A. 监察机构庞大臃肿B. 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D. 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

4、【详解】材料指出“大事奏裁,小事主断”、“知府亦陷膝泥中”,体现出明朝的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员职位较低,但是权力非常重要。材料的论述重点是监察官员为七品官员,但是权力非常重大,排除A;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能是对官员进行监督,排除B;监察官员为七品官员,但是权力非常重大,C正确;材料未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信息,排除D。4. 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这一做法A. 遏制了政府部门的经济腐败B. 推动政府改变了抑商政策C. 挤压了民营工商业发展空间D. 增强了商品市场活跃程度【

5、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政府不仅开放工商业领域,而且官府也直接参与工商业竞争,这必然增强商品市场的活跃程度,故选D项;政府部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不等于经济腐败,排除A项;材料现象说明政府放松了工商业限制,而不是改变了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现象说明民营工商业的经营范围扩大,空间得到拓展,而不是受到挤压,排除C项。5. 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而已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三代以后,文与武固不可合矣,犹田之不可复井,刑之不可复肉矣。汉以后之天下,以汉以后之法治之”。王夫之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看法是( )A. 崇尚实学,反对空谈B. 道随器变,法因

6、时改C. 顺应法治,批判继承D. 道在器先,重道轻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三代以后,文与武固不可合矣,犹田之不可复井,刑之不可复肉矣。汉以后之天下,以汉以后之法治之”等内容可得出他强调不同时期的治理之道要随时代变化而改变,体现了道随器变,法因时改的主旨,B项正确;A项是顾炎武的主张,排除A项;CD项并不是材料中的主旨内涵,排除CD项。故选B项。6. 公元前18年奥古斯都颁布尤里乌斯法。法令规定:“罗马男子如果有三个孩子则可以免除公民劳役;禁止独身者接受遗产和遗赠,无子嗣者只能继承留给他们的遗产和遗赠的一半。”这说明罗马法( )A. 维护了贵族的利益B. 限制了公民的权利C. 重视保护

7、私有财产D. 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罗马男子如果有三个孩子则可以免除公民劳役;禁止独身者接受遗产和遗赠,无子嗣者只能继承留给他们的遗产和遗赠的一半。”可得出家些规定都是要让公民多生育,从而促进人口增长,维护国家利益,D项正确;这一做法是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而不是贵族,排除A项;这并没有限制公民权,排除B项;材料与保护私产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 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这反映出英国( )A 不承认罗马教廷B. 世俗王权不

8、断加强C. 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D. 推崇宗教信仰自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说明在教权和王权的斗争中,世俗王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司法案件不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没有反映不承认罗马教廷,排除A项;教随国定原则是在宗教改革时期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王权和教权的关系,无法看出当时推崇信仰自由,排除D项。故选B项。8. 1904年12月时报刊载评论:“今日中国之言革新,不论保守党、进步党、急激党,莫不公认教育为当今唯一之问题矣。即就教育而论,不论官立学堂、民立学堂,莫

9、不公认师范为当今唯一之急务矣。”这反映了清末A. “新政”以教育改革为第一要务B. 各政治派别均主张兴办官立学堂C. 废除科举推动了教育的发展D. 时代变革对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1904年12月时报刊载评论强调了教育和师范教育的重要性,这体现了时代变革对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D项正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并不是“以教育改革为第一要务”,A说法违背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设立官立学堂为主,而是“不论官立学堂、民立学堂,莫不公认师范为当今唯一之急务矣”,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的,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9. 1840年,林则徐说:“诸夷中惟米利

10、坚(美国)及佛兰西(法国)尚足与之(英国)抗衡自英夷贸易断后,他国颇皆欣欣向荣。盖逐利者喜彼绌而此赢,怀忿者谓此荣而彼辱。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使其相间相暌。”林则徐意在( )A. 利用列强间矛盾维护国家安全B. 向西方学习以解决鸦片问题C. 强调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D. 师夷长技以挽救统治危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英夷贸易断后,他国颇皆欣欣向荣。盖逐利者喜彼绌而此赢,怀忿者谓此荣而彼辱。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使其相间相暌。”可知林则徐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牵制,以夷治夷,从而维护国家的安全,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向西方学习以解决鸦片战争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旨信

11、息是hi利用列强间的矛盾维护自我安全,并非是强调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排除C项;提出“师夷长技以挽救统治危机”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且材料未涉及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维护统治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0. 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在根据地先后创造了“豆选(在代表候选人的碗里放豆,得豆多者当选)“香选(用香在写有候选人名字的纸上烧圈,烧圈多者当选)等基层普选方式,直接选出乡代表、区议员.县议员、特区议员。这些选举方式A. 夯实了中共局部执政的民意基础B. 体现了根据地直接民主的全民性C. 扩大了基层苏维埃政权的代表性D. 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革命力量【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豆

12、选”“香选”均是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民主选举的方式,夯实了中共局部执政的民意基础,A项正确;材料中的民主属于间接民主,排除B项;材料与扩大基层苏维埃政权的代表性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当时处于第二次国共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1. 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展一系列革故鼎新活动,革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娼妓、鸦片、赌博等社会恶习。同时,采取措施树立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平等互助、艰苦创业等社会新风气。革故鼎新活动( )A. 树立了人民大众的主体意识B. 确立了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C. 提供了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D. 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革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娼

13、妓、鸦片、赌博等社会恶习”,可以看出通过对旧中国陋习的革除,树立社会新风气,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的主体意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马列主义,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12. 1951年3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自4月1日起,用人民币按1:95的比价,收回东北银行和内蒙古人民银行发行的地方流通券。10月1日,决定在新疆发行有维吾尔文的人民币在全国流通,同时停止使用并限期收回新疆省银行发行的银元券。中央人民政府的举措旨在( )A. 发展金融与提振经济B. 统一货币与抢占市场C. 因地制宜与改善民生D. 统一财经与巩固政

14、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收回东北银行和内蒙古人民银行发行的地方流通券,同时停止使用并限期收回新疆省银行发行的银元券,这些都属于新中国统一财经、巩固政权的措施,D项正确;这一时期术语经济的恢复时期,发展金融与提振经济不属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史实,排除A项;B项统一货币与抢占市场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题中主要是在金融领域的恢复措施,不涉及改善民生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3.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二中全会是一次城市工作会议,是历史转变点”。林伯渠也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历史上转变点,也可以说是城市工作会议”。“历史的转变点

15、”是指( )A. 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B.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C.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已经覆灭D. 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准备工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正如林伯渠也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历史上转变点,也可以说是城市工作会议 ”,A项正确;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已经覆灭的标志是渡江战役攻克南京,排除C项;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准备工作是在新政协的召开确立的,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 1960年6月,毛泽东指出,1958、1959年我们曾经讲数量,今年要讲质量、品种,要把质量、品种放在第一位。同时,他认为“二五”计划后三年(19601962年)的指标“仍然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还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A.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B. 经济建设已经摆脱艰难困境C. 对“左”倾错误进行全面反思D.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毛泽东指出,1958、1959年我们曾经讲数量,今年要讲质量、品种,要把质量、品种放在第一位。”可得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已经认识到建设的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