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塑料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分析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8710157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性塑料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改性塑料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改性塑料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改性塑料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改性塑料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性塑料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性塑料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性塑料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分析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核心技术,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传感器、控制芯片、车载智能终端及操作系统、快速充电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发展整车轻量化技术、低滚阻轮胎、车身外形优化设计,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加强和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产学研用协同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扶持以企业为主体研究制定我国技术标准,将有代表性的标准推向国际,切实提高我国

2、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一、 改性塑料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一)改性塑料行业基本情况改性塑料是指在通用塑料(如聚乙烯PE等)和工程塑料(如聚酰胺PA等)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性,使其具有阻燃、抗冲、高韧性等更加优越的性能。改性塑料的应用覆盖家电、汽车、办公设备、电子电气等传统行业和轨道交通、精密仪器、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得益于汽车、家电等诸多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对新兴材料需求的不断提高,国内改性塑料市场需求增幅近年来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改性塑料作为新材料产品,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因此受到国家政策鼓励与支持,地方为行业健康稳定运行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其中,中国制造2025中华人

3、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则为改性塑料技术发展确立方向。随着全球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促使汽车及家电产品向轻量化、轻薄化方向发展,塑料制品对金属等材料替代效应明显,并拥有更高的抗冲击强度、耐高温性等特点,可实现对其他材料的有效替代,改性塑料行业拥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二)改性塑料行业发展趋势1、下游领域需求驱动改性塑料行业升级发展我国改性塑料行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随着科技更迭,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AI、3D打印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生活、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兴起,从市场角度来看,对于材料性能的要求将会不

4、断提升,而促使改性塑料行业创新发展力度持续增加。目前我国中低端改性塑料产能过剩,而高端改性塑料对外依存度仍然比较高,高端改性塑料国产化势在必行,具有低密度、高刚性、高韧性、高耐温、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塑料产品的应用会越来越广,市场会催生更多的高品质改性塑料需求,差异化的高端改性塑料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市场竞争加剧,改性塑料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目前我国改性塑料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业竞争激烈,但是由于企业众多且规模普遍偏小,产能分散,与国际大型企业相比,我国改性塑料产业的整体技术能力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规模较小、技术同质化、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产品品质低劣的企业将面临被市场逐步淘汰的局面,

5、市场将逐步涌现一批可以和国际大型企业匹敌的优秀企业,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将成为整体发展趋势。3、改性塑料行业走向自动化、智能化我国改性塑料行业生产装备水平普遍较低是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高端产品相对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部分有条件的企业已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持续提升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从而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不断促进产业升级。二、 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提出新要求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十二五开局之年的95%,一直到收官之年的69%,GDP增速逐渐趋于平稳。同时,我国工业化总体已进入中后期阶段,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

6、展、并联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受限,使我国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只有依靠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开辟发展新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用先进产能逐步替代落后产能,才能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三、 培育区域创新能力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现有创新资源,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加快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促进区域技术

7、转移与研发合作。鼓励各地根据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状况、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特点,实现差异化发展。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行业骨干企业主导作用、中小企业协同配套作用、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支撑基础作用、行业中介组织的保障服务作用,打造区域型创新平台,支撑当地创新发展。引导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创新资源聚集区,建设一批促进产业协同创新的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和服务支撑中心,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四、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一)电子信息制造业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发展高端芯片,不断丰富知识产

8、权IP核和设计工具,推动先进制造和特色制造工艺发展,提升封装测试产业的发展水平,形成关键制造装备和关键材料供货能力,加紧布局超越摩尔相关领域。突破关键工艺技术,实现长寿命、高效率、高分辨率AMOLED产品量产,突破柔性制备核心技术,推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向高分辨率、低功耗、超窄边框等方向发展。针对新一代电子整机发展需求,大力推动电子元件产品向片式化、小型化、集成化、模块化、无线化发展。加快发展智慧家庭、虚拟现实等领域的新型信息消费电子技术,支持产品+服务模式,推动智能电视、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发展与规模化应用,支持智能硬件研发

9、和产业化,促进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高我国在光学加工设备、光学器件、光学镜头、光学仪器设备方面的设计及整体制造能力。支持企业强化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研发,提升光伏电池及系统效率,降低光伏产品生产及发电成本,进一步提高光伏电池及系统产品质量。(二)通信业发展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力争成为5G国际标准的主导者之一,重点突破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超密集组网技术、新型多址接入技术,超宽带技术,高频段通信技术,车联网等终端间通信技术,可见光通信技术,支持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新型核心网架构技术,以用户为中心和具有高感知的接入网与核心网等关键技术。研发新一代网络技术,大力发展高速路由交换技

10、术、网络管控技术、网络测量感知技术、高速光传输技术、大容量的全光交换技术、波长选择型(WSS)光交叉技术、超大容量长距离光通信技术和海底通信技术、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器件技术等关键技术。(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继续提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的成熟度、可靠性、安全性,重点研究工业软件关键技术。继续加大对软件资源虚拟化、云端化、服务化、桌面虚拟化、应用程序虚拟化、平台虚拟化、网络功能和资源虚拟化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对虚拟仿真、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针对大规模、分布式、跨系统、多源、异构数据资源特点,研究大数据技术,提供数据知识服务。针对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业

11、等新兴领域,顺应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形势,发展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产品。五、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基础配套能力(一)机械工业以提升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为重点,提高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水平,加强用户工艺验证能力建设。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推动电力装备设计制造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化推广,突破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技术。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与加

12、工等主要生产过程的先进农业技术与装备,提高农业装备的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针对重大工程和高端装备技术创新需求,加强基础数据库、安全基础等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以及专用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制造工艺、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研究,强化工业性试验平台建设,扭转基础制造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二)航空航天装备加快大型飞机研制,提升航空发动机创新能力,建立产业配套体系,开发宽体客机,干支线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通用飞机及其机载系统,高推重比、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及先进涡桨(轴)发动机技术。加强航空材料研制,提高国产元器件的性能、质量、寿命和可靠性,形成独立完整的航空产业链。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加

13、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适度发展深空探测,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三)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大力发展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开展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海洋可再生资源开发装备、新型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开发和工程化;突破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全面提升高技术船舶的国际竞争力,如:超级生态环保船舶、极地运输船舶、大型LNG燃料动力船舶、大型邮轮、液化天然气船等,掌握重点配套设备模块化、集

14、成化、智能化、节能环保、可靠性等设计制造核心技术。(四)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研发新一代智能、绿色、高速、便捷、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围绕系统全寿命周期,向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核心技术,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传感器、控制芯片、车载智能终端及操作系统、快速充电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15、能力,发展整车轻量化技术、低滚阻轮胎、车身外形优化设计,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六、 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建立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和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布局要求,选择重点产业集聚省市的优势领域,汇聚区域创新资源,由具有业界影响力的企业牵头,以资本为纽带,联合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高校、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科研院所或能够整合区域服务

16、的产业园区平台,探索多种产学研协同组建模式,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围绕区域性重大技术需求,探索实现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和市场化运作,形成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打造区域制造业创新平台,作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支撑和补充,推动当地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重大工程建设,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具有行业优势的企业,培育和认定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开展应用基础、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示范研究,探索人才培育、技术产业化的创新模式,提高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创新能力,支撑工业转型升级。鼓励各行业协会大力培育行业创新平台,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打造聚集和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高地,完善行业创新体系。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源投入,充分发挥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