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 设计-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上传人:旭*** 文档编号:348458611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 设计-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 设计-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 设计-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 设计-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 设计-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 设计-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 设计-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与目标(一)教学理念本课是本册教材的开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对于“文化”一词,既有“文”的表象,又有“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掌握本课内容呢。1、关注学生,有对象意识。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在导入部分,从有形的文化载体作为切入点,比如文学、科学、艺术、风俗等,让“文化”这个抽象的概念有具体的载体,接地气,易于理解和感受。2、关注教学效益,在讲授时间和学习效果上实现利益最大化。比如第一部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用学案上的表格,在课前进行梳理,以时间

2、为序,概括必修中国史纲要中涉及的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渗透时空观念,锻炼归纳总结的能力。这样避免大量时间放在知识回顾与梳理上。3、注重情感体验和人文精神。比如第二部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教材提供的是大量的文字史料,教师可以提供更多鲜活的历史事实,从人物的言行来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4、尊重认知规律。比如第三部分,在与其他地域文化的类比中,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从有形到无形,从具体到抽象,既符合认知规律,又照顾到学情实际。5、关注历史学习的现实价值,创新学业评价方法。比如小结,从历史到现实,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积极作用,提升文化自信。关注身边的历史,哪些事

3、物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手机照下来发到班级历史微信群或制作一份传统文化小手工。(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梳理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以时间为序,概括主要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让时空观念渗透其中。2、让学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和类比,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古今中外的很多文化典籍、文化活动等,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历久弥新的价值,教师利用典型的实例,让学生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辩证的看待中华文化,继承发展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去看待传统文化。4、中华优秀文化渊远流长,泽被四方,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宝,学生通过

4、学习本课去了解和感受,自然地拥有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二、教科书内容分析(一)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特点、价值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第一课,作为开篇,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作为第一课,有利于让学生从熟悉的中华文化入手,进而更自然地进入到其他单元的学习。本课第一子目梳理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对必修中国史文化部分内容的总结和概括,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多,可以让学

5、生通过学案上的表格课前就进行整理,既是对之前内容的回顾,也锻炼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第二子目重在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比较抽象,除了利用教科书中的学习聚焦栏目作以提示外,还需要教师补充适当的史料和实例加深理解。第三子目是一个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需要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去类比,具备以史为鉴的意识去继承和发扬。但是教材的表述比较空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在历史必修教材有初步学习,在日常生活和媒体传播中也有浅显的认知,但未形成体系。对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思考。教师立足学生已

6、有知识,将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按时间发展顺序系统化,从学生已有的文化感受,通过史料分析与分类,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分析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四、教学方法1、总结归纳法:利用表格梳理知识要点,锻炼学生总结归纳和阅读理解的能力2、情感体验法:用身边感受到的有形的文化载体到无形的精神气质,感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形与神。3、比较分析法:运用国际视野,类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学生列出唐诗、戏曲、四大发明、武术、故宫建筑、中医等等)中华文化所塑造的优秀品德有哪些?用一个字

7、来概括?(忠孝节义仁礼智信俭廉等等)可见中华文化既有有形的载体,也有无形的气韵,源远流长,形神兼备,灿烂辉煌。教师设问:什么是文化?请大家简单翻译下列文字?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的贲卦彖传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所以,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文化成”。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文化即是人类改造自然同时改变人性的一切成就。张岱年所谓“文化”,“民族性”,都是空的抽象的字眼,不能离具体的东西而独立。中国

8、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和体;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单叫做中国文化。冯友兰通过对文化的定义,使学生能感受到文化既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中,也蕴含在民族的精神里,通过教育感化等手段来改变人性,塑造民族的品格。(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自主探究:请同学们课前整理好学案,以时间为序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目的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回顾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从中将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加以达成。古代阶段时间概况起源上古多元一体奠基先秦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发展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主流魏晋至隋唐儒佛道教会融通,文化灿烂宋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宋元科技文化繁荣传

9、承与转折明中后期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经世致用清康雍乾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近代冲击1840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20世纪早期,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走向复兴191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整理好学案的答案后,师生共同探究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考虑。学生讨论总结:1.政治上: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2.经济上: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3.地理上:位置相对隔绝4.文化上: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这一部分的设计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考虑历史问题,掌握立足唯物史观全面地看

10、问题的学习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对中华文化发展脉络的整体认识,又提升了学生的理性思考。(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广,内容多,怎样更好的领悟其深刻内涵呢?首先,我利用教材的学习聚焦,让学生从五大方面来用史料实证的方法来理解。除此之外,可以补充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让文化和人伦、社会联系得更紧密。1、以人为本(人生观)教师补充史料:礼记表记有载,孔子曾言:“夏道尊命”,“殷人尊神”论语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尚书泰誓上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学生分析后可总结出古代思想从神本走向人本的变化,得到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内涵。2、民

11、本思想(政治观)利用教材的史料阅读,让学生结合管仲改革和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来论证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管子牧民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啖腹,腹胞而身毙。”(吴兢贞观政要.君道)学生通过文献的阅读体会到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3、天人合一(自然观)4、天下为公(价值观)5、和而不同(处世观)的处理这三部分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提出设问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还有哪些?探讨什么问题?有哪些人物提出了什么观点?学生在前两点内涵

12、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归纳总结的方法,在这三点内涵的学习时已经可以水到渠成。3天人合一(自然观)春秋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战国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4天下为公(价值观)崇德尚贤孔子:为政以德,见贤思齐墨子:尚贤孟子:尊贤使能5和而不同(处世观)平衡“和”产生新事物孔孟:人性美德,“和为贵”(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教材处理得明确而简练,通俗易懂,其义自见,所以请学生用最简短的话总结即可。设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举例说明一下?学生可以根据阅读材料和平时的知识积累论证教材的观点。(1)本土性(2)多样性(3)包容性(4)凝聚性(5)

13、连续性。2、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利用教材资料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联系到古往今来激励人们的奋斗精神和要求人们有仁德之心的万事万物,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从未间断,维护统一和多民族大家庭补充材料新闻图片:第八届海峡两岸春节民俗庙会和文学史资料诗经是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总汇;楚辞中相当一部分是记录或整理的少数民族仪式歌、民歌;元曲的繁荣有着少数民族多方面的贡献。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为祖国文化宝库贡献了灿烂的瑰宝。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

14、大英雄史诗”,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空白。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中,少数民族的项目占到三分之一。通过图文材料的解读,使学生自然的领悟中华优秀文化从未间断,维护着统一和多民族大家庭。(3)推动社会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学史当为今鉴。这里选取时政大事,用国家声音落实家国情怀。节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的重要讲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首先,让学生认识到

15、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战略。然后以古鉴今,让学生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论述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当今社会的精神滋养。这部分内容的设置就是希望学生能学以致用,能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为今日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五)小结展示孔子学院的图标和文字材料截止到2016年底,已在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课堂,各类学员达210万人,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架桥人”和世界认识中国、中国与各国深化友谊和合作的重要窗口。教师设问:孔子学院的标识由哪些元素构成?是那个文字的变体?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认识孔子学院的标识,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标识使用简体中文汉字的变体,融合昂首高飞的和平鸽和地球两种图案。简洁明快,刚柔并蓄,动感有力,“全球、汉语、和平、崛起”的寓意既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化,又表明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最后,让我们观察生活,身边的何事何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