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课堂实录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上传人:戴** 文档编号:348457225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房宫赋》课堂实录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房宫赋课堂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上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阿房宫赋的前三个自然节,这堂课我们接着欣赏第四节。板书:阿房宫赋 杜牧师:在欣赏课文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和复习的情况。(幻灯片展示)请同学们回答下面几组字当中,有关字的意义。我们先看第一组:六王毕,四海一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师:找一名同学回答一下。生1:“六王毕,四海一”其中的“一”是“统一”的意思。师:实际这属于什么用法?生1:数词的动用。第二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其是的“一”是每一个的意思。师:“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的“一”是什么意思?生1:一把火。师:一

2、把火,数量词。“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这个“一”是什么意思?生1:“整个”的意思。师:好,请坐。下面,看第二组“爱”。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向使六国各爱其地吾何爱一牛也师:请同学回答一下。生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其中的“爱”是“爱护”的意思。师:“向使六国各爱其地”其中的“爱”是什么意思?生2:爱惜,珍惜。师:“吾何爱一牛也”其中的“爱”的意思?生2:吝惜。师:好,请坐。下面这几个“族”谁能回答一下?族秦者秦也谁得而族灭也族庖月更刀士大夫之族生3:第一个“族”是“灭族”的意思。师:灭族,使族灭。第二个呢?生4:第二个“族”的意思是“使杀尽”的意思。师:第三,族庖月更刀,这仆“族”呢?生4:“

3、一般地”的意思。师:士大夫之族 中的“族”是什么意思?生4:是“类”意思。师:看来啊,大家还是做了预习的。通过上堂课的欣赏啊,大家对“赋”已经有所了解,“赋”在汉代啊,是盛行一时的文体。这种文体,它的内容,大多成了阿谀奉承,它的语言佶屈聱牙,犹如饭里夹沙,令人难以下咽。六朝人也写赋,但是呢,他们工于骈偶,走向极端,堕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我们要继续学习的这篇杜牧的阿房宫赋,它却既没有汉代大赋的那种形式主义的流弊,也没有六朝的工于骈偶的表面浮华的这种特点。它是借鉴了中唐古文运动的特点,把散文的写作方法引入了赋中。关于赋体本身的特点,上堂课我们在第一、第二自然节的欣赏过程中,已经有了集中的体现。这堂

4、课我们就着重欣赏一下第四自然节,作为散文式的赋的特点。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课文的录音。(放录音)(第四自然段)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欣赏课文的第四自然节。“呜呼”是承上文继续发表作者的慨叹,什么慨叹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是什么样的句式?肯定判断还是否定判断,这样判断有什么好处?生5:加强语气?师:加强什么语气?生5:肯定语气?师:还有否定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说出了正反两个方面,能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生5:对比语气。师:这个对比,可以增大反差。好请坐。那么大家再考虑一下:“灭六国者,六国也”从本篇文章的前几个自然节看,杜牧曾经归纳过六国的灭亡,但是呢,没有发表议论,

5、这个句子是什么呢?谁说一下?生6:“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力亏。”师:本篇文章,大家想一想,“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实际,从表面上看,作者在写阿房宫赋,阿房宫出现的时候,曾经点过。生7:“六王毕,四海一”!师:从表面上看,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被秦灭。而在这里呢,作者却说了一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什么意思啊?生8:六国灭亡了,除了秦把他们消灭以外,他们自己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师:啊,你的意思是说啊,重在指出,六国灭亡的内在自身的原因。好,请坐。那么,同样,下一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与上文相对而言,道理呢,也是一样的。告诉我们秦国灭亡的原因,也不在于所谓的什么呢?从上个自

6、然段找。生9:“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师:好,请坐。从表面上看,作者曾经进行过描绘,“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是秦国灭亡的一个直接的导火索,一个外部的表现。作者曾经指出了,在这里呢,又加以否定,重在指出秦国灭亡的原因,同六国一样,都在于他的自身,而不在于其他。那么这个观点是否能立住脚呢?我们现在先不继续往下深究,我们看看下一句话怎么说的。师:“嗟乎!”继续慨叹,“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解释六国灭亡的自身的原因。他是用什么样的一种语气表现的呢?借助假设。借助假设的含义是什么呢?如果真爱其人的话,便不能失败。那也就是说啊,你没有那么做,正是这

7、个过错,所以说啊,六国的灭亡呢,关键在于不爱其人。师:那么秦国如何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可递三世而至万世而为君”,六国已经被秦国统一了,为什么不爱六国之人呢?生10:因为六国之人这时是天下百姓。师:为什么是天下百姓呢?生11:因为秦统一了六国,六国之人这时是天下百姓。师:秦虽统一了六国,六国的各自百姓还在,为了对举,他提六国之人。作者在这里既谈六国灭亡,还谈秦灭亡,作者在这里,还是为了把矛盾的两个方面对举出来,也是加大了极化对比。那么无论是六国的灭亡还是秦的灭亡都是出于他自身的原因,由两个个别上升到一般,而这一般的结论是我们在读的时候读出来的。所以大家要注意本篇文章虽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

8、这里的逻辑思维也颇值得我们借鉴。师:“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里有四个后人,哪位同学说一下,这四个后人分别指什么?生11: 第一个后人指的是当时的那些人。师:当时的那些人指是是哪些人? 当时是哪个当时?生12:指统治者。生13:第一个后人指秦以的后人,第二个后人还是指秦以的后人,第三个后人指秦人的后人的后人。师:我们体会一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这显然是秦以后的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这还是指的哀秦的人却不鉴秦,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个后人是像你说的秦以后的人,秦以后的更后的人,而最后这一个呢,复哀后人也,还是指秦的后人。也就是说,这第一个,

9、第二个,第四个后人的含意都是相同的,而第三个呢与众不同,是指秦更后的人。这里面呢,通过这四个后人,两个含意,实际就突出了历史的一个发展过程,那么至此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否出来了,是什么样目的?生14:借古讽今。师:借什么古讽什么今?生15:借秦朝的灭亡讽现在的今。师:现在具体来说是什么时候?生16:唐朝。师:好,借古讽今的意思在这就表现出来了。实际上历史的回顾是有现实的用心的,尽管作者的描写极尽夸张之能事,他的目的是在后面的,借古讽今是作者的写作目的。而对阿房宫极尽夸张的描写是对后面议论的一个铺垫,或者说是一个必要条件。前面的描写夸张、比喻、排比越充分,后面的议论也就越发的充实,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

10、能够实现。师:下面我们就注意一下本自然段的论证结构。先是用呜呼慨叹,然后两句话两个观点,秦国灭亡六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再用一个嗟夫进一步的慨叹,最后对秦国灭亡原因六国灭 亡的原因进行假设性的论证,最后呢,提出四个后人的哀叹。大家掌握了这个结构以后呢,谁来背一遍?(生单背诵,齐诵)师:这个自然节的特点主要是借鉴了散文的特点。句式错落,和第一第二自然节那种赋的排比铺陈的手法大不相同。关于这个特点我们以前就对大家有所交待。我们在这里就不着重交待了。因为一会我们还要总结本篇文章的艺术特点。师:大家想一下作为全篇的文章,尤其是前两个自然节作为赋的主体,它的描写层次和作者的文脉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

11、检查大家对课文前几个自然节的背诵来归纳课文的脉络图。请一位同学接着我背的,开始总结我背的这部分的它说的是什么?“六一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哪位同学给归纳一下,这四句说的是什么?生:这四句写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师:写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六一毕,四海一的时代背景下,蜀山兀,还有建筑的过程。下面请一个同学接着我背的背,然后同学来归纳。生: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师:好。这个部分写什么?生:主要写阿房宫的外貌。师:大致的容貌给你的整体的印象,实际上呢是阿房宫的总体的布局。那么二川溶溶起什么作用啊?过渡。由对阿房宫的总体描写转入对其内部描写。好,下面哪位同学接着背。生:五步一

12、楼气候不齐。师:好。他背的这部分写了阿房宫的内况。具体的有哪些描写呢?有建筑之奇,有构造之巧,有歌舞之盛还有桥梁之多,复道的多,等等我们就不一一的说了。我们看由二川溶溶过渡到建筑之奇,构造之巧,歌舞之盛。这是阿房宫赋的第一个自然节,实际上建筑过程和总体的布局,是写阿房宫的总体风貌。由二川溶溶过渡到对阿房宫内状的描写,那么下面请一个同学接着背诵第二个自然节。生:背诵第二节。师:他背的部分既写了阿房宫中宫人的来源来源于六国。又写了宫内的人的生活。而这一部分我们概括一下都是写了阿房宫中宫人的情况。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接着他背诵。生:背诵。师:背的部分既写了阿房宫中珍宝的来源,又表明了宫中珍宝的繁多。(板

13、书)而这宫中珍宝的来源,和宫中珍宝的繁多又都是写了宫中珍宝的收藏。下面大家再进一步归纳:由阿房宫的宫貌过渡到内状,阿房宫的宫貌和内状作者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换一句话说是写阿房宫的什么样的特点?生:壮美壮观。师:壮美壮观或者说是盛大的气势。好,那么对宫人的描写和对宫藏的描写,又集中体现了阿房宫内宫人生活的奢侈。(板书)那么大家再进一步概况,无论是盛大的气势,还是生活的奢侈作者有没有离开他要描写的主题啊?生:没有。师:都是围绕什么描写?生:阿房宫。师:下面我们体会一下围绕阿房宫,句句段段都是紧紧相连的,相辅相成的。从总结艺术手法上看,这是阿房宫手法上的什么样的特点?生:环环相扣。师:还有什么特点呢?

14、二川溶溶,流入宫墙,随着溶溶的二川,我们从对阿房宫总体部局的观察,进入到了宫墙之内。还有歌舞之盛,是为了写下面的宫人做了一个恰如其分,自然的过渡。所以我们说阿房宫赋从结构上说,它是环环相扣的。从过渡上说呢,又中非常自然的。师:既然这是一篇赋,它就要带有赋体的特点。那么阿房宫赋在描写上、在渲染上又有什么特点呢?这个问题大家思考一下。师:大家想一想,写这篇阿房宫赋从不同的角度,所以是一个多方的描写。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具体的手法呢,有排比,有夸张,有渲染,而且是反复的渲染。所以说,阿房宫赋呢,还有一个特点:多方的描写,反复的渲染。当然,作为阿房宫赋这样一篇名篇,它的艺术上的特点呢,是有很多的。我们

15、如果总结起来,也不能一两句话就把它说完。在此呢,我们仅对在上堂课的基础上,我们欣赏的感觉比较深的两点,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归纳。师:下面,大家考虑一下,作者在阿房宫赋的后两个自然节,表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这种思想是紧紧地围绕着什么?生:秦国的灭亡在于秦国的奢侈。还有不爱六国之人。师:这是借古讽今,是让当时的统治者借鉴的,是为了本阶级的利益,或者说是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那么关于与此相类似的问题,像我们学过的贾谊的过秦论,它也探讨了秦国灭亡的原因。由于秦国,第一个奠定了封建的统治,这种统治,影响两千多年。所以很多人对秦国灭亡的原因都进行了探讨。也分别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其他人的观点,大家看完观点之后呢,请同学们对这些观点加以评述。(幻灯片展示并解说) 商始兴,而太甲放;周始兴,而文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天下初定,人心未靖,则天命以之不康。汤、武且不能弭,后代勿论己。然后胡亥杀兄,旋以死亡;太甲、成王终穷其位;则伊尹、周公与赵高,相去不但若宵壤也。秦始皇之短祚(皇位、国统)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非不察也,推其好谀也;托国于赵高之手,虽圣主不足以存,况胡亥哉? (王夫之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