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产业发展工作指南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348113322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产业发展工作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产业发展工作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产业发展工作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产业发展工作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产业发展工作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产业发展工作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产业发展工作指南(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产业发展工作指南十四五时期,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体育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奋勇前进。从我国实际出发,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实现体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一、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

2、构建体制机制更灵活、要素支撑更强大、资源分布更均衡、健身设施更便捷、赛事活动更丰富、体育组织更健全、健身指导更科学、群众参与更广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全民健身网络组织。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市、区)创建,完善评选指标体系和评选办法。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健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器材装备等标准体系,加强体育运动技能培训、赛事活动组织等体育服务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二、 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体育消费是居民生活服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

3、,体育消费步入发展快车道。当前,我国体育消费规模约15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8万亿元,规模接近翻一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餐饮、文化、旅游、体育等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各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增强体育消费能力,改善体育消费条件,创新体育消费场景,推动大众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为促消费、稳经济做出积极贡献。(一)顺应健康生活新需求,新型运动消费快速兴起近年来,新型运动消费快速发展,冲浪板、桨板、滑雪板新三板运动走进越来越多家庭,攀岩、射箭等小众运动出圈,更多新颖潮流的运动方式,大大激发了人们的体育消费热情。射箭攀岩等运动项目上手快、趣味性强,既能锻炼身体,又有社交属性,逐步从小众运动

4、变成热门运动,以崭新的方式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拓展了人们的体育消费领域。(二)改善运动体验,推动体育消费提档升级去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工作方案提出,深化体育消费试点工作,推动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通过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放体育消费券、组织体育消费节等措施,更好满足群众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体育消费需求。不少地区积极探索、主动作为,不断拓展体育+消费内容,打造更多集竞技、休闲、娱乐、旅游、健身等于一体的体育运动场景,为人们提供更健康、更丰富的运动体验。从提升运动技能到购买硬件装备,从自身锻炼到参加比赛,从体育+旅游到

5、体育+娱乐,体育消费产业链点多、线长、面广,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加强规划设计,增加项目供给,丰富消费场景,推动体育消费提档升级。(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不断优化体育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激发体育消费动力。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工作方案提出,有序推动体育系统所属的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组织或承接各类全民健身和体育竞赛活动。当前,不少地区在为百姓体育消费创造更多新空间上双管齐下,既在开拓增量上下功夫,也在优化存量上做文章。在保证专业运动队日常训练的前提下,建议有序推动体育系统训练中心、基地和体校内的部分场馆场地向社会开放。同时,有关部门要支持各地加快体

6、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体育设施建设进度,让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空间更广阔。三、 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鼓舞人心,体育在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地位更加凸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对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将为体育事业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环境;全面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将为体育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创新驱动战略引领的科技革命,将

7、为体育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科技支撑;新的生活理念、教育观念、消费模式、技术应用、传播方式以及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将为体育事业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应看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重创之下,全球体育秩序和赛事格局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国内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体育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还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竞技体育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运动项目发展不均衡、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体育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体育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十四五时期

8、,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体育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奋勇前进。四、 体育产业指导思想紧紧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融合发展,强化底线思维,坚持依法治体,更好发挥举国体制在攀登顶峰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群众性体育在厚植体育基础中的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体育均衡、充分发展,不断推进

9、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五、 体育产业主要目标体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体育各领域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全民健身水平达到新高度。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竞技体育实力再上新台阶。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进一步健全、成熟,项目布局更加合理,训练体系和竞赛体系更加科学、完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夏季奥运项目再创辉煌,冬

10、季奥运项目全面提升,以三大球为重点的集体球类项目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办好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及杭州2022年亚运会等。青少年体育发展进入新阶段。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体教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青少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体育活动更加广泛深入,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取得新进展。基本建成适应需要、主体多元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后备人才基础更加坚实、素质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形成新成果。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产品和服务供给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基本形成消费引领、创新驱动、主体活跃、结构更优的发展格局。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居

11、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体育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领域更加彰显。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更好发挥、时代内涵更加丰富,以新时代女排精神为主要特质的中华体育精神进一步弘扬,体育在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更好体现。创作一批优秀体育文化作品,培育一批体育文化品牌。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显著提高。体育对外交往作出新贡献。体育对外工作大协同机制更加健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体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提升,服务大国外交和强国建设的能力和作用更加凸显,为全球体育治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体育科教工作达

12、到新水平。体育科研体系更加完备,科技创新机制更加灵活、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助力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功能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广泛应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体育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体育人才不断涌现。零出现零容忍的反兴奋剂长效治理机制更加完善。体育法治水平得到新提升。中国特色体育法律规范体系进一步健全,行业监管、职业体育发展、体育纠纷解决等重点领域体育立法取得重要进展。体育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提高,地方体育执法工作机制基本健全。体育普法形式更加多样,成效更加显著。建立体育仲裁制度,组建体育仲裁机构,完善体育纠纷解决机制。六、 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完善

13、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协同联动机制,细化落实专项行动计划。倡导主动健康意识,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集科学健身、运动营养、伤病防护、心理调适为一体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加强运动防护师、运动营养师等人才培养,建立体卫融合重点实验室,完善运动处方库。开展老年人非医疗健康干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新建社区老年人运动与健康服务中心,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支持上海开展运动健康师试点工作。七、 二三五年体育强国建设远景目标通过未来5年努力,各领域、各项目、各区域实现较大发展、取得重要成果,体育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体育强国的四

14、梁八柱基本形成。到2030年,体育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充满活力、市场规范有序、人民积极参与、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体育的制度生命力、大众亲和力、国际竞争力、经济贡献力、文化软实力、世界影响力充分彰显,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八、 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攻坚克难,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更加清晰,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

15、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发布,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全国综合性运动会、足球等改革稳步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20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超过186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竞技体育成绩斐然,我国运动员共获得586个世界冠军,创、超世界纪录75次,里约2016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6金18银26铜,东京2020年奥运会获得38金32银18铜,连续6届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3名;运动项目结构不断优化,优势项目持续巩固,潜优势项目、基础大项、冬季项目等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青少

16、年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取得新进步。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2015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71万亿元跃升至29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46%;2019年底,全国体育产业法人单位达289万个,体育产业从业人员5051万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愈加紧密。体育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中华体育精神得到更广泛传播,体育文化产品创作和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与各国际体育组织和各国家(地区)间的互利合作不断深化,在促进文明交融和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体育法律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反兴奋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臻健全。体育科教和体育人才支撑作用日益彰显。体育彩票发展效益与质量同步提升。北京2022年冬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