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第二中学高一物理月考试卷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第二中学高一物理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一质点做曲线运动,它的轨迹由M到N(如图所示曲线).关于质点通过轨迹中点时的速度v的方向和加速度a的方向,下图中可能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B 2. (单选)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一定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 A.速率          B.速度 C.加速度                  D.合力 参考答案: B 3. 如图所示,一小钢球从光滑固定斜面的A点静止释放,相继经过B、C两点,AB=BC,(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钢球下滑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钢球在AB、BC两段内运动的平均速度相等 C、小钢球所受重力在A B、BC两段内做功相等 D、就A、B、C三点而言,小钢球在A点具有的机械能最大 参考答案: C 4. (多选)如图所示,小球从弹簧正上方一定高度落到竖直放置在地面上的轻质弹簧上,直至速度为零,则从小球接触弹簧开始到压缩弹簧至最低点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 A. 小球的动能一直减小 B. 小球的机械能一直减小 C. 小球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D. 小球的机械能先增大后减小 参考答案: BC 5. 2008年9月25日晚21点10分,我国在九泉卫星发射中心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7号”宇宙飞船成功地送上太空,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时间为90分钟.则(     ) A.“21点10分”和“90分钟”前者表示“时刻”后者表示“时间” B.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它的位移和路程都为0 C.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平均速度为0,但它在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都不为0 D.地面卫星控制中心在对飞船进行飞行姿态调整时可以将飞船看作质点 参考答案: AC 二、 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 6. 如图所示,用一根长为L的细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悬挂质量为m的小球A,为使细绳与竖直方向夹300角且绷紧,小球A处于静止,则需对小球施加的最小力等于_______,此时绳子拉力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 7. 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固定三个等质量的带电小球(均可视为质点),A、B、C三球排成一直线。若释放A球(另两球仍固定)的瞬时,A球的加速度大小为1m/s2,方向向左;若释放C球(另两球仍固定)的瞬时,C球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方向向右;则释放B的瞬时,B球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m/s2,方向______ 参考答案: 1      、        向左    8. 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为了正确描绘出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在固定弧形斜槽时,应注意使__________;实验时,每次使小球由静止滚下都应注意_________. 某同学在做实验时,只记录了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的A、B、C三点的位置,取A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各点的坐标如图所示。g取10m/s2,则小球初速度是________m/s;小球经过A点时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m/s。 参考答案: 斜槽底部水平     从同一高度释放.   2m/s;      m/s 为了保证速度水平,则需要斜槽底部水平,为了保证每次抛出的速度大小相等,而从同一高度释放。 根据,可得 小球初速度 A点到B点竖直方向有: 解得, A点的速度为 9. 在“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某同学记录了A、B、C三点,取A点为坐标原点,建立了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平抛轨迹上的这三点坐标值图中已标出。那么小球平抛的初速度为                m/s,小球抛出点的坐标为   (      cm,     cm)。 参考答案: 1m/s;(-10cm,-5 cm) 10. (6分)河宽400 m,船在静水中速度为5 m/s,水流速度是3 m/s,则船过河的最短时间是         ;船过河的最短距离是          ;若船头正对河岸过河时,水流速度突然改变,过河的时间是否会受到影响?答:         。(填“会”或“不会”) 参考答案: 80;400;不会 11. 一艘宇宙飞船飞近某一新发现的行星,并进入靠近行星表面的圆形轨道绕行数圈后,着陆在该行星上,飞船上备有以下实验器材: A.精确秒表一个           B.已知质量为m的物体一个 C.弹簧测力计一个                D.天平一台(附砝码) 已知宇航员在绕行时和着陆后各作了一次测量,依据测量数据,可求出该行星的半径R和行星质量M。(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 (1)绕行时所选用的测量器材为                 , 着陆时所选用的测量器材为                    (用序号表示)。 (2)两次测量的物理量分别是            、             。 (3)用以上数据推出半径R、质量M的表达式:R=             ,M=            。 参考答案: (1)A;BC  (2)周期T;物体的重力F  (3) 12. 冬奥会期间,某探究小组为了测量运动员的滑雪板在水平雪面上正常滑行时,板面与雪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利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得到了一张运动员的组合照片,如图所示,已知滑雪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是160cm,相机的连拍周期是1.0s,g取10m/s2,则: (1)运动员滑行的加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_____m/s2; (2)所求的动摩擦因数是_____________; (3)引起该实验误差的原因有____________。(填以下序号) A.运动员的体重                       B.雪面的平整程度 C.拍摄动景照片时的虚边效应                  D.确定距离时的读数误差 参考答案: (1)0.40m/s2   (2)0.04   (3)BCD 13. 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0.5m/s,水流速度为0.3 m/s,河宽为10米,现让船从河此岸出发到达彼岸,则过河的最短时间为__________s,最短位移为___________m。 参考答案: 20__________;____10__ 三、 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计22分 14.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 (1)下列哪些方法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A.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要等于90o B.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要适当大一些 C.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适当长一些 D.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必须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刻度 (2)若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均为4N,且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相互垂直,则           (选填“能”或“不能”)用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完成后面的实验步骤。 参考答案: 15. 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测定重力加速度. (1)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源为     . (2)打出的纸带如图2所示,与物体相连的是纸带的     端(填“左”或“右”).其中0、1、2、3、4是连续打出的几个点,相邻两点间的距离x1=6.04cm,x2=6.43cm,x3=6.81cm,x4=7.20cm.(以下计算结果要保留到小数点以后两位) (3)根据这条纸带可求得重锤在打点3时的速度为v3=     m/s,测出的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是    m/s2. 参考答案: 解:(1)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 (2)重物做加速运动,相同时间内位移逐渐增大,可知重物与纸带的左端相连. (3)点3的瞬时速度m/s=3.50m/s. 根据△x=gT2,运用逐差法得: g==≈9.63m/s2. 故答案为:(1)低压交流电源 (2)左  (3)3.50,9.63 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47分 16. 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m处作了标记,并以V=9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m。 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参考答案: (1)a=3m/s2 (2)6.5m (1)设经过时间t,甲追上乙,则根据题意有vt-vt/2=13.5 将v=9代入得到:t=3s, 再有 v=at 解得:a=3m/s2 (2)在追上乙的时候,乙走的距离为s, 则:s=at2/2 代入数据得到 s=13.5m 所以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s=20-13.5=6.5m 17. A、B两艘快艇在湖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5:3,运动方向改变的角度之比是3:2,它们的向心加速度之比是多少? 参考答案: 解:A、B两艘快艇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于在相同的时间内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5:3,所以它们的线速度之比VA:VB=5:3 由于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方向改变的角度之比是3:2,所以它们的角速度之比 ωA:ωB= 3:2 由于向心加速度 18. 如图所示,物体A重40N,物体B重20N,A与B、A与地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物体B用细绳系住,当水平力F= 32N时,才能将A匀速拉出,求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参考答案: 以A物体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则物体B对其压力 FN 2=GB=20N, 地面对A的支持力 FN 1=GA+ GB =60N, 因此A受B的滑动摩擦力 Ff 2=FN 2=20, A受地面的摩擦力 Ff 1=FN 1 =60, 又由题意得:F= Ff 1+ Ff 2=60+20=80,F= 32N,代入即可得到=0.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