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保障未成年人的民事权益可行性研究

举报
资源描述
全面保障未成年人的民事权益可行性研究 一、 全面保障未成年人的民事权益 依法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开展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纠纷调解工作,探索父母婚内分居期间未成年子女权益保护措施,依法保障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获得探望、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依法保障儿童和胎儿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名誉、隐私和个人信息等人格权,人民检察院应当对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民事诉讼活动进行监督,必要时可以支持起诉维护合法权益,对有关部门不履行相关职责的应当提出依法履职的检察建议。对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烟酒销售、文化宣传、网络传播等领域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开展公益诉讼工作。 二、 儿童早期发展的必要性 (一)早期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社会的发展,高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匮乏是早期教育得以发展的社会前提。我国是个具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0-3岁婴儿约有7000多万,是世界上无可置疑的人口大国。将提高人口素质纳入国家人口计生工作职责范围,建立完善的系统,整合营养、卫生、医疗、心理、教育等多学科的力量,组建跨学科专业团队,做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来抓。甚至于深入到每个家庭,落实到每个父母肩上,在国家提供的政策论证,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诸多政策、队伍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才可使此工程落到实处。达到这个巨大的转变全世界人才竞争的激烈,我国飞速发展的速度,人才匮乏的严重,给教育提出了极为严重的课题,加速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有超越世界高科技水平的创造性人才。 (二)早期教育是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的需要 科学证明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巨大的潜力,应该说每个孩子生下来个个都是天才。那是遗传基因决定的,科学发现,人的基因当精卵子一经结合就决定了孩子大脑的结构,其影响作用占30%60%,所占比例因人而异,以生理遗传最为明显。这不仅为孩子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物质前提和发展。如果从五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六十度能力的成人。到十五岁时教育就会剩下四十度。说明教育开始的早晚对开发潜能的巨大影响。开发的可能性、可发的前景及开发时间早晚为早期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必然。 三、 儿童发展总体目标 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切实贯彻保护儿童和儿童事业发展,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儿童发展工作机制制度更加完善,儿童利益最大化在配置资源中更加合理,儿童公共服务上更加优质、均等、可及,儿童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儿童在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领域的权利进一步实现,思想道德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享有更加普惠优越的福利保障,享有更加和谐友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推动官渡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到2030年,官渡区儿童优先的社会风尚普遍形成,儿童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儿童各项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儿童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儿童发展综合水平达到昆明的领先水平。 四、 儿童发展指导思想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儿童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坚持和完善最有利于儿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儿童发展环境,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全面提升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和儿童事业全面发展,为推进官渡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五、 儿童发展的特点 (一)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所以,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15.1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但就某个具体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现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条件控制的情况。 (三)阶段性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的特点是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而到了儿童时期,儿童的认识能力,已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只有到了青年时期,人的认识能力才开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逻辑思维才成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根本性特点。 (四)个别差异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例如,同样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同年龄的儿童,也会由于他们各自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差别,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方面的差异。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例如,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发展其对人讲话时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与对方沟通。而听力正常人的这种潜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实现交流的其他方式所抑制了。 六、 儿童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密度越来越高,到处都是钢筋水泥架起的高楼,城市森林面积也越来越少,而那些城市的公共服务则大多不会去考虑儿童的需求,城市中孩子们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小。单一的游乐设施,不合儿童身高的设施,学校空间则强调的是知识性的教育,能够游戏的空间也在减少。儿童能够解压和玩耍的途径也仅剩电子产品,这导致了儿童对于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产生巨大的依赖性。《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这本书中写道:孩子坦率的说:‘我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只有屋里有电源插座。’孩子们单纯的想法并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但这透露出了一个讯息孩子们已经与自然疏离了。 向往电子产品,长期处于室内的环境之中,与户外的空气,蓝天,草地,绿树隔离会导致许多不好的后果:感官使用减少,注意力集中困难,生理、心理疾病发病率的上升,近视率、儿童及成人的肥胖症、维他命D缺失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增加。在《中国眼健康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2020年中国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而更加可怕的后果是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近些年来有许多孩子因压力过大导致自杀。这些都无一不在证明:现代城市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伤害了儿童的健康发展。 七、 儿童发展理论 (一)遗传决定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天赋或本能决定人的发展。一个人的能力、性格、兴趣与生俱来,遗传决定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加速或延缓,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前途。 (二)环境决定论 这种理论片面夸大环境或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把儿童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简单的理解为机械的被动反应,忽视儿童的主动性,把教育归结为培养行为技能,要加强训练,往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儿童。教育万能论、教育救国论的倡导者。 (三)苏联的教育主导发展论及其发展 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主张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和主导作用的观点对我国教育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凯洛夫在《教育学》中认为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三方面的影响。其中遗传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但遗传对个体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离开了环境因素,人也不可能成为人,比如狼孩。因此使人发展成为人的决定因素是人生活的环境。学校教育作为特殊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不是数量上的简单积累,而是认知图式不断建构的过程。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这四因素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们本身不是充足条件。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包括语言和教育等社会经验,可能会加速或阻碍其认知图式的发展。起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个体成熟与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图式的新建沟。正是由于平衡过程,个体才把接受到的信息组织起来,使认知发展。 (五)叶澜提出的二层次三因素论 我国学者叶澜教授通过对影响人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二层次三因素论。她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为可能性因素(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对个体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和现实性因素(对个体的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两大类。两因素对人的发展影响不在一个层次上,故称为二层次。每一层次中又包含不同影响因素:可能性层次中包含着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现实性层次指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活动。 八、 儿童发展现状 (一)儿童健康状况取得显著进展 一是儿童死亡率有所下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据全国妇幼健康监测结果显示,202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5‰,婴儿死亡率为5.4‰。与上年相比,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二是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改善。2021年教育部最新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13~22岁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从2014年的14.8%上升到2019年的17.7%,上升了2.9个百分点,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优良率更高。三是营养不良状况持续改善。 (二)近视防控、肥胖防控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2020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儿童青少年防控近视系列手册》,针对幼儿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量身定制了不同版本的个性化防控近视手册。2021年4月,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合力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健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