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通关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阔绰(chuò) 拭去(shì)      颓唐(tú) B.腌臜(yān)   捯气(dáo)       荣膺(yīng) C.醋栗(lì)     坎肩(kǎn)       魁梧(kuí) D.盘桓(huán) 顷刻(qīng)     俯身(fǔ)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时晨     囫囵吞枣     翘首远望 B.拉勾     喃喃自语     踌躇满志 C.算褂     津津有味     喜出望外 D.蹲坑     心事重重     垂头丧气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海燕》写于俄国1905年革命前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作者高尔基敏锐地预感到时代的风云变幻,创造出广为传颂的“海燕”形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这个句子表意正确) B.《梅岭三章》是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纷飞的“捷报”、遍种人间的“自由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这个句子表意正确) C.他很有绘画天赋,赏雪归途中就妙手回春,成就了一幅佳作。(加点成语使用正确) D.《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这个句子表意正确)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扶贫的关键在于扶智,因此,增强贫困地区教育体系,完善贫困地区教育供给,应成为精准扶贫的关键。 B.党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党的生死存亡和事业成功。这就是历史镜鉴。 C.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齐心协力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D.法治是减少学生欺凌所必需的大环境,社会需要加快法治进程,杜绝暴力不得以各种方式进行传播。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根据课文用正楷字默写。 (1)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江红•小住京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3)游鱼细石,_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_______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 (4)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中抒写作者理想追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一词的下阕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富弼①见契丹主。契丹主曰:“群臣请举兵而南,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也。”弼曰:“北朝②与中国通好,则人主专其利,而臣下无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人主任其祸。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契丹主惊曰:“何谓也?”弼曰:“晋高祖③欺天叛君,末帝昏乱,上下离叛,故契丹全师独克,然壮士健马物故大半。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欲用兵,能保其必胜乎?就使其胜,所亡士马,群臣当之欤,抑人主当之欤?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契丹主大悟,首肯者久之。 (节选自《宋史•富弼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富弼:北宋名相,文学家。②北朝:指契丹。③晋高祖:指后晋皇帝石敬塘,在契丹支持下称帝,后为契丹所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长跪而谢之曰 (3)则人主专其利 (4)故契丹全师独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首肯者久之 B.挺剑而起                    而臣下无获 C.皆为身谋耳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鱼我所欲也》) D.徒以有先生也             吾以谓不若遣使求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 4.唐雎和富弼出使强国都受到武力威胁,他们的应对有何异同?请结合原文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解释下列词语。 (1)怡情_______________           (2)矫__________________ (3)诘难________________        (4)不求甚解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甲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 3.乙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 5.你能否为甲文划线的两个句子各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事实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