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资金投入巨大

举报
资源描述
半导体行业资金投入巨大 一、 半导体行业资金投入巨大 半导体制造行业,尤其是晶圆代工行业,从前期产线建设,设备投入到工艺研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大多数企业的资金实力无法满足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生产线投入。产线建成以后,企业还需要维持较高的研发投入来丰富产品类型以应对下游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并为优质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这对行业内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资源调配能力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二、 半导体景气度超预期,晶圆厂商积极扩产 目前部分终端需求仍然强劲,晶圆代工厂产能利用率维持历史高位,预计全年来看结构性缺货状态依旧严峻。据SEMI于2022年3月23日发布的最新一季全球晶圆厂预测报告,全球用于前道设施的晶圆厂设备支出预计将同比增长18%,并在2022年达到107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由于半导体材料与下游晶圆厂具有伴生性特点,本土材料厂商将直接受益于中国大陆晶圆制造产能的大幅扩张。 成熟制程供需持续紧张,国内晶圆厂扩产规模维持高位。受益于成熟制程旺盛需求及大陆地区稳定的供应链,大陆晶圆厂快速扩产。根据SEMI报告,2022年全球有75个正在进行的晶圆厂建设项目,计划在2023年建设62个。2022年有28个新的量产晶圆厂开始建设,其中包括23个12英寸晶圆厂和5个8英寸及以下晶圆厂。分区域来看,中国晶圆产能增速全球最快,预计22年8寸及以下晶圆产能增加9%,12寸晶圆产能增加17%。 三、 CMP:半导体平坦化核心技术,国内龙头放量在即 CMP,又名化学机械抛光,是半导体硅片表面加工的关键技术之一。CMP是半导体先进制程中的关键技术,伴随制程节点的不断突破,CMP已成为0.35μm及以下制程不可或缺的平坦化工艺,关乎着后续工艺良率。CMP采用机械摩擦和化学腐蚀相结合的工艺,与普通的机械抛光相比,具有加工成本低、方法简单、良率高、可同时兼顾全局和局部平坦化等特点。其中化学腐蚀的主要耗材为抛光液,机械摩擦的主要耗材为抛光垫,两者共同决定了CMP工艺的性能及良率。 (一)CMP系统复杂,抛光液和抛光垫为核心 CMP系统主要耗材可分为抛光液和抛光垫,分别占据抛光材料成本的49%和33%。其他抛光材料还包括抛光头、研磨盘、检测设备、清洗设备等。抛光液是一种由去离子水、磨料、PH值调节剂、氧化剂以及分散剂等添加剂组成的水溶性试剂。在抛光的过程中,抛光液中的氧化剂等成分与硅片表面材料产生化学反应,在表面产生一层化学反应薄膜,后由抛光液中的磨粒在压力和摩擦的作用下将其去除,最终实现抛光。抛光液可根据应用工艺环节、配方中磨粒、PH值的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配方中磨粒的不同,可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铈、氧化铝磨粒等三大类。二氧化硅磨粒活性强、易于清洗且分散性及选择性好,多用于硅、SiO2层间介电层的抛光。缺点是硬度大,容易对硅片表面造成损伤,且抛光效率较低。氧化铝磨粒抛光效率高,但硬度强、选择性低且团聚严重,因此抛光液中常需加入各类稳定剂和分散剂,导致成本相对较高。氧化铈磨粒硬度低,抛光效率高,平坦度高,清洁无污染,但团聚严重,也需加入各类稳定剂和分散剂,且铈属于稀有金属,成本较高。 根据PH值的不同,可分为酸性抛光液和碱性抛光液。酸性抛光液具有抛光效率高、可溶性强等优点,多用于对铜、钨、铝、钛等金属材料进行抛光。其缺点是腐蚀性较大,对抛光设备要求高,所以常选择向抛光液中添加抗蚀剂(BTA)提高选择性,但BTA的添加容易降低抛光液的稳定性。不同于酸性抛光液,碱性抛光液具有腐蚀性小、选择性高等优点,多数用于抛光硅、氧化物及光阻材料等非金属材料。碱性抛光液的缺点也较为明显,因为不容易找到在弱碱性中氧化势高的氧化剂,所以抛光效率较低。 抛光垫是负责输送和容纳抛光液的关键部件。在抛光的过程中,抛光垫具有把抛光液有效均匀地输送到抛光垫的不同区域、清除抛光后的反应物、碎屑等、维持抛光垫表面的抛光液薄膜,以便化学反应充分进行、保持抛光过程的平稳、和晶圆片表面不变形等功能。 (二)工艺制程持续升级,CMP市场稳定增长 半导体行业高景气带动CMP市场稳定增长。伴随半导体材料行业景气度向上,CMP材料市场有望受下游市场驱动,保持稳健增速。2020年全球抛光液和抛光垫全球市场规模分别为13.4和8.2亿美元。中国CMP材料市场涨幅趋势与国际一致,2021年抛光液和抛光垫市场规模分别为22和13亿元。中国正全面发展半导体材料产业,CMP抛光产业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先进制程为CMP材料市场扩容提供动力。随着芯片制程不断微型化,IC芯片互联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所需抛光次数和抛光材料的种类也逐渐变多。在芯片制造过程中,需要将电路以堆叠的方式组合起来,制程越精细,所堆叠的层数就越多。在堆叠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氧化层、介质层、阻挡层、互连层等多个薄膜层交错排列,且每个薄膜层所用到的抛光材料也不相同。此外,随着D存储芯片结构逐渐由2D转向3D,CMP抛光层数和所用到的抛光材料种类也在不断增加。根据美国陶氏杜邦公司公开数据,5nm制程中抛光次数将达25-34次,64层3DD芯片中的抛光次数将达到17-32次,抛光次数均较前一代制程大幅增加。伴随制程工艺的发展,CMP材料市场有望不断扩容,成长空间较大。 定制化抛光材料为未来发展趋势。定制化发展有望给国产企业带来更多机遇,国内CMP抛光材料企业可以凭借本土化优势与国内晶圆制造商展开深度合作,专注于具有专用性产品的研发。专用化、定制化有望成为CMP材料制造商产业升级趋势。 (三)CMP壁垒较高,产品配方具备较强 为匹配晶圆加工制程,CMP技术平整度要求高。CMP抛光材料的技术更新动力源自下游晶圆的技术更新。晶圆制程工艺不断提升,从10nm到现在5nm、3nm,工艺制程迭代速度极快。为了满足精细化程度更高的工艺制程,对CMP材料的要求也随之变高。当前IC芯片要求全局平整落差100A°-1000A°(约等于原子级10-100nm)的超高平整度。 配方的调配为一大技术难点。由于CMP抛光液应用众多,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专用性较强,且需要加入氧化剂、络合剂、表面活性剂、缓蚀剂等多种添加试剂,如何调配出合适的抛光液配方需要企业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不断的研发尝试。目前许多配方受到专利保护,行业研发壁垒高。试错成本高、认证时间长。企业需要不断找到合适配方、稳定制作工艺及设计图案,从而获得较好的、稳定的抛光速率和抛光效果,因此CMP材料的研究消耗时间成本较高,需要较长时间来试错摸索工艺指标、产品配方等对物理参数及性能的影响,形成较高的行业know-how壁垒。 (四)竞争格局高度集中,国内厂商加速追赶 CMP抛光液市场,美国Carbot是国际龙头,安集科技为国内龙头。目前全球抛光液市场主要由美日厂商垄断,美国Cabot、美国Versum、日本日立、日本Fujimi和美国陶氏杜邦五家美日厂商占据全球抛光液近八成的市场份额,安集科技仅占约3%。国内市场中,美国Cabot占约64%,安集科技市占率为22%。 全球抛光垫市场一家独大,稳步前进。当前全球抛光垫市场主要由美国的陶氏杜邦垄断,市占率高达79%,其他公司如美国Cabot、日本Fujimi、日本Hitachi等市占率在5%以内。内资企业中,鼎龙股份、江丰电子和万华化学具备相应的生产力。其中,鼎龙股份为国内抛光垫龙头企业,生产的抛光垫意在对标美国陶氏杜邦集团。随着国内晶圆厂扩张,需求提升,为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内资企业迎来发展潮。 四、 半导体材料市场较为分散,硅片为单一最大品类 半导体材料种类繁多,包括硅片、电子特气、掩模版、光刻胶、湿电子化学品、抛光液、抛光垫、靶材等。据SEMI数据显示,硅片为半导体材料领域规模最大的品类之一,市场份额占比达32.9%,排名第一,其次为气体,占比约14.1%,光掩模排名第三,占比为12.6%。此外,抛光液和抛光垫、光刻胶配套试剂、光刻胶、湿化学品、溅射靶材的占比分别为7.2%、6.9%、6.1%、4%和3%。 五、 中国为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国产化提升大势所趋 复盘半导体行业发展历史,共经历三次转移。第一次转移: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欧美经济停滞,日本趁机大力发展半导体行业,实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1986年,日本半导体产品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半导体生产大国;第二次转移:20世纪90年度,日本经济泡沫破灭,韩国通过技术引进实现DRAM量产。与此同时,半导体厂商从IDM模式向设计+制造+封装模式转变,催生代工厂商大量兴起,以台积电为首的中国台湾厂商抓住了半导体行业垂直分工转型机遇;第三次转移:2010年后,伴随国内手机厂商崛起、贸易摩擦背景下国家将集成电路的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半导体产业链逐渐向国内转移。 中国为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占比约1/3。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手机、PC、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以及新能源、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快速推动下,中国半导体市场快速增长。据WSTS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半导体销售达到5559亿美元,而中国仍然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2021年销售额为1925亿美元,占比34.6%。 国产化率极低,提升自主能力日益紧迫。近年来,随着产业分工更加精细化,半导体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态势愈发明显。从生产环节来看,制造基地逐步靠近需求市场,以减少运输成本;从产品研发来看,厂商可以及时响应用户需求,加快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半导体封测经过多年发展在国际市场已经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而在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环节与全球领先厂商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半导体设备和材料。SIA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厂商在封测、设计、晶圆制造、材料、设备的全球市占率分别为38%、16%、16%、13%、2%,半导体材料与设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六、 半导体材料为芯片之基,覆盖工艺全流程 半导体材料包括晶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其中晶圆制造材料包括硅片、掩模版、电子气体、光刻胶、CMP抛光材料、湿电子化学品、靶材等,封装材料包括封装基板、引线框架、键合丝、包封材料、陶瓷基板、芯片粘结材料和其他封装材料。具体来说,在芯片制造过程中,硅晶圆环节会用到硅片;清洗环节会用到高纯特气和高纯试剂;沉积环节会用到靶材;涂胶环节会用到光刻胶;曝光环节会用到掩模板;显影、刻蚀、去胶环节均会用到高纯试剂,刻蚀环节还会用到高纯特气;薄膜生长环节会用到前驱体和靶材;研磨抛光环节会用到抛光液和抛光垫。在芯片封装过程中,贴片环节会用到封装基板和引线框架;引线键合环节会用到键合丝;模塑环节会用到硅微粉和塑封料;电镀环节会用到锡球。 七、 光刻胶:半导体工艺核心材料,道阻且长 光刻胶是光刻工艺最重要的耗材。光刻胶是一种通过特定光源照射下发生局部溶解度变化的光敏材料,主要作用于光刻环节,承担着将掩模上的图案转化到晶圆的重要功能。进行光刻时,硅片上的金属层涂抹光刻胶,掩膜上印有预先设计好的电路图案,光线透过掩膜照射光刻胶。如果曝光在紫外线下的光刻胶变为溶剂,清除后留下掩膜上的图案,此为正性胶,反之为负性胶。 (一)先进制程推动产品迭代,半导体光刻胶壁垒最高 光刻胶可以根据曝光光源波长、显示效果和化学结构三种方式进行分类。根据曝光波长的不同,目前市场上应用较多的光刻胶可分为g线、i线、KrF、ArF和EUV5种类型。光刻胶波长越短,加工分辨率越高,不同的集成电路工艺在光刻中对应使用不同波长的光源。随着芯片制程的不断进步,每一代新的光刻工艺都需要新一代的光刻胶技术与之相匹配。g/i线光刻胶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流制程工艺在0.8-1.2μm,适用于波长436nm的光刻光源。到了90年代,制程进步到0.35-0.5μm,对应波长更短的365nm光源。当制程发展到0.35μm以下时,g/i线光刻胶已经无法制程工艺的需求,于是出现了适用于248纳米波长光源的KrF光刻胶,和193纳米波长光源的ArF光刻胶,两者均是深紫外光刻胶。EUV(极紫外光)是目前最先进的光刻胶技术,适用波长为13.5nm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