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及练习题

举报
资源描述
自考心理学重点笔记第 一 章 概论 单选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单选 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构造主义。单选 构造主义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内省法。单选 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心理学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单选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意识是连续性的像水流一样的,提出 意识流 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机能主义。单选 詹姆 斯 1 890生发表了经典著作 心理学原理,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有关意识流的思想,在心理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单选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 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正式诞生。单选 华生宣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并 提 出 S-R 理论。单选 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主要是受到后天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单选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单选 格式塔心理学流派的创始人是魏太默。单选 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的心理学流派是格式塔心理学。单选 精神分析学派于19世纪后塑产生于欧洲,其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单选 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单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单选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把有关内部心理活动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 成 了 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而出现了认知心理学。单选 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口语报告法。单选 组织心理堂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应用领域的分支学科。名解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名解 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名解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简答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类是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包括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等。另一类是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包括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等。简答 测验法在心理学中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的研究,有何注意事项?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使用测验法,通过被试在测试工具上的行为表现,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第二,用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第三,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需要注意的是,测验法中所用的心理量表,或称心理测验,其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编制程序有严格的科学规定和参数指标。除编制过程外,在 i 验的实施、计分和解释过程中,也都有统一的标准必须遵循。简答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哪些变量?第一,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第二,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第三,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总之,采用实验法研究个体行为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情景下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简答 什么是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是指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问卷法可以同时收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这种方法的问题是:问卷的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 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是指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论述 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各有什么特点。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与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即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两种实验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自然实验条件下,由于被试始终处于自然状态中,不会产生很强的紧张心理,因此,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自然实验中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由于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可以获得较精确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由于实验者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在这种情境中,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第 二 章 意识与注意 单选 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意识状态是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单选 属于意识的特殊表现形式的是吸毒后的精神恍惚。单选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这是注意的集中性特点。单选 在生物节律中,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最重大的周期是日周期。单选 人处在睡眠的轻睡期,脑电波主要表现为e 波。单选 人做梦的时候,处在睡眠阶段的快速眼动睡眠(RE M)。单选 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所造成的失眠,如:亲人去世、离婚,或者考试到来、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引起的失眠属于情境性失眠。单选 有一些人经常对外宣传自己饱受失眠之苦,但其状态良好,神采奕奕,细问之下,原来他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少于常人,他们自认为自己在失眠。这是一种假性失眠。单选 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药物性失眠。单选 人的无意识中的内容虽然无法意识到,但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泄露出来,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梦。单选 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主要取决于受暗示性。单选 希尔加德所说的 隐蔽的观察者 是指当时难以觉察的意识经验。单选 心理促动药物包括兴奋剂、镇静剂、迷幻剂。单选 心理促动药物中属于兴奋剂的是咖啡因。名解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名解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名解 生物节律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 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名解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研究发现,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然而,有趣的是在这种隔离的情况下,周期改为2 5 小时。名解 催眠诱导是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名解 心理促动药物是指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简答 在正常条件下人类意识的几种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在行为的过程中,能够觉知到自己正在做这件事情,并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这些都是意识的第一状态。(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如骑自行车的人,它还是按照一定目的去完成任务,只不过意识的参与成分相对较少,变自动化了。应该说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是意识的第二种状态。(3)白日梦状态。是意识的第三种状态。白日梦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白日梦不是真正做梦,而是意识处于一种迷糊状态。(4)睡眠状态。意识的第四个状态就是睡眠状态。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简答 人的不同注意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1)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3)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简答 人的梦境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特征。(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总的说,梦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一些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不过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而己。简答 催眠的原理: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人的受喑示性的高低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1)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如果个体相信催眠的可行,又信赖催眠者,他就会主动与催眠者合作,容易接受暗示,反之就很难接受暗示,古语讲的 心诚则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2)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也影响着其受暗示性的高低。有三种人最容易接受暗示:平常喜欢沉思幻想的人;容易集中精神而不容易分心的人;对催眠好奇,想获得新鲜经验的人。简答 催眠状态下人的心理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状态,与睡眠状态不同。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未停止,只是变得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感觉麻痹: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感觉麻痹,有的可以接受手术治疗而不感到疼痛。(2)感觉扭曲和幻觉:在催眠状态下的人可能出现幻听和幻视现象。(3)解除抑制:一般情况下,那些依据社会准则不能做的事情是 受到抑制的,人们不可能让被试去做。但是在催眠状态下,抑制被解除,他就可能根据催眠者的指示去做,如当众脱衣等。(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者的暗示不仅指导着被试当时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影响到事后的行为。最常见的是告诉被试他将不记得当时发生的一切,从而造成清醒后对催眠状态的记忆缺失。简答 催眠的理论:现在心理学已经接受催眠的存在,把它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现象。但是这种现象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两种理论:(1)催眠是角色扮演。巴伯尔和斯潘诺斯等人提出了角色扮演理 论,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并且指出,是被试对角色的期望和情境因素,引导他们以高度合作的态度做出了某些动作。(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加德提出催眠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面。第一个层面为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个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于觉察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