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提升考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词语书写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雾霭(wù ǎi)        缄默(xián   mò) B.雉鸡(zhuī jī)        蹼鹬(pǔ yǜ) C.千徙(qiān xǐ)       狩猎(shǒ liè) D.香蒲 (xiāng pú)     凋零(diāo líng)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雾蔼 丛莽 俯瞰 五彩斑澜 B.告诫 炫晕 焦炙 轻歌漫舞 C.驰骋 寒禁 急湍 振耳欲聋 D.演绎 懈怠 皱褶 川流不息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全民阅读率的上升,显然是一件好事。    ②因此,全民阅读质量的真正提升之路还很漫长。    ③但有必要思考的是:现在提升的到底是整体式阅读还是碎片式阅读,到底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④或者把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到底是高质量的阅读还是低质量的阅读?    ⑤在这方面,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区分,但就我们眼中所见而言,高质量阅读,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A.②④①③⑤ B.①③④⑤② C.②④⑤③① D.①④⑤③② 4、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6月10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 B.通过“‘车让人”活动的开展,使我市交通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 C.学校举行的汉字听写大赛,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学习和正确使用汉字的热情。 D.辽宁男篮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是因为他们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的结果。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名句积累。 (1)《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源奇特优美的自然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青青子衿,___________。(《诗经·子衿》) (3)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指出千山万水也不能阻隔朋友间的真情。 (5)《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便要还家 要: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3)甫行数里 行: (4)偶舍骑步行 舍: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俱耘于田间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盖江北之俗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画两处) 而 妇 人 汲 井 且 浣 衣 4.甲、乙两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下列说明方法选文中没有使用到的一项是(     ) A.下定义 B.列数字 C.作比较 D.打比方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不因季节的差别而有差别 B.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盛开比大连早一个星期。 C.秋冬季节,山越高,气温越低。 D.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寒冷,春天温和。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B.介绍每一个因素都举实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中,前三个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 D.选文突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甲】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以否定形式提出论题,指出下山并不轻松容易,常“上当受骗”空欢喜。 B.乙诗“幽人”“孤鸿”通过人、鸟形象对应,物我同一,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C.“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说人孤独时,到处寻觅却碰壁,只能回头,心生怨恨。 D.甲诗语言幽默诙谐,明白如话,寄寓哲理;乙诗语言生动传神,简约凝练,空灵飞动。 2.两诗都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选择两个我国传统节日,仿照画线句续写句子,使前后结构一致,语意连贯。 遥远的先民遗风,时下的世态人情,尽在民风民俗中。或在元宵,家家户户同赏一盏花灯;或在清明,九州大地共寄绵绵情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共40分) 我们的生命中有各种各样的最好,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衣服,最好的礼物…… 请以“最好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600字以上。(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