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福建省泉州市高中教学质量跟踪监测参考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泉州市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D C A B C A C B D B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B C A D A C C A A D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26题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8分) 材料反映了中古时期教会干预社会生活的现象。(1分) 解释:政治上,教会建立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参与国家治理,具有很大的世俗影响力;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向信徒征收十一税;在思想文化领域,教会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材料反映了教会在中古时期欧洲基层治理中具有巨大影响力。(1分)。【或教会通过对人们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思想控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或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同时客观上有利于对社会大众的教化。(1分)】 27. (16分) (1) 政治上:侵蚀拉美地区的国家主权(或干涉内政)。(2分) 经济上:控制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命脉; 支持封建土地制度残余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阻碍了拉美的现代化进程);造成拉美单一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或:造成拉美单一的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低下;或阻碍拉美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转型。);发展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危害了粮食安全;拉美各国对外资依赖程度高,外债负担沉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或:造成拉美对外资依赖程度度,影响拉美地区的经济安全。);客观上将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带到拉美国家,一定程度上促进拉美经济的发展。 (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说明:经济的角度给6分;政治的角度给2分。】 (2)变化:从不密切到加入不结盟运动。(2分) 原因:政治上:左翼政府的建立;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经济、政治诉求(或拉美地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反对殖民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共同任务;维护政权独立、经济主权、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诉求;不结盟运动的宗旨与原则符合拉美国家的利益。(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多极化趋势的影响;得1分) 经济上:拉美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任答1点得2分) (说明:经济的角度给4分;政治的角度给2分。) 28.(14分) (1)特点:继承性、地域分布广泛、世俗性、内容涉及面广等。(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内容赏罚结合、宣传和警戒并重、内容与百姓生活相关等方面给1分,与“内容涉及面广”不重复给分) (2)方式:张挂法令、刻石宣传、宣讲圣谕。(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3)积极作用:便于传播政府律令,进行法律宣传;宣扬社会教化,规范百姓行为;有助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便于塑造司法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9.(12分) 评分标准:论题2分;阐述8分,要有两个以上的论据,史论结合;结论2分。 示例一: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 秦汉王朝建立后,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现实。大一统治理模式是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国家制度体系基础;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行政区域,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形成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根据不同地区具体状况采取采用灵活多变的“因俗而治”治理方式。 综述,“大一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和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示例二: 论点: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治理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2分) 论证: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是中国古代为维护社会稳定与巩固政权,结合儒家民本思想形成的主要的社会治理模式。 早期中国,统治者已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顺应发展潮流,受到推崇,秦朝以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被后世所继承,通过“律、令”,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援儒入法,礼法逐渐走向融合,《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明清时期,用律令解释具有道德规范性质的“圣喻”已普遍化,乡约与法律合流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8分)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礼法并施,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引用律令解释圣喻,使乡约具有更加广泛的约束力,与法律合流,实现对民众的教化,对社会的治。(2分) 示例三: 论点:中国古代传统基层治理是自治与德治相结合。(2分) 论证:在传统中国,“自治×德治”型治理组合模式是在宗法人情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受到儒家思想和小农经济等因素的影响。(2分) 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治理中,伴随着“皇权不下县”的是“国法不下乡”。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如隋朝的“大索貌阅”以及明朝的“黄册”,并在此基础上设定什伍组织、里甲制、保甲制等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实现有效的基层自治。(3分) 在管理方式上,社会治理深受儒家主张的道德礼仪教化民众的思想影响,强调“孝”、“义”。宋明以来,儒学确立统治地位,逐渐向基层渗透,政府通过“圣喻”教化民众,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礼仪道德,民间通过乡约、族规和家训规范民众行为,实现德治。(3分)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依托基层管理实现强调儒家礼仪道德的德治社会。(2分) 示例四:英国的保守与创新; 示例五:美国的权力制约与平衡; 示例六:美国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