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分子新材及汽车软管研发制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报告表

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29.99KB
约79页
文档ID:34477809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污染影响类)项目名称:高分子新材及汽车软管研发制造项目 建设单位:朗晟聚合体 (江苏) 有限公司编制日期: 2023 年 1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制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名称高分子新材及汽车软管研发制造项目项目代码2209-320359-89-05-926818建设单位 联系人联系方式建设地点江苏省徐州市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东至智造二 路、南至沿河路、西至智造六路、北至工业 7 路地理坐标( 117 度 7 分 58.462 秒, 34 度 23 分 21.506 秒)国民经济 行业类别C2922 塑料板、管、 型材制造 C2929 塑 料零件及其他塑料 制品制造 C3311 金属结构制造建设项目行业类别二十六_53 塑料制品业 三十_66 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建设性质团新建 (迁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建设项目申报情形团首次申报项目不予批准后再次申报项目 超五年重新审核项目 重大变动重新报批项目项目备案部门徐州淮海国际港务 区管理委员会项目备案证号徐港行审投备 [2022]43 号总投资 (万元)60000环保投资 (万元)200环保投资占比(%)0.33施工工期7 个月是否开工建设团否是: 用地 (用海) 面积 (m2 )100049.37专项评价设 置情况对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 》,项目建成 后排放废气不含有毒有害污染物、二嗯英、苯并[a]芘、氰化物、氯 气;项目循环冷却水循环使用不外排,生活污水经地埋式污水处理站 处理后回用于厂区绿化,不外排;项目用水采用市政集中供水,不使 用地表水;项目不属于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因此,项目不需要开展大 气、地表水、生态、海洋专项评价。

根据风险识别及风险物质调查,项目风险物质存在量与临界量比值10 ≤Q=24.7921<100 ,因此,项目需开展环境风险专项评价规划情况规划名称:《徐州淮海国际陆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审批机关:/;审批文件名称及文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情况无1规划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符合性分析1.1 与《徐州淮海国际陆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相符性 分析(1) 产业定位:围绕“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主线,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和本 地资源要素,确定淮海国际陆港总体形成“三高地”的产业定位——“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新高地发挥徐州作为新亚欧大陆 桥经济走廊东端重要节点城市优势,扩大徐州中欧班列开行线路和班 次,进一步构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水陆空物流通道, 完善铁公水空衔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提升货运中转和集疏能力, 逐步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新高地——淮海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新高地依托交通枢纽优势,积极 构筑低成本、高效率的贸易大通道,带动淮海经济区内更大层次上的 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提升陆港服务功能,建成面向 淮海经济区的高水平物流集聚区和经贸合作高地。

——徐州市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强化陆港功能节点建设,围绕 物流产业,发展总部经济和数字经济,以新经济形态融入区域产业链、 价值链分工体系,助力区域产业规模和能级提升,为徐州市经济增长 做出贡献2) 发展路径强化“内陆国际化枢纽”特征,构建以现代物流为核心的枢纽偏好 型产业体系,确定陆港产业发展总体路径一、产业发展思路以四大战略定位为指引,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现代经济体系能 级为目标,做大现代物流“一号产业”,做强临港智能装备和大宗商品 精深加工两大临港制造业,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产业 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淮海国际陆港“一大两强”的主导 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的枢纽经济示范区主导产业:现代物流、临港智能装备、大宗商品精深加工二、总体发展路径2紧扣枢纽偏好型产业特征,结合徐州市乃至淮海经济区产业发展 基础,实施“补、强、升”的发展路径,打造高质量产业体系补——补基础、补服务、补管理近期,识别本地欠缺的基础设 施配套和服务支撑,分步骤、分时序补足,积极培育产业发展基础, 提升地区管理水平,更好地落实淮海国际陆港战略定位,为徐州淮海 国际陆港现代物流和临港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强——强优势、强环节、强枢纽中期,瞄准徐州市、淮海经济 区、长三角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托陆港物流通道优势,推动 陆港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展低能耗、综合性强、附加值高的 组装、集成、质检、维修等产业链环节,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 建设面向国内外的便捷化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打造区域商贸服务物 流枢纽升——规模升、质量升、能力升远期,通过招商引资、扩能增 效、主体培育等手段,依托交通枢纽集聚各种资源要素,盘活存量、 注入增量,提升徐州淮海国际陆港的产业规模和层级,建设开放型、 国际化、高质量的内陆枢纽港,提高陆港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3) 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以枢纽经济为指向,以现代物流为引领,按照“三年打基础、五 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目标,到 2035 年,形成以现代物流、临 港智能装备、大宗商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一大两强”产业体系,构建 高端、高效、高质的产业生态,将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建设成为国际一 流的内陆枢纽经济发展示范区 一) 产业规模大,地区经济实力稳步增强规划期内,徐州淮海国际陆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有效支 撑和推动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单 位用地产出强度大幅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完全形成。

到 2025 年和 2035 年,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8% 、6%3(二) 产业结构优,产业体系构建成效显著徐州淮海国际陆港通过招商引资、自身培育等方式,形成现代物 流、临港智能装备、大宗商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 更趋高端高值规划期内,高效率、低成本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基本贯 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以 “现代物流产业园”“都市工业示范园”“临港经济产业园”“装备制造产 业园”为代表的园区经济集聚效应显现,临港先进制造业总体规模迈 上新台阶三) 枢纽特征强,物流业效率效益双提升规划期内,淮海国际陆港现代物流业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国际 化中转枢纽特征进一步强化枢纽功能设施逐步完善,国家一类开放 口岸、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和线路等平台载体数量得到提升,货物运输 总量突破新高,多式联运比例实现连年增长,现代物流业效率、效益实现双提升四)生态环境美,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成果丰硕,淮 海国际陆港成为全国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示范典型能源消耗水平持续 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 放量降低比例达到徐州市下达指标,经济运行更加绿色高效。

二、阶段目标1.近期目标 (2021-2025 年)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目标,招商引资、基础设施配套、平台搭 建、功能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经济总量迈上新 台阶到 2025 年,现代物流产业总规模达到 500 亿,物流总量突破 7700 万吨,现代物流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临港智能装备、大宗商品 精深加工产业迈出坚实步伐,总体形成发展方向明确、产业布局合理、 产业平台完备、服务配套完善的发展格局2.远期目标 (2026-2035 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集聚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到 2035 年,4现代物流业总规模突破 1200 亿元,基本建成“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 运新高地和内陆枢纽经济发展示范区临港智能装备、大宗商品精深 加工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经济规模总计达到 350 亿元,配套服务 业纵深发展成效显著,营业收入达到 300 亿元,淮海国际陆港成为 淮海经济区较富活力的经济增长极和产业集聚新高地本项目位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产品为汽车软管和卷管器,属于汽车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为临港智能装备辅助产业,符合淮海国际港务区产业发展规划其他符合性分析1.2“三线一单”相符性分析(1) 生态红线相符性分析①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的通知》 (苏政发[2018]74 号) ,距离项目最近的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域见表 1.2- 1。

表 1.2 1 距离项目最近的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域生态保护红 线名称类型地理位置区域面积(km2 )小沿河 (铜山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源水质保 护一级保护区:水域为取水口以下 100 米上溯至黄庄航道东侧 500 米,全长 7800 米的小沿河的水面以及黄庄航道东 500 米为半径的扇形湖水面范围;陆域为该段小沿河河堤向两侧陆地延伸 50 米以内的陆域二级保护区:黄庄航道东侧小沿河航道附近的水域,包括鱼塘和芦苇区准保护区为小沿河东侧约 2.5 公里以西、北延至黄岛南侧的部分水域,西至该区域汇水区分水岭以内的区域100.9距离项目最近的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域为小沿河(铜山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位于本项目东侧约 3.8km ,本项目不占用江苏省国家级 生态保护红线,故项目建设符合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要求②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范围对照《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的通知》 (苏政发〔2020〕1 号) 相关规定:“徐州市区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包括水源水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4 个类型 105个区域。

本项目不在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内项目周边最近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详见表 1.2-2表 1.2-2 距离项目最近的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生态空间保 护区域名称主导生态功 能范围面积 (km2 )国家级生态保护 红线范围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范 围国家级生态保护红面积生态空间管控区域面积总面积京杭运河(铜山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水源水质保 护/京杭运河水体及两岸 各 1000 米范围/38.8038.80距离项目最近的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为京杭运河 (铜山区) 清水通 道维护区,位于本项目东侧约 2.3km ,项目用地不在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内, 符合《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的通知》(苏政发[2020] 1 号) 要求2) 环境质量底线根据《徐州市 2021 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评价区域的环境空气质 量为不达标区,PM2.5、PM10 、O3 均超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