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人民防空知识教育教学计划

举报
资源描述
关于开展人民防空知识教育教学计划为了贯彻执行人民防空法和国防教育法的要求,努力搞好人民防空知识教育,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特制订本教学制度。一、人民防空知识教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必须认真贯彻省、市人民政府有关人民防空知识教育的有关规定、要求和措施,认真搞好这项工作。二、人民防空知识教育要在学校人防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配备专、兼职教师(开设该课程的班主任老师为兼职教师),定人、定时、定内容、定场地,以保证该校教育的正常进行。三、各专任、兼职教师要在各级政府人防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保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四、人民防空知识教育教学要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结合本市和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做到教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扎实,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五、在上级人防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教学考核工作。第一章人民防空法与人民防空教育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人防,了解人民防空的重要意义。2.德育目标:认识建立防护意识、学习防护知识、提高防护意识的重要性。3.能力目标:了解人防的任务和基本手段。二、教学重点:1、人民防空的重要意义。2、人民防空教育的法律依据。三、教学方式:讲述为主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国无防不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列强空袭危害的切肤之痛。请看下列片段:(播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空袭中国广大地区的录像)就是在和平时期,防空也非常重要。(播放美国“9.11”事件世贸大厦南、北楼被恐怖分子劫机撞毁录像)第一章人民防空法与人民防空教育一、人民防空的意义和作用(播放相关录像)提问:看了以上片段介绍,你对人民防空有什么认识?(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是开展人民防空教育的法律依据(课前印发资料给学生学习,课堂上进行复习巩固。)分组研讨:(出示课件制作)为什么要制定人民防空法?(明确:制定人民防空法,对在和平时期做好人民防空准备,防范和减轻战争空袭危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人防建设的方针是什么?我国人民防空实行什么原则?(答案:人民防空实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贯彻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三、开展人民防空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1、扎实的爱国主义教育。2、有利于形成和提高城市人防的整体防护能力。3、人民防空技能能在平时灾害事故中直接发挥作用。4、人民防空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四、个人的人民防空的权利和义务教学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保护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每一个中学生的责任。国家国防力量强大,我们才能放心搞经济建设,才能拥有有幸福的生活。学习防空法,激发爱国情。希望同学们懂得更多防空知识,长大以后更好地为我们的祖国服务。(全班同学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结束本课)第二章信息化常规空袭及其防护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树立信息化常规空袭理念2.能力目标:了解信息化常规空袭空袭的基本特点,掌握防空袭的基本措施3.德育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二、教学重点:1.信息化常规空袭的基本特点;2.信息化常规空袭的防护措施。三、教学方式:以讲述为主四、时间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现代空袭的基本理念战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而发展,其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始终起着物质的、客观的和主导的作用。而今,高新技术融入军事领域,又一次使战争发生了质的变化。高新技术系统工程,应用于战争的各个领域,使武器系统、军队结构、战争方法、指挥手段及战争样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运用高技术手段(如 CI 系统,即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和使用高技术武器作战,是战争史上继冷兵器、热兵器、热核兵器之后的高技术兵器阶段,称为高技术战争。以空袭为先导并贯穿于始终,已成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且日益显现出巨大作用。信息化常规空袭带给我们新的思维。当今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探索现代空袭的特点和影响,为打赢未来的反侵略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讲述)(一)信息化常规空袭的特点1、范围广2、隐蔽突出3、手段多4、打击精度高5、破坏严重(二)信息化常规空袭的防护措施1、人员对常规空袭的一般防护方法(1)牢记防空袭警报信号预先警报鸣 36 秒,停 24 秒,反复三遍为一个周期,时间三分钟。这类警报是预先告知居民敌人可能对城市进行空袭,告诫人们提前做好防空袭的各项准备工作。空袭警报鸣 6 秒,停 6 秒,反复 15 遍为一个周期,时间三分钟。这类警报是在敌机或其他空袭兵器已经临近城市上空,空袭行动即将或已经开始时实施放的,通知人们迅速采取疏散、掩蔽等防护措施。解除警报连续鸣 3 分钟。这类警报是在空袭或空袭情报消除后施放的,告知人们空袭情况已经解除,可以按防空袭计划进行清理和消除空袭后果,恢复城市的正常生产和生活。(2)熟悉周围环境,听从指挥(3)突然袭击时的快速防护(4)遵守防空信息管制规定2、城市重点目标遭袭时的人员受害因素及防护要求教学小结:通过学习信息化空袭的特点、防护措施,同学们增强了国防意识,懂得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他人及国家。第三章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核武器、核事故的特点及其破坏因素,掌握遇到核袭击时的防护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核袭击的自我防护能力和自救互救的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难点:1、核武器简介2、对核武器的防护3、对核事故的防护三、教学方法:讲课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防毒衣、防毒面具、口罩、毛巾、围巾、防风墨镜、三角巾等。四、教学过程:第一节核武器简介1、核武器(一)什么是核武器?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二)核武器的特点:杀伤破坏因素多、程度重、范围广、时间长(三)核武器的分类:按结构原理:可分为原子弹、氢弹和特殊性能核武器。按作战使用范围:可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按配用的武器:可分为核导弹、核炸弹、核炮弹、核地雷、核鱼雷和核深水炸弹。一般所说的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是指弹头部分,而运载工具是用来发射或投射核弹头的工具,有导弹、火箭、飞机、火炮、潜艇、鱼雷等。2、核武器的威力及其爆炸方式和外观景象(一)核武器的威力核武器的威力是指核爆炸时释放的总能量,通常用“梯恩梯”(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示。它的含义是指爆炸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梯恩梯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二)核武器的爆炸方式核武器的爆炸方式主要有空中爆炸和地面爆炸两种。(三)核武器空爆时外观景象主要特征为火球不接触地面,初期为球形,很快变为扁球形。几秒或几十秒后,火球冷却成灰白色,或棕褐色的烟团,并继续上升,不断扩大,同时地面上掀起一股尘柱。最初尘柱和烟云不相连接,随后尘柱迅速追及烟云,形成爆炸特有的蘑菇状烟云。第二节核武器的杀伤破坏特点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五种。(一)光辐射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指爆炸时的闪光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火球中心温度可达几千万度。能放出大量热能,比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要强千万倍。(二)冲击波冲击波是核爆炸时瞬间形成的高温高压气流。它是核武器的主要杀伤因素。冲击波从爆心以超音速向四面八方传播。作用时间只有几秒钟。冲击波到达时,能使空气压强突然升高形成超压,还迫使空气迅速流动形成动压。(三)早期核辐射早期核辐射是指在核爆炸最初十几秒钟辐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伽玛射线和中子流。(四)核电磁脉冲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它与自然界雷电十分相似,其作用半径随爆炸高度升高而增大。(五)放射性沾染在核爆炸的蘑菇烟云中,存在着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与带到烟云中的地面尘土混合在一起,造成对人员、空气、地面、物资等污染的现象叫放射性沾染。第三节对核袭击的防护一、发现核闪光时的行动对核袭击的最好防护措施是进入人防工程,但必须在听到空袭警报时完成,否则,就只能视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行动。二、放射性灰尘沉降时的行动核爆炸后,蘑菇烟云中的放射性物质,在较短时间内就能降落到地面。(一)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为防止放射性灰尘沉降时随呼吸进入人体或降落到皮肤上,在沾染区的人员要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或用毛巾捂住口鼻。(二)“扎三口”扎好裤口、袖口、领口,简称“扎三口”或用雨衣、塑料布、床罩等身边容易得到的器材把暴露的皮肤遮盖起来,或直接躲进可掩蔽的装备或建筑物内,尽量减少在室外的活动。(三)关门、堵孔立即关好门窗,堵住孔口,密封食品、饮水、进入地下室或建筑物中心房间,静听外面关于落尘情况的通报。三、人员在沾染区的防护措施核爆炸后人员在沾染区内行动的后果与是否进入人防工程有关。(一)要严格遵守工程使用规则和人防管理人员的指挥,就能保障安全。(二)核袭击后不能立即出工程应根据爆后对地面沾染情况的调查,分别在工程内停留13 昼夜,甚至更长一点时间。(三)在工程被破坏的情况下,也应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外出以选择撤离的正确路线和个人防护方法。(四)防止携带物品受到沾染一般不能在沾染区内吃东西和喝水,尽量快速离开。(五)服用防辐射预防药事先服用防辐射预防药,事后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放射性药或抗菌药物。四、放射性沾染的消除方法(一)消除衣服上的放射性灰尘的方法是自己或相互拍打和抖动。(二)人员皮肤受沾染后,要尽快洗消。头、颈部要用清水和肥皂水进行擦洗。(三)对被沾染的粮食、蔬菜和饮水消除的方法1、对包装完好的粮食,可采用扫除、拍打的方法。2、对包装不紧密的粮食,要除去表层后,其余用清水淘洗23 次。3、蔬菜、水果受沾染,应采用清水反复冲洗或剥皮的方法进行消除。4、对饮水沾染的清除,可以用土壤净化、过滤或吸附凝沉方法进行净化处理。第四节对核事故的防护一、核事故及其危害特点(一)核事故核电站等核设施,由于技术和责任等原因,造成放射性物质泄露,致使人员受到超过规定限值照射的事件,称为核泄露事故,简称核事故。(介绍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事故情况:1986 年 4 月 26 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过一次核事故,扩散范围南北 4000 公里,东西 2000 公里,波及十几个国家,直接遭辐射受伤达300 多人,死亡 33 人,30 公里以内的 13 万多人撤离)。(二)核事故的危害特点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可能对核电站附近一定范围的区域造成放射性污染,它与核武器爆炸时千万的放射性沾染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1、核泄漏物颗粒较小,感生放射性极少核爆炸时,所有的弹体物质都被汽化,特别是地爆时,大量的土壤、水份被卷入火球中并被高温所融化或汽化,与放射性物质混合后凝结成放射性颗粒沉降到地面,造成沾染。核事故时,既不会形成放射性熔渣,也不会在核反应堆主厂房外产生感生放射性,事故时外泄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以烟状或雾状释放到环境中,它比核爆炸时形成的放射性落尘的体积要小得多。2、泄漏和沾染时间较长核爆炸时,弹体中的放射性物质是在爆炸瞬间释放到环境中的。核事故外泄的放射性物质,是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释放到环境中去的,如果不加以控制,会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时间。3、沾染范围较小,程度较轻核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一般会上升到几十米至几百米的高空,并形成烟羽团,烟羽团在近地面风的作用下向下风方向漂移,对一定范围内的空气、地面以及人员和各种物体表面造成放射性沾染,下风边界据核电站一般不超过510 公里,沾染范围比核爆炸小得多。4、伤害途径以吸入内照射为主核爆炸时放射性沾染对人员的伤害主要是落尘沉降的外照射和吸入内照射造成的。核泄漏事故的放射性沾染对人员的伤害,主要是由放射性烟羽的侵没外照射和吸入内照射造成的,特别是放射性碘的吸入内照射,对人员伤害起主要作用。二、核事故发生时的防护措施当核事故发生时,不要惊慌,不盲动,要在统一指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