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届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4(解析版)

举报
资源描述
备战2022届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 古代诗歌鉴赏4 【6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山(其二)① 顾炎武 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 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② 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③ 楚人固焚麋,庶几歆旧祀。④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注)①本诗作于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南明苏州等地,当地军民奋起反抗,惨遭掠屠。②天狗:不祥之星宿,主灾难。③元、脰(dòu):皆指头颈。④据《左传》:吴军占领楚之麋城,楚人子期说:“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楚人遂焚麋城以战,吴师败绩。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山”两句:以景物烘托肃杀气氛,侧面写战争导致人间凄惨。 B.“天狗”两句:灾星降临、异象出现,暗指苏州等地兵灾的降临。 C.“楚人”两句:楚人固执地焚城,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 D.“叹息”两句:从历史回到现实,鉴古知今,生死关头就在今日。 14.顾炎武此诗沉郁悲怆,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条简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来源:北京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解析】 13.C 14.(1)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抗清的决心。以“秋花红未已”“归元”“断脰”表现江南人民的意志与抗争;(2)表现对敌人侵略暴虐的憎恨之情。诗人将清军比为“磷火”、“天狗”、“白虹”,表现鲜明的憎恨;(3)坚信自今开始,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诗中以勾践得到典故和直抒胸臆表达要坚持战斗和必胜的信心。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错误,句意为楚人坚持焚烧麋城,打赢了仗,死者还可以期望享受以前规模的祭祀。此处作者强调要和敌人血战到底。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秋花红未已”一句,写那一望无际的殷红的秋花,岂不是抗清军民的鲜血所染! 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 “秋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 白虹属军垒。”写苏州失陷事。秋风萧杀,鬼火入城,给人带来灾祸。天狗星落在苏州城的巫门上,凶险的兵象——白色的虹连缀着一座又一座军营。敌人杀气腾腾,苏州横遭蹂躏。诗人将清军比作“磷火”、“天狗”、“白虹”,表现对敌人鲜明的憎恨之情;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二句写当时南明的官吏军民视死如归,以身殉国。赞扬江南人民抗清的决心;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用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 “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再次强调存亡继绝,自今开始,大有希望,应当踏踏实实地干下去。 ……………………………………………………………………………………………………………………… 【6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瑞鹧鸪·观潮 苏轼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①醉,齐声争唱浪婆②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③曲?尊前还唱使君④诗。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⑤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①山简,晋时人,好酒。②浪婆,波浪之神。③底,什么。④使君,指杭州大守陈襄,诗人。是日作者与之同游。⑤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杭州,得观钱塘江潮。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词善于抓住特征性的事物,以物代人,如“小红旗”实指“踏浪儿”,二者前后相互辉映,相互补充。 B. 第一首词“西兴渡口”两句,通过描写渡口落帆、山头红日等静态景物,暗示钱塘江已退潮,用笔精练含蓄。 C. 第二首词“沧海尽成空”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江潮波澜壮阔的场面,又暗含了词人一事无成的感慨。 D. 第二首词最后两句由回忆转到现实,写出了词人梦醒后依旧感到惊心动魄,更加凸显出钱塘江潮的雄壮。 16. 两首词都塑造了弄潮儿的形象,分别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统考】 【参考答案·解析】 15. C   “又暗含了词人一事无成的感慨”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是说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该句描写了观潮盛况,抒发了词人对钱塘江涌潮的赞美之情。  16. (1)苏词塑造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抒发了对大显身手的弄潮儿的赞美,透露出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2)潘词塑造弄潮儿,塑造搏击风浪、身手不凡的弄潮健儿,是为了赞美弄潮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 【6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江独宿 刘长卿① 洞庭初下叶,孤客不胜愁。 明月天涯夜,青山江上秋。 一官成白首,万里寄沧洲②。 久被浮名系,能无愧海鸥。 注:①刘长卿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刘长卿早年生活困顿,又屡试不第,长期功名无成。直到四十多岁方才中第,授长洲县尉。入仕后,他的遭遇反而更不幸,曾两遭贬谪。这首诗应作于第二次被贬谪后。②沧洲: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时节、地点,见到洞庭落叶触发了无边愁绪。 B. “孤客”点明了身份,“不胜愁”统领了全诗,强化了愁绪。 C. 颈联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与报国无门的惆怅深哀。 D. 尾联通过与自由飞翔海鸥的比较,表达了摆脱功名束缚的期望。 16. 请简要赏析“明月天涯夜,青山江上秋”一联。 【来源: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解析】 15. C  “含蓄”错。颈联写“一官成白首,万里寄沧洲”,意思是做一个官就渐渐老去,寄身万里之外的沧州,这种情感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属“直抒胸臆”。 16. 这两句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通过夜间明月、青山秋江,营造出凄清的意境,与诗人凄凉的内心交融在一起,从而表达了诗人羁旅思乡、官场失意、郁郁不得志的复杂愁绪。 ……………………………………………………………………………………………………………………… 【6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郡圃春晚    韩琦注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北宋名相,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闲居相州时的作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春水溶溶、落蕊飘香的景象,“满”写出春水平岸的气象。 B.杨花尽日飞歇,林鸟时见时藏,虚实结合,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C.虽然生活闲静,诗人的病情没有减轻,内心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放松。 D.诗歌描绘了郡圃的一派暮春景色,情景交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6.后人评价韩琦诗作“随时抒兴,亦多寄托遥深”。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来源:山东省日照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解析】 15.B [解析]“虚实结合”错误,杨花尽日飞歇,林鸟时见时藏是实写。 16.①“随时抒兴”体现在诗人由眼前春光逝去,产生伤春之愁;(2 分)由自身已至暮年,沉疴难愈,产生伤己之愁。(2 分)②“寄托遥深”体现在诗人赋闲在家,时光难熬,有为国效力之心,却年老多病,万愁萦身,诗中蕴含深深的无可奈何之情。(2 分) 【评分标准】6 分。意思对即可。 ……………………………………………………………………………………………………………………… 【6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柏学士茅屋 唐·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注】柏学士,因战乱失去了官职。银鱼,指唐朝五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银质鱼章。白马,见《后汉书·卷二十七》:“张湛常骑白马。帝每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复谏矣’。”这里用来指代柏学士。古人,指西汉的东方朔。《后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三冬,即三年。年少,这里指少年,意为柏学士的后辈子侄。 14.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柏学士从做官到归隐的转变,表明了柏学士茅屋建造的背景,暗示安史之乱对当时饱学之士的深刻影响。 B.颔联用东方朔刻苦用功读书的情景来借指柏学士隐居青山后坚持读书的刻苦,又叙述其后辈子侄博览群书的成果,好学之风代代延续。 C.颈联用形象化的语言描摹出柏学士茅屋外的环境,云如倾盖之团,言云浓;水如决渠之溜,言水急。 D.本诗上四句叙事,五六句写屋前秋景,七八句勉其子侄,指出读书为了富贵的思想主旨。 15.仇兆鳌《杜诗详注》写道:“此章若移晴云、秋水二句,上接首联;移古人、年少二句,下接尾联亦可”,请结合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说说这样改造的好处。(6分) 【来源:河南省南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 【参考答案·解析】 14. D(“读书为了富贵”并非本诗的主旨,本诗意在赞扬柏学士家族勤读不辍的精神风貌。) 15. (1)调整之后,首联写柏学士建造茅屋之缘由,颔联写茅屋之环境,联系紧密,都围绕茅屋来写,结构紧凑;(2)颈联写柏学士家代代传承之读书之风,和尾联中作者对柏学士子侄的勉励相照应;(3)整体结构合理,表意准确,有利于情感的抒发。(每点2分,共6分) ……………………………………………………………………………………………………………………… 【66】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卢溪别人 王昌龄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注]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注]金陵:唐代称润州为金陵。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标题“别”“送”看,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都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B.王诗后两句化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句,点明自己的行迹。 C.刘诗首句“鼓鼙”一词原指军乐,后借指征战;同时呼应了题目“行营”二字。 D.刘诗第二句点明友人此行的目的地是金陵,并以浮云喻指启程漂泊的友人。 16.这两首诗都写了送别之情,请赏析它们在写法上的精妙之处。(6分) 【来源:广东省2022届六校第三次联考试题】 【参考答案·解析】 15.B(点明的应是友人的行迹。) 16.(1)王诗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友人乘船在三峡附近、在月色下带着愁绪听猿啼,以此来抒发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点明“想象”“虚实结合”1分,画面的描述和分析1分,“对友人的关切”1分。) (2)刘诗主要通过反衬手法,以江春不肯留、草色只管送的景物的无情,反衬对友人的不舍与留恋。(点明“反衬”1分,“景物无情”1分,“对友人的留恋”1分。) 或:刘诗尾句化用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诗句,一望无际的春草绵延到远方,护送友人离开,暗含了诗人依依不舍的送别意绪。(点明“化用”1分,结合诗句赏析1分,点明“依依不舍之情”1分。) 或:刘诗用拟人手法,赋予江春和春草以人的情感,借江春的“不肯留”和草色的“只管送”之无情,反衬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点明“拟人”1分,结合诗句赏析1分,点明“依依惜别之情”1分。如有其他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