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Word版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北京四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45年,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开启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新篇章。作品把戏曲、民歌精髓有机融入歌唱、吟诵、道白之中,既有传统戏曲中的抒情写意,又有传统唱段的押韵方式,其音乐戏剧性思维也从我们传统板腔体戏曲中继承发展而来。这部作品被看作是中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以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创作出的本土化歌剧的第一个典范作品。 1953年,《小二黑结婚》引起广泛的关注。创作者放大了民族戏曲因素,不局限于一个剧种,不拘泥于固定唱腔,通过与戏曲元素的“捏合”进行民族歌剧再创造。不过其风格和创作方法仍不离戏曲的“板腔体”。随后的《刘胡兰》《江姐》均受到其影响。另一类作品则是借鉴民族歌剧的风格,在体裁上却尝试向西洋经典歌剧的“标准”形态靠拢,如《星星之火》。还有《草原之歌》,尝试以更接近西洋歌剧的音乐形态和美声唱法来表现藏族的故事。 1987年,歌剧《原野》再次掀起了我国歌剧创作高潮。作品通过我国民族戏曲念白,采用多调性思维与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古诗词吟诵和戏曲念白以及说唱艺术的形式极具有中国特色。歌剧一经推出便获得人们的高度赞誉,更在美、法等国家上演并大获全胜。 近年来,我国歌剧创作体现出新时代的新风气。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人民歌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展现中国时代风貌。《大地颂歌》《骆驼祥子》《长征》等原创歌剧应运而生,其中《长征》中的经典唱段《三月桃花心中开》一经面世,就被人们争相传唱。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毛女》是对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积极回应。 B. 《星星之火》是体裁、内容上尝试向西洋歌剧“标准”靠拢的作品。 C. 歌剧《原野》在国内引发创作高潮,在国外上演也获得很大成功。 D. 《大地颂歌》《骆驼祥子》等作品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2. 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歌剧的理论自觉 B. 中国歌剧的革命样本 C.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D. 中外歌剧的互相借鉴 材料二 歌剧是以音乐承载戏剧的舞台艺术,音乐和文学脚本是歌剧的灵魂与血肉。作曲家与脚本作者是歌剧题材的决策者。我国歌剧史上不乏心有灵犀、珠联璧合的搭档。 歌剧《江姐》的作曲家汇集了四川民歌、四川清音、川剧高腔等传统音乐音调,汲取江浙一带传统曲艺、剧种中的音乐元素,使得全剧的音乐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又和谐统一、现代感十足。歌剧的脚本作者,在重庆参加过革命活动,和战友们两下江南,三进川东,观察民情,体验重重,几易其稿,最后呈现出一幕幕经典的戏剧场景。 在文学文本到歌剧脚本的转换过程中,脚本作者压缩文学文本,设置戏剧结构;作曲家则根据自身的创作技巧、创作风格,统筹各种要素。有时为了突出某种特定的情感,作曲家会将原本的情节内容扩充为抒情段落。 以歌剧《雷雨》为例。莫凡身兼作曲家、脚本作者,对原著中的人物及人物关系、戏剧结构、戏剧场景进行删减压缩,集中凸显歌剧的抒情效果。在“繁漪喝药”的情节里,莫凡运用歌剧的宣叙调、咏叹调、重唱来抒发人物内心的情绪,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冲突。在“母子相遇”的情节中,他则通过终场式的重唱将歌剧的情绪推向高潮,以此来弥补由于鲁大海的角色缺失导致的戏剧张力的缺口。 3.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曲家与脚本作者是歌剧题材的决策者,在创作中二者必然会心有灵犀。 B. 《江姐》的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融合了地方民歌、传统曲艺的音乐元素。 C. 脚本作家根据创作情况对作品情节进行压缩,或将情节改为抒情段落。 D. 莫凡改编的《雷雨》由于对原著删减压缩,导致了戏剧张力不够的问题。 材料三 同一种题材,拍成影视剧与排成歌剧,后者的受众群体与前者存大天壤之别。原因何在? 歌剧本身的艺术特质如咏叹调、宣叙调难免让不少观众难以理解、望而却步。使歌剧艺术处于曲高和寡的境地。诚然,当下的大多数中国歌剧创作在音乐方面也做出了调整,但与大众的审美接受水平尚有一定的距离。此外,低成本、碎片化的娱乐习惯,求快、求新的娱乐心态,使得短视频这种不用费思量的现看方式大受欢迎。歌剧等剧场艺术的审美及文化功能遭到了极大的消解或解构。 艺术创作固然应该坚持引领大众的审美方向,但艺术创演团队也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使艺术作品喜闻乐见。 比如歌剧的创演团队利用短视频的无限潜能,使歌剧艺术能够在短视频、直播等公共传播领域得到宣传和普及,使得更多民众认识和了解歌剧。短视频的互动还可以为艺术家与大众搭建沟通的平台,观众可以以弹幕评论等方式发表个人观点,艺术家可以从观众的反馈中加深对民众审美的认知,此种双向互动必将为艺术发展带来良性动力。 电视文化节目《声入人心》《经典咏流传》,就是通过各种媒介,诸如电视、爱奇艺、芒果TV,各音乐网站等多层同步传播,极大地拓展了节目传播渠道,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观看自己喜爱的节目。《声入人心》开始定位为推广美声唱法的小众节目,从冷门不被看好到深受好评,甚至被赞誉为“美声殿堂级之作”,这离不开节目制作组的精心策划、突破创断。 4. 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歌剧艺术曲高和寡的状况与本身的艺术特质是相关联的。 B. 求新、求快的娱乐心态消解、解构了歌剧的审美及艺术功能。 C. 歌剧艺术既应引领大众的审美方向,也需考虑大众的审美水平。 D. 《声入人心》等节目的成功无疑给了歌剧艺术传播方式一些启示。 5.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我们该如何让歌剧在当代中国更好地焕发活力。 【答案】1. B 2. C 3. B 4. B 5. ①歌剧创作应“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时代风貌或展现中国特色、中国精神。 ②将传统戏曲和民族音乐融入歌剧创作。 ③作曲家和脚本作者在歌剧创作中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④创演团队应借助各种媒介,推广歌剧艺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星星之火》是体裁、内容上尝试向西洋歌剧‘标准’靠拢的作品”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另一类作品则是借鉴民族歌剧的风格,在体裁上却尝试向西洋经典歌剧的‘标准’形态靠拢,如《星星之火》”可知,《星星之火》只是在体裁上尝试向西洋歌剧“标准”靠拢的作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一可知,文章回顾了从建国以来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从开篇之作《白毛女》写起,历数了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作品,如放大了民族戏曲因素的《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江姐》等;向西洋经典歌剧的“标准”形态靠拢的《星星之火》等。所以,该篇文章的标题最恰当的是“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创作中二者必然会心有灵犀”说法过于绝对。从材料二第一段中“我国歌剧史上不乏心有灵犀、珠联璧合的搭档”可以推知,虽然创作中二者心有灵犀的很多,但并非全部。 C.“脚本作家根据创作情况对作品情节进行压缩,或将情节改为抒情段落”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三段中表述为“有时为了突出某种特定的情感,作曲家会将原本的情节内容扩充为抒情段落”,是“有时为了突出某种特定的情感”,并非所有情况。 D.“导致了戏剧张力不够的问题”说法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在‘母子相遇’的情节中,他则通过终场式的重唱将歌剧的情绪推向高潮,以此来弥补由于鲁大海的角色缺失导致的戏剧张力的缺口”可知,作者已经通过终场式的重唱弥补了戏剧张力的缺口,并没有导致戏剧张力不够。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求新、求快的娱乐心态消解、解构了歌剧的审美及艺术功能”说法错误。材料三第二段的表述为“求快、求新的娱乐心态,使得短视频这种不用费思量的现看方式大受欢迎”“歌剧等剧场艺术的审美及文化功能遭到了极大的消解或解构”,只是“遭到了极大的消解或解构”,并非“消解、解构了歌剧的审美及艺术功能”。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年来,我国歌剧创作体现出新时代的新风气。在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人民歌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展现中国时代风貌”可以总结出:歌剧创作应“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时代风貌或展现中国特色、中国精神。 从材料一第一段“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开启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新篇章。作品把戏曲、民歌精髓有机融入歌唱、吟诵、道白之中,既有传统戏曲中的抒情写意,又有传统唱段的押韵方式,其音乐戏剧性思维也从我们传统板腔体戏曲中继承发展而来。这部作品被看作是中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以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创作出的本土化歌剧的第一个典范作品”可以总结出:歌剧将传统戏曲和民族音乐融入歌剧创作。 从材料二第一段“歌剧是以音乐承载戏剧的舞台艺术,音乐和文学脚本是歌剧的灵魂与血肉。作曲家与脚本作者是歌剧题材的决策者。我国歌剧史上不乏心有灵犀、珠联璧合的搭档”以及后文中通过具体剧目的例子可知,作曲家和脚本作者在歌剧创作中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最后,从材料三第三段“艺术创作固然应该坚持引领大众的审美方向,但艺术创演团队也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使艺术作品喜闻乐见”可以总结出:创演团队应借助各种媒介,推广歌剧艺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贵粟疏 西汉 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1】,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2】;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3】天下粟。边食足以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