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钱库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钱库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淀粉和纤维素,都可用(C6H10O5)n表示,但淀粉能发生银镜反应,而纤维素不能 B. 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属于皂化反应 C. 同位素示踪法、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测化学反应的中间体等方法是研究化学反应历程的重要手段 D. 用丁达尔效应区别鸡蛋清溶液和食盐水 参考答案: D 略 2. 将适量的MO2粉末投入热水中,一边搅拌,一边通入SO2气体,结果得到白色不溶物X,已知X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①MO2具有氧化性②白色不溶物X为MSO2③白色不溶物X为MSO4④白色不溶物X为MS.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 C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白色不溶物X应为硫酸盐,X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反应中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M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白色不溶物X应为硫酸盐,X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反应中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M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具有MO2具有氧化性,显然①③正确,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及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中,质量数一定大于质子数 B.电子层多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电子层少的原子半径 C.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若含有离子键,就没有共价键 D.自然界中有多少种核素,就有多少种原子 参考答案: D 略 4. 某含Na+的溶液中,可能述存在NH4+、Fe2+、Br-、CO32-、I-、SO32-六种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以下实验:①在原溶液中滴加足量氯水后,有气泡产生,溶液呈橙黄色;②向橙黄色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时,无沉淀生成;③橙黄色溶液不能使淀粉变蓝。由此可以推知该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A. NH4+、Br-、CO32-        B. NH4+、I-、SO32- C. Fe2+、I-、SO32-            D. Fe2+、CO32-、 I- 参考答案: C 解析:①滴加足量氯水后,有气泡产生,溶液呈橙黄色,说明有CO32-,必没有Fe2+。②向橙黄色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时,无沉淀生成;一定没有SO32-,③橙黄色溶液不能使淀粉变蓝,一定没有I-。由此可以推知该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Fe2+、I-、SO32-,选C。 5. 实验中需0.1 mol/L的Na2CO3溶液950 mL,用容量瓶配制时应称取Na2CO3·H2O粉末的质量为 A.10.07克          B.10.60克                 C.11.78克                 D.12.40克 参考答案: D 略 6. 、如图为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若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3,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R   X Y Z       A.X的氢化物比R的氢化物稳定    B.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Z>Y>X C.Y、R形成化合物的化合物YR2能使KMnO4溶液褪色 D.X、Z可形成化合物XZ5,分子中各原子均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 参考答案: C 略 7. 下列实验均发生了化学反应:①将铁钉放入CUS04溶液中;②向FeS04溶液中滴加浓HN03;③将铜丝放入FeCl3溶液中。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上述实验证明了氧化性:Fe3+>Fe2+>Cu2-   B.上述实验证明了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C.实验①、③中的化学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D.向三个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最终都有Fe(OH)3生成 参考答案: D 8.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非极性键    B.分子晶体中的分子内不含有离子键    C.原子晶体中可能含有非极性键      D.分子晶体中的分子内一定有共价键 参考答案: D 略 9. 浓度不等的两种硫酸溶液等质量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为a%,而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为b%;浓度不等的两种氨水等质量混合时,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而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为c%,那么a、b、c数值的关系是 A.b>a>c            B.c>a>b      C.c>b>a        D. a>b>c 参考答案: A 略 10. 下列实验或反应中,最后固体质量增加的是(  ) A.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迅速伸入乙醇蒸气中 B.铁粉与硫粉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混合加热 C.锌粉加入到氯化铜溶液中 D.去除氧化膜的铝条插入到浓硝酸中 参考答案: D 考点:铜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铝的化学性质;铁的化学性质.  分析:A、铜灼烧生成了氧化铜,氧化铜和乙醇反应生成了乙醛和铜; B、铁粉与硫粉反应生成硫化亚铁; C、锌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固体质量减小; D、铝在浓硝酸中常温下发生钝化,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溶于浓硝酸. 解答:解:A、由于氧化铜能够和乙醇反应生成乙醛和铜,铜变成氧化铜,氧化铜又被还原成铜,最终铜质量没有变化,故A错误; B、铁粉与硫粉反应生成硫化亚铁,铁粉与硫粉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恰好反应生成硫化亚铁,反应物质量不变,故B错误; C、锌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Zn+Cu2+=Cu+Zn2+,固体质量减小,故C错误; D、铝在浓硝酸中常温下发生钝化,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溶于浓硝酸,去除氧化膜的铝条可以插入到浓硝酸中,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的分析判断,注意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变化分析,掌握常温下铝在浓硝酸中钝化和化学基础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11. (2003·上海卷)11.可逆反应N2+3H2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3v正(N2)=v正(H2) B.v正(N2)=v逆(NH3) C.2v正(H2)=3v逆(NH3) D.v正(N2)=3v逆(H2) 参考答案: C 略 12. 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述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                        (B)沸水 (C)NaOH浓溶液                 (D)NaCl浓溶液 参考答案: B                    略 13.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7g甲基(—14CH3)所含的中子数目为8NA B. 工业合成氨时,每生成1mol NH3转移的电子数目为3NA C. 含有1mol CO32- 的Na2CO3溶液中,Na+ 的数目为2NA D. 足量锌与一定量浓H2SO4反应,生成1mol气体时转移的电子数目为2NA 参考答案: C A、常温常压下,17g甲基(—14CH3)的物质的量为1mol,1mol该甲基中含有8mol中子,所含的中子数为8NA,故A正确;B. 工业合成氨是可逆反应,但工业合成氨时,每生成1mol NH3转移的电子数目为3NA,故B正确;C.CO32- 是弱酸盐离子,在溶液中部分水解,含有1mol CO32- 的Na2CO3溶液中,Na+ 的数目多于2NA,故C错误;D、足量锌与浓硫酸反应开始生产二氧化硫,最后随浓硫酸浓度减小为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生成二氧化硫或氢气电子转移相同,足量的锌与一定量的浓硫酸反应生成1mol气体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NA,故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分析应用,解题关键:质量、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换算,易错点:C注意水解反应,CO32- 是弱酸盐离子,在溶液中部分水解;D、浓硫酸随反应进行变化为稀硫酸的反应特征与锌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硫或氢气电子转移相同。 14. 100克NaHCO3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到质量恒定时,质量减轻了18.6克,则原混合物中NaHCO3质量分数是 A.23.4%       B.49.6%       C.50.4%       D.76.6% 参考答案: C 略 15. 短周期元素X、Y、Z、R和W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W元素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的2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从小到大:X<Y<R<W B.Z、W元素与X均可以形成AB2型化合物 C.X有多种同素异形体,而Z不存在同素异形体 D.Z的氢化物稳定性大于W的氢化物稳定性,是因为Z的氢化物分子间存在氢键 参考答案: B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由短周期元素X、Y、Z、R和W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可知,X、Y、Z处于第二周期,R、W处于第三周期,W元素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的2倍,处于Ⅵ族,故W为S元素,可推知R为P元素,Z为O元素,Y为N元素、X为C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化合物性质解答. 解答:解:由短周期元素X、Y、Z、R和W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可知,X、Y、Z处于第二周期,R、W处于第三周期,W元素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的2倍,处于Ⅵ族,故W为S元素,可推知R为P元素,Z为O元素,Y为N元素、X为C元素, A.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Y<X<W<R,故A错误; B.O元素、S元素与C元素分别可以CO2、SC2,故B正确; C.碳元素有金刚石、石墨、富勒烯等多种同素异形体,氧元素存在氧气、臭氧,故C错误; D.非金属性O>S,故氧元素氢化物比硫元素氢化物稳定,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正确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注意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设计了如下实验: ⑴ 甲同学欲比较N、C、Si的非金属性强弱,设计了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其设计的依据是                                                             ;但该装置存在缺陷,请指出                                            。 ⑵ 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装置验证元素性质递变规律。A、B、C处分别是蘸有NaBr溶液的棉花、湿润的淀粉KI试纸、湿润的红纸。乙同学可能观察到的现象A.                    ; B.                   ;C.                     。从环保角度考虑,该装置有明显不足,请指出提出改进建议                                          。 参考答案: 略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10分)A是一种含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已知:A中碳的质量分数为44.1%,氢的质量分数为8.82%;A只含有一种官能团,且每个碳原子上最多只连一个官能团:A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但不能在两个相邻碳原子上发生消去反应。请填空: (1)A的分子式是           ,其结构简式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