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版历史高考总复习第五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试题练)教学讲练

举报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古代社会由盛转衰——明清(1840年前)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840年前),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由辉煌逐渐走向衰落,逐渐落后于世界大势。 政治方面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强化了皇权。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经济方面 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并存。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和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江南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但由于统治阶级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中仍占主导地位。中国逐渐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古代文明趋向衰落 思想文 化方面 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明末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礼教的先驱。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反对专制制度、提倡“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著作,但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事实。京剧诞生并发展 【考情探究】 5年考情 备考策略 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 全 国 课 标 Ⅰ 卷 2019,27,4分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1)本单元,每年全国高考Ⅰ卷,基本上保证有一选择题4分 (2)在材料解析方面,也基本上都涉及明清内容 (3)本单元考查的内容重点是经济方面,尤其以商业经济为主,文化内容相对较少 (4)学科素养方面,重点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尤其注重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复习方面,形成知识网络,尤其是其中相关联的知识:如中外、政治、经济、贸易、思想文化科学之比较 (2)突出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变化、经济转型等新特点 (3)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世界意识,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研究,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上不同地区、国家与民族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2017,27,4分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2016,27,4分 明朝地方行政制度 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 【考点集训】 考点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1.明太祖晚年制《皇明祖训》,又规定新天子即位后,“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如亲王不幸为“奸臣”所害,王府官员和护卫军有权“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这些规定(  ) A.给以后诸王举兵对抗中央提供根据 B.意在使人知所警惧而不敢轻易犯法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D.有利于官员和护卫军保护亲王大臣 答案 A  2.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答案 B  3.康熙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材料反映了(  ) A.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 B.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 C.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闭 D.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 答案 D  4.《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这说明(  ) 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 D.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 答案 D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春,“狩猎”正式开始,明成祖精心挑选的“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而另一个“连锁反应”是,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后,埃及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而此后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也终抵红海沿岸。 ——摘编自《明永乐帝曾举办震惊世界大阅兵》 材料二 2017年7月30日上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隆重举行。来自陆上作战、信息作战、特种作战、综合保障、反恐维稳、战略打击等九个作战群的1.2万名士兵和600多台车辆装备参加了阅兵,其中四成装备是首次公开亮相,场面极其宏大而雄强,气势震人心魄。 ——摘编自《境外媒体:朱日和大阅兵彰显军改成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永乐年间能够成功举办大阅兵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永乐年间大阅兵和2017年朱日和军演的共通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答案 (1)因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军事实力的强硬;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成祖的雄才伟略。(言之有理即可) (2)共通之处:规模大,参演人数多;均展示了最新军事科技成果;均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不同之处:明朝永乐年间大阅兵是宣扬国威,显示其霸权;朱日和大阅兵旨在展示中国实力,遏制霸权主义。(言之有理即可) 原因:明朝强调华夷之辨,现代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6.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答案 B  7.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 B  8.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 A.海外贸易刺激了丝织业生产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 C.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 D.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答案 A  9.明朝初年,仍实行匠籍制度,令匠户世代服役,但却将服役方法改为轮班制,轮班工匠除服役三个月外,剩余时间均由自己支配。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C.传统“四民”观念被打破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答案 B  10.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说明当时(  ) A.景德镇制瓷行业开始兴起 B.民营手工业产品占领整个市场 C.景德镇全员参与陶瓷生产 D.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答案 D  11.明朝后期,河南、山东和直隶都成为棉产区,这些地方农民产的棉花,一般都不用于家庭纺纱织布,而是流向市场,再经商人转贩至南方的纺织区,而他们再到市场上去购买南方纺织的布匹。这反映出当时(  ) A.农业和手工业互为市场 B.农副产品商品化的趋势 C.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已形成 D.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A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候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各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与欧洲情况不同的是,晚期中华帝国维持灿烂的商业的原因不是新儒家世界的衰弱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而是帝国庞大的领土和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和王朝中期特有的长期政治稳定。 ——据赵鼎新《为什么“领先世界”的明清 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明清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 论题:明清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是因为市场巨大和长期政治稳定。 阐述: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的商品生产又推动了商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网络的形成。对外贸易中,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之一。 明清时期,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专制皇权又不断加强并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总体上和平交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也没有撼动明清政权的统治根基。 因此,明清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得益于巨大的市场和长期政治稳定。 (论题从其他角度入手亦可,如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的背景与欧洲不同,或明清没有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原因) 考点三 儒学的新发展与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13.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 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 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 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 答案 D  14.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 年代 年数 乞休次数 年平均次数 洪武 35 0 0 正统 29 4 0.14 成化 23 103 4.48 嘉靖 45 487 10.82 隆庆 6 76 12.67 万历 48 893 18.60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答案 D  15.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  ) A.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 B.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 C.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D.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 答案 A  16.乾隆帝即位后,历时10年,组织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 B.使科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