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第四课古代宗教(实用模板)

举报
资源描述
古古代宗代宗教教 模块一模块一 原始宗教原始宗教 说到宗教,有人会认为是封建迷信,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偏颇的思想意识。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古代宗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全方面和全过程,甚至很多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早在尚无成文历史的远古时期,已经出现人类最早的宗教,而且在很长一段的原始社会发展时期,仍存在着以反映人和自然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初期状态的宗教,被称为原始宗教,多表现为对植物、动物、天体等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生殖、图腾和祖先的崇拜等。这些表现了早期的人类对外界及自身的意识,具有自发性、地域性、氏族性、象征性等特点。项目一项目一 自然崇拜自然崇拜 天体崇拜 自然力崇拜 自然环境崇拜 动植物崇拜 主要指对日、月、星等天体的崇拜。(“夸父追日”“嫦娥奔月”)主要指对风、雨、雷、电等自然天象的崇拜。(“雷公”“电母”“风婆婆”)主要指对山川湖海等的崇拜。(“雷公”“电母”“风婆婆”)崇拜的种类很多,小至昆虫、龟蛇,大至虎豹熊罴,有野兽,也有牲畜。植物崇拜也有很多种类,最常见的一种是对农作物的崇拜,其次是祭树神,均是祈求丰收、平安等。项目二项目二 图腾崇拜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指把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看作与自己的民族有某种特殊关系,是本民族的象征和保护者。图腾崇拜体现在原始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旗帜、舞蹈、服饰、文身、祭祀仪式及各类器物的装饰等。项目一项目一 先秦诸子先秦诸子 图 腾 崇 拜 发 展 的 三 个 阶 段 0101 0202 0303 对动植物直接认同、崇拜,建立幻想中的血亲关系。构建半人半兽或人兽结合的图腾形象 部分重要图腾随着氏族、部落的扩大、融合而被不断地综合化、艺术化。项项目二目二 史学的发展史学的发展 从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中发展而来的龙凤崇拜逐渐形成一种龙凤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期祖先崇拜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先祖丰功伟绩的赞颂;二是对先祖美德的赞美,即崇拜的是祖先的崇高人格和丰功伟绩,从中发展出圣贤崇拜,成为人文主义的文化理想,起到了增强氏族成员的认同感,强化氏族团结的作用,有利于氏族的发展和壮大。随着社会制度的成熟,祖先崇拜有一个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发展出一套成熟的宗法制度,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突出表现在丧葬仪规方面。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在丧葬和祭祀上表现出隆重、繁盛的礼仪规范,由此逐渐演化出一系列礼仪制度和文化。项项目目三三 祖先崇拜祖先崇拜 模块二模块二 本土的道教本土的道教 道教是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本土宗教,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是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东晋以后逐渐成为一种宗教派别,至唐宋金元时期达到鼎盛。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反对生死命定,讲究养生修行,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民间性。项项目目一一 老庄和道教老庄和道教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视之为道的化身,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道德经的主要思想是“道”。“道”是超越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玄之又玄”,十分神秘。庄子也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项项目目一一 老庄和道教老庄和道教 老庄之学的影响主要在于道论和养生论。老庄之学的影响主要在于道论和养生论。老庄关于大道化生天地万物的理论和清静无为的理论给道教提供了博大精深的哲学基础。例如,道教发挥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天道思想,认为“道”不仅是宇宙的本源,而且是创造宇宙万物的动力。与“道”并提的是“德”,“德”是对“道”的衍化,是“道”的法则落实于人类社会的人性、人伦、人情等方面的道德行为规范。道教认为,“道”与“德”制约,驾驭宇宙的一切。项项目目一一 老庄和道教老庄和道教 项项目目二二 道教的信仰道教的信仰 道教认为,“道”是永恒,是宇宙的本原与主宰者,是宇宙万物的开始和演化者,得道便可得长生,因此注重人生价值,追求长生不死,提倡改造自然,完善自身。道教重视生命的价值,认为“道”是“生”的基因,生命、生存和生长都是“道”的功能表现 项目项目三三 道教的文化影响道教的文化影响 文化艺术 中医养生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必然重视对人体生理现象和疾病的研究和治疗,许多道教大师同时也是医学家。道教关于仙境和仙人的描述,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把文化艺术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升华到一个新的境地。模块三模块三 外来的佛教外来的佛教 中国有句俗语:“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用这句话来形容佛教在中国宗教中的地位十分贴切。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其间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之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是其真实的写照。项目一项目一 佛教的传入佛教的传入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多数认为是在东汉明帝时期(公元67年)。皇帝诏书、佛典东传与佛寺建立,是学者们判定佛教在汉明帝时传入中国的主要依据。项目一项目一 佛教的传入佛教的传入 目前所见最早的汉译佛经是传说汉明帝时期从西域来的僧人所译的四十二章经,内容是将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一共选了四十二段话编集而成。重点讲人生无常、爱欲之弊,要求佛教信徒精进离欲,由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最后证得四沙门果(即小乘佛教的四种修行证果,亦即小乘佛教在修行中的四种阶段)。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裂解、糅合,形成了一套独具一格、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教义。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有: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槃,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项目二项目二 佛教教义佛教教义 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佛教教义 空的法则 因果业报 涅槃 三十七道品 佛教宣扬一切都是空的,万物无常,不能久远,终归灭亡。佛教的“空”,指的是不能永恒地存在,这就引导人们走上非现实的解脱道路。指为追求智慧、获得觉悟而进入涅盘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和途径,又分为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七个方面。“因”就是一切事物的成因,“果”就是事物的结果,“业”就是造作。这是佛教教义系统中用来说明世间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指一切事物皆由因果法则支配,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意译为“灭、寂灭、灭度、圆寂”等,功德圆满谓之“圆”,业障灭尽谓之“寂”,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项目二项目二 佛教教义佛教教义 项目项目三三 佛教的文化影响佛教的文化影响 1.伦理道德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就开始慢慢地接受、附和了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佛教通过翻译有关孝道的佛经、撰写文章和专论来宣扬孝道,提倡“百善孝为先”的观念。项目项目三三 佛教的文化影响佛教的文化影响 2.文学艺术 中国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佛教的巨大影响,佛教不仅增强了作家的想象力,也为文学作品增添了文采。唐代许多著名的诗人都爱谈禅、参禅,以禅入诗,作诗以表达禅理。中国古代的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等说唱文学直接源于佛教的俗讲,成为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发展的渊源。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项目项目三三 佛教的文化影响佛教的文化影响 2.文学艺术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绘画在题材、审美理念、创作目的以及思维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项目项目三三 佛教的文化影响佛教的文化影响 3.民间习俗 佛教传入中国、逐渐融入中国人的世俗生活中后,对民间的日常生活习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逐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联系,增添了很多民间习俗,如烧香拜佛、抄经诵经、许愿还愿、吃斋饮茶、赶庙会等活动。项目项目三三 佛教的文化影响佛教的文化影响 4.汉语词汇的丰富 佛教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为汉语注入了大量新词语,并在社会生活、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与本土汉语紧密结合在一起,被高频率地使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1)增添了许多汉语本来没有的佛教方面的专用词语和哲学词语(2)佛教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用语,成为我们语言中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3)佛教词语也大大丰富了文学语言,由此增强了中国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文采和韵味。模块四模块四 儒家的宗教化儒家的宗教化 中国历史上有“三教”之称,即儒、释、道三教。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叫儒教的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中国人普遍信奉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因而使得儒家宗教化,许多学者把中国伦理看成一种道德宗教,把儒学称为儒教,或孔教。儒学当然不同于西方宗教,但封建统治者和民间长期把孔子神化,其学说的地位和作用无异于宗教。那么,儒家学说是如何渐渐地宗教化的呢?项目项目一一 孔子的天道观孔子的天道观 孔子天道观是在周代天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周公“制礼作乐”,形成了周代的礼乐文明。周公创建的礼乐文化是人文性质的,他的思想基础是认为“天命”是由人的德行决定的,而不是由神决定。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一生追求恢复周公的礼乐文明社会,因此必定对周代的“天命”观念有所继承,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孔子对天人关系的认识重点落在人的问题上。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即“爱人”,这是一种天定的先验观念,是天之所以为天的道德依据,也是人之所以能够为人的伦理原则,项目项目二二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把“天”进一步神化、人格化,他还把世间的一切,包括政治制度、伦理纲常等,统统归结于“天”。他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进一步神化、人格化,使儒家的“天”更加宗教化了。项目项目三三 宋明理学的准宗教性宋明理学的准宗教性 儒家学说经过汉唐盛世的发展,最终在宋代产生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学,完成了儒家的宗教化。儒学神学化、宗教化,为中国封建统治制度提供了主要的理论依据。宋明理学是两宋至明代时期吸收和借鉴了佛、道二教思想的儒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兼收佛教、道教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模块五模块五 三教合一三教合一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虽然有各自发展的脉络流程,且三者之间也相互辩难,但是三教的融合却是中国近两千年思想文化史上的一股潮流,三者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乃至社会的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宗旨相通:都是不离仁爱。儒教说“忠恕”、“仁民”;道教讲“无为”、“济世”;释教曰“慈悲”、“救苦”。纲领相通:都以“修身”、“行善”为行动纲领。修炼的途径相通:都是讲求一心一意。儒教以“仁”为中心,追求的是一种“有为”的入世精神。(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已任。)(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已任。)道教以“道”为中心,追求的是一种“知为”的忘世精神。(强调清净无为,以柔克刚。)。(强调清净无为,以柔克刚。)释教以“空”为中心,追求的是一种“无为”的出世精神。(强调万物皆空,自度度人。)。(强调万物皆空,自度度人。)儒教主张中庸之道的和谐观,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而不同)道教主张天人一体的和谐观,侧重天人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释教主张中道圆融的和谐观,侧重身心关系的和谐。(因缘和合)儒教视生死为一种社会责任,主张重视生前、少论死后。道教视生死为顺应自然的行为,对生死取超然的态度,从“齐生死”的途径来帮助人们透悟死之性质。释教厌恶现世的人生,主张泯灭一切欲望与追求,以换取来世的极乐和解脱。儒教思想有益于维持社会的人伦秩序,比较重视一个人的行为规范,讲的是“游戏规则”。道教思想有益于张扬个人的精神自由,比较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