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技能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 小说与散文阅读考情分析01考点内容解读湖北省近三年技能高考统计常考题型2017年2018年2019年字音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3.概括、评析文章的基本观点或文章主旨4.简要分析作品中人物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5.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辨析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辨析文章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掌握文章的文体特点第15题第16题第17题第15题第16题第17题第15题第16题第17题综合题(前两题为主观题,最后一题为客观选择题)分析解读在湖北省的技能高考中,第15、16、17小题,都是阅读现代文后,才能完成的三道题其中第15、16题是主观题,各4分;第17题是客观题(单选题),4分选文内容特别注重那些有着较强进步性和审美趣味的现代文学作品从近三年的考题来看,小说和散文仍是重点,2018年考的是小说,2017年和2019年考的是散文选文都非常短小精练,所出题目也比较直接、简单第一节 小说阅读名题例析02【例1】(2016年湖北省技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一只麻雀的故事一只麻雀的故事宁静的夏日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母子。
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母亲静静地坐在旁边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母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草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母亲点点头,若有所思,看着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又问了声:“那是什么?”儿子不情愿地再次抬起头,皱起眉头:“我刚才告诉过您了,妈妈,是只麻雀说完一抖手中的报纸,又自顾看下去麻雀飞起,落在不远的草地上,母亲的视线也随之起落望着地上的麻雀,母亲好奇地略一欠身,又问:“那是什么?”儿子不耐烦了,合上报纸,对母亲说道:“一只麻雀,妈妈,一只麻雀!”接着用手指着麻雀一字一句大声拼读:“摸啊麻!七跃雀!”然后转过身,负气地盯着母亲老人并不看儿子,仍旧不紧不慢地转向麻雀,像是试探着又问了句:“那是什么?”这下可把儿子惹恼了,他挥动手臂比划着,愤怒地冲母亲大嚷:“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了这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您难道听不懂吗?”母亲一言不发地起身,儿子不解地问:“您要去哪?”母亲抬手示意他不用跟来,径自走回屋内麻雀飞走了,儿子沮丧地扔掉报纸,独自叹气过了一会儿,母亲回来了,手中多了一个小本子她坐下来翻到某页,递给儿子,点指着其中一段,说道:“念!”儿子照着念起来:“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
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爱”老人的眼角渐渐露出了笑纹,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儿子读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强忍泪水张开手臂搂紧母亲,深吻着她的面颊15母亲认识麻雀,却反复问“那是什么”的原因是什么?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的把握程度原因”二字是解题关键,透露的意思是:这处情节看似矛盾,实则合情合理那么我们就要先分析这处情节合理的因素在哪里,然后再联系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之后,自然就会得出结论:母亲看似不合情理的不认识麻雀的情节,只是母亲特意将早年的情节再现,此处内容为后文母亲拿出小本子作了铺垫母亲是触景生情,她想起了同样的场景下儿子三岁时问她话的情景,自然说出了儿子当年的问话16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两例说说这一手法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了写作手法的作用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十分明显,问的次数对比,回答时的态度对比,以儿子对年迈母亲的回答的不耐烦和漠视的态度,突出母亲对儿子始终如一的深沉的爱;结局母亲的笑纹和儿子的泪水对比,使母亲深爱儿子的形象更为鲜明母亲问的次数与三岁时儿子问的次数对比,儿子回答母亲时的态度与母亲回答三岁儿子时的态度对比,突出了母爱的强烈与深沉。
17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母亲不可理喻的行为让儿子感到愤怒,他对自己变得痴傻的母亲感到十分厌烦B故事发生的场景相似,但同样的人物在不同年代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引人深思C母亲本子上的一段话为母亲看似不合情理的不认识麻雀的情节找到了合理的解释D小说围绕一只小麻雀展开故事情节,以小见大,感情深挚,意义深远解析】本题涉及写作特点和写作内容的赏析文中的母亲并不痴傻,问很多次,是因为文中的母亲因麻雀引发曾经母子温馨相处的片段回忆;而且儿子并不是不爱母亲,只是面对暮年的母亲不合情理的行为,有些不耐烦,文中的结局可以印证这一点A项言之无据A【例2】(2018年湖北省技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雨还在下雨还在下李德霞刺眼的一道闪电,震耳的一个响雷暴雨倾盆,天地间混沌一片老大扑腾腾坐起来,心儿也跟着扑腾腾地跳老大拉亮灯,推推身边的媳妇媳妇一骨碌爬起来,睡眼蒙眬:“咋?屋里进水了?”“我是担心咱爹咱娘”“说梦话吧?爹娘不是住在咱家吗?咱住的可是爹娘的老屋要塌,也是这里塌咱那屋,结实着呢!”“结实归结实,可那边地势低,万一进了水,不是闹着玩的”“门前有土埂,屋后有排水哪能呢?睡吧,睡吧。
刺眼的一道闪电,震耳的一个响雷暴雨倾盆,天地间混沌一片老大扑腾腾坐起来,心儿也跟着扑腾腾地跳这回,媳妇没有推,也跟着坐起来你到底折腾个啥?还让不让人睡觉?”“我还是不放心咱爹咱娘都七十多岁的人了,屋里一旦进了水,跑又跑不得”“要不,你去看看?”“嗯,看看老大说着,麻利地穿衣,下地把我一个人撇屋里?我也去!”老大和媳妇拧开门,一头扎进暴雨里老大和媳妇跌跌撞撞来到自家门前一切安好媳妇说:“我说没事,你偏不信这回安心了吧?”老大和媳妇磕磕绊绊地原路返回刚到院门口,眼前的一幕就把他们惊呆了屋子塌了刺眼的一道闪电,震耳的一个响雷雨还在下15小说中三次写到雷雨,分别传达出主人公什么心情?_【解析】本题需要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雷雨”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闪电,响雷,暴雨倾盆,天地间混沌一片在这样一个形势紧张、暗藏危机的雷雨夜背景下,主人公对住在别处的爹娘的担忧是人之常情,随着雷雨的持续,对爹娘的担忧加深第三次描写雷雨,是在老屋塌了后,主人公心情更为复杂,有对房屋坍塌的惊恐,有劫后余生的后怕和夫妻都活着的庆幸第一次描写雷雨,引发主人公对爹娘安危的担忧;第二次描写雷雨,加深了这种担忧;第三次描写雷雨,烘托了主人公看到老屋坍塌而感到惊恐、后怕、庆幸等复杂的心情。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本文构思上起什么作用?_【解析】本题需要考生掌握文章的文体特点题干中“构思”一词暗示答题方向是小说技巧中表现手法里的布局谋篇,由于画线句子处于小说的中间位置,那么就会对上下文起作用再分析这句话,是主人公的猜测,所以对下文的影响大一些,从全文内容看,结局屋子塌了印证了猜测,形成呼应画线句子使得全文结构有起有承,丝丝相扣,合情合理为“屋子塌了”埋下伏笔,与结尾形成呼应,让读者感到结局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1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主人公在雷雨交加之夜担心爹娘的安危,表现出孝敬、关爱父母的深情B媳妇几次反对老大去看爹娘,是因为她始终坚信爹娘是安全的C本文主要借助对话描写推动情节发展D本文情节紧凑,语言简约解析】从文中的内容可以看出老大媳妇第一次坐起来说的话是坚信爹娘是安全的;第二次坐起来说“要不,你去看看?”,并跟着老大出门,从语言和行动上说明老大媳妇坚信爹娘是安全的想法开始动摇而B项认为她始终坚信的说法不对B技法指导03一、情节类题型解题策略一、情节类题型解题策略类型一、概括小说情节类类型一、概括小说情节类(一)答题导向1寻找小说线索1)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如小说项链中的线索就是项链。
2)有对比冲突线索3)还有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线索2理清小说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抓住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按场面概括全文情节:见贾母,见王熙凤,见贾宝玉理清这些场面,全文的情节也就清楚了二)书写模式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三)特别提示1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注意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特别是每个情节之间不能存在交叉或包含关系2在表述时注意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否则会导致情节之间不连贯类型二、分析情节作用类类型二、分析情节作用类(一)答题导向1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1)就全文看,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2)就开头结尾来看,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3)就开头来看,有倒叙式,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还有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4)就结尾来看,有戛然而止式,留下空白5)就中间行文来看,有伏笔铺垫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6)就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来看:有注重节奏的作用,情节的进展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有突转引发推动作用,“柳暗花明”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如荷花淀中妇女突然遇到敌人大船的情节;悬念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能量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如项链结尾中主人公得知从朋友处借的项链是假的;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的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2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有具体作用3对表现主题的点题或突出主题作用4给读者的感受,如“余味无穷”“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等二)书写模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三)特别提示审清问法,区别作答一种是综合问“情节有什么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情节本身)两方面作答,或者扣住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主体作用一种是单一问,答出情节安排方面的作用,一般要弄清该情节在小说整个情节中所处的位置,它之前与之后的情节各是怎样的,把握它在小说整个情节因果链中的位置、阶段和作用常见用法:为下文某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上文某处情节;推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或转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形象类题型解题策略二、形象类题型解题策略类型一、概括人物形象类类型一、概括人物形象类(一)答题导向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从整体到部分,只有了解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因为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首先,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其次,小说里的人物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如边城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做了明确的交代,翠翠的性格特点也就有了基础,有了依托5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她)的评价入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泼辣的性格特点二)书写模式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针对设题角度具体灵活作答)类型二、赏析形象作用类类型二、赏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