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PPT第四章-传媒生产课件

des****85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747.58KB
约57页
文档ID:332510126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PPT第四章-传媒生产课件_第1页
1/57

第四章 传媒生产本章学习要点市 场 视 角 的 传 媒 生 产生 产 可 能 性 边 界短 期 生 产 与 短 期 成 本长 期 生 产 与 长 期 成 本极 长 期 生 产组 织 视 角 的 传 媒 生 产个 体 层 面群 体 层 面生 产 流 程 层 面大 众 视 角 的 传 媒 生 产人 工 智 能 对 传 媒 生 产 图 景 的 重 构第一节 市场视角的传媒生产目录第二节 组织视角的传媒生产第三节 大众视角的传媒生产第四节 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生产带来的新景观第一节市场视角的传媒生产市场视角的传媒生产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二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三长期生产与长期成本四极长期一生产可能性边界很多企业不只生产一种产品,因此企业就需要权衡如何在多种产品或服务上配置资源在生产要素(投入)与生产技术(将投入变为产出的方法)既定时,企业能生产的产量可以有多种组合,所有这些组合用图形表示出来,则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以某制片厂为例,假使该制片厂致力于制作电影与电视剧如果把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电影,则该制片厂可以在一年内生产30个小时电影,如果把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电视剧,则可以在一年内生产100个小时电视剧除此两种极端情况外,制片厂还可以选择其他各种产出组合譬如生产20个小时电影70个小时电视剧下图中的弧线表示该制片厂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落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各种生产组合都可以充分利用制片厂所拥有的全部资源,使生产结果有效率落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的犆点超出制片厂生产要素与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范围,不可能实现落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的犃点,虽可实现,但由于未充分利用制片厂的资源和技术,因此是无效率的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追求经济效率的最大化,亦即以最小的成本(购买投入的支出)获得最大的收益收益来自企业售卖产出所获得的收入企业的很多决策都是围绕产出与成本做出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考虑传媒组织的生产与成本由于不同时间区间下对成本的衡量不同,所以我们分别来谈论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长期生产与长期成本及极长期的情况短期和长期是根据投入的变动情况相对区分的一对概念前者指厂房设备等产能要素固定不变,只有劳动及原材料等投入能够变动的一个时间区间;后者指所有生产要素都发生变动,但生产的基本技术不变的一个时间区间二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生产函数表示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生产函数受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制约,即增加一单位某生产要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随着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减少以劳动要素为例,假设某综艺节目制作公司雇用一位员工可以完成10个小时的节目,雇用两位员工可以完成18个小时的节目,雇用三位员工可以完成24个小时的节目,雇用四位员工可以完成28个小时的节目则第一二三四位员工的边际产量分别为10个小时节目8个小时节目6个小时节目和4个小时节目,呈现递减态势边际产量随着员工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该节目制作公司的生产函数变得越来越平坦二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接下来看成本传媒的总成本亦可分为两大类: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前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后者随产量变动而变动以杂志社为例,从短期来看,杂志社产量的增加与杂志社的机器设备办公大楼等成本并无关系,不管杂志社每天生产10万份杂志还是每天生产1万份杂志,机器设备办公大楼等部分的成本均相同,因此这部分成本均属固定成本与此不同,杂志社的劳动力纸张等成本则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杂志社产量的缩小而减少,因此劳动力纸张等成本属于可变成本下表表示的是某杂志社短期成本与产量间的关系三、长期生产与长期成本四极长期在极长期这一时段上,传媒组织的技术也会发生变化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力量”它既可以让老媒介“旧貌换新颜”,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譬如“光与电”技术对报业的影响),又可以在原有的媒介图景中催生出一批新势力虽然技术进步最终意味着效率提高,但在现实中,技术进步常常成为社会资源在传媒行业“新进入者”与“在位者”间重新配置的基本动力,常常意味着传媒产业边界的重构与“在位者”既有利益的调整,因此有时会遭到“在位者”的牵制与反对目前来看,量子信息技术天地通信技术类脑计算技术AR/VR/M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机工业互联网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正从概念逐渐进入应用并且,上述技术的发展速度已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2019年1月经济学人封面文章将脑机接口技术定义为“下一个前沿”(the next frontier);2019年7月中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宣布刚成立两年的脑机接口研究公司Neuralink发布了其首款“脑后插管”技术该技术将彻底改变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推动“人类”向“超级人类”转变第二节组织视角的传媒生产组织视角的传媒生产一个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把关人二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三结构性控制:新闻生产流程四社会舆论场的地域特征五网络舆情的关涉主体一个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把关人“把关”(gatekeeping)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又译“卢因”)于1943年在“渠道理论”中提出此概念提出后,便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兴趣1949年戴维 怀特(David Manning White)和1991年格伦布列斯克(Glen L.Bleske)采用个案研究法所完成的两项“把关”研究颇具代表性怀特选择美国一个中小城市的通讯社新闻版编辑(wire editor)作为研究对象,这位研究对象被称为盖茨先生(Mr.Gates)他40多岁有25年新闻从业经验,位居新闻生产流程的最后一“关”怀特的研究试图弄清影响编辑取舍新闻的因素到底有哪些研究发现,新闻编辑会受到个人经历个人态度主观偏好主观判断等的影响怀特虽只研究了一个个案,但他相信,盖茨先生只是成百上千个“把关人”中的一员,这些“把关人”在复杂的新闻生产流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把关”角色1966年,保罗斯奈德(Paul Snider)重复了同样的研究后发现,尽管1966年通讯社新闻版编辑不再从三家而是从一家通讯社稿件中挑选新闻,但他仍有根据自己的职业和个性判断选择新闻的余地 不过,上述两个研究均侧重于强调盖茨先生的个人偏好态度经历等主观因素在挑选稿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未考虑到盖茨先生所处的环境因素对其稿件挑选的影响1976年麦克姆斯和肖在重新分析怀特和斯奈德的研究数据后发现:在怀特所做研究中,盖茨先生收到的通讯社稿件中各类新闻的比例和最后采用的新闻中各类新闻的比例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41;在斯奈德的研究中,这一数据达到0.64这说明“无形”的环境也在影响着“把关人”盖茨先生的选择一个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把关人1991年布列斯克继承了怀特“把关人”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同时吸收了麦克姆斯与肖的创新成果在布列斯克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为一位被称为“盖茨女士”的女性编辑该研究结果不仅证明了盖茨女士也像盖茨先生一样依据自己的主观偏好选择新闻,而且还发现了盖茨女士选择的各类新闻所占的比例与通讯社供稿中不同新闻类别的比例的相关系数竟高达0.86,再次证明了“无形”环境对“把关人”把关行为的影响怀特与布列斯克的研究均证实了在媒介生产过程中,勒温所言“把关”行为是客观存在的,编辑是重要的“把关人”,他们的个人偏好等主观因素在新闻选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无形”环境亦会影响编辑的把关行为这为人们理解新闻生产“黑箱”投注了一束“光”此后,针对“大众传播是如何发生的”这一问题,研究者一方面不断探索个体层面上的新闻生产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又不断拓展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组织特征压力团体和社会环境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前者的代表性成果体现在职业角色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新闻工作中存在“中立报道者”与“参与者”,以及“宣传者参与者营利者和观察者”等多种职业角色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角色认知与个人价值观生活背景个人期望个人态度一样,也会影响传媒生产后者的代表性成果主要体现在有关组织目标和权力结构组织内部“潜规则”“常规”其他组织伪事件和媒介事件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中二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群体层面的非正式约束研究将目光转向特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功能互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新闻编辑部里的生产机制曾引起研究者较大的热情,研究者特别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特定的社会与职业环境中,新闻是如何被建构(construct)出来的”“建构论”与怀特所持的“反映论”相对,强调新闻生产是诸多要素互动的过程,新闻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1996年,瑞斯和休梅克将形塑媒介信息的力量整合为一个“影响层级”(hierarchy of influences)在该“影响层级”中,传媒生产者的个人观点和角色(personal views and roles of media workers)位于最底层,再往上的层级依次为媒介常规(media routines)传媒组织(organizations)外部压力(external pressures)和意识形态(ideology)总的来看,欧洲的媒介研究较多聚焦于意识形态和制度分析,而美国学者则一开始就更青睐于较低的层级二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20世纪50年代,沃伦布瑞德(Warren Breed)结合自身新闻工作经验和对120名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从社会控制角度揭示出媒体内部潜规则对新闻生产的影响该理论延伸了麦克姆斯和肖重新分析怀特的研究数据后所发现的“无形”环境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布瑞德强调编辑部里不成文的“编辑方针”成为新闻生产的内在控制力编辑方针指通过社论新闻栏与头条所选择的话题与事实而体现出来的稳定的报纸定位不管承认与否,每份报纸都有自己的编辑方针,政治商业与劳工等领域的报道最能体现报纸的编辑方针报纸的编辑方针很大程度上植根于报纸所隶属的社会阶层,并通过报纸有倾向性地编写或报道表现出来此外,编辑方针因常违反新闻伦理规范而总是秘而不宣编辑方针由发行人和主编等主管领导制定,由包括记者普通编辑等在内的员工遵守并执行在管理层与员工之间有时还存在处于居间位置的城市版编辑或通讯社新闻版编辑令布瑞德着迷的问题是,尽管报纸的编辑方针常与新闻规范相抵触常遭到员工们的私下反对,并且执行者不能合法地命令员工遵守它,但为什么仍能保持下去呢?经过研究,布瑞德认为,编辑部员工在社会化过程中感知编辑方针,并因下述六大原因而服从编辑方针:(1)体制权威与制裁;(2)对上级的敬重和对报纸的义务感;(3)社会流动的强烈愿望;(4)行业及群体组织的大原则很难对编辑部的内部事物产生影响;(5)新闻采写活动令人愉快的本质;(6)紧急情况下新闻本身成为首要的价值,竞争和压力使客观性等一般行业规则从属于编辑方针(一)控制视角:潜规则二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与此同时,布瑞德还发现,员工并非完全被动地服从编辑部里的方针,他们会利用编辑方针的模糊性及编辑对事实的不甚了解而采取某些策略加以规避对此,布瑞德总结了五种情况:(1)编辑方针并不总是非常清晰的,而是像许多其他规范那样既模糊又非结构化,这给员工灵活执行留下了空间;(2)编辑方针的主管领导可能不甚了解特定事实,员工可以利用他们对事实的熟知来规避编辑方针;(3)除利用主管领导对琐碎事实的无知而采用“挤出”策略外,编辑部员工还可以暗中将部分信息透露给竞争对手,从而给本媒体的管理层施加压力;(4)新闻报道可以分为在主管领导直接指挥下撰写的例行报道由城市编辑分派下来的指定报道跑线报道和员工自行开展的报道等不同类型,在“例行报道”“指定报道”“跑线报道”和“自行报道”四种类型中,排在后面的报道类型赋予记者的自主性要高于排在前面的报道类型,员工在完成高主动性报道时可以对编辑方针有所突破;(5)明星编辑记者比新入职员工更能轻易突破编辑方针布瑞德的研究不仅揭示出编辑部内控制从业者的无形的“编辑方针”,以及此种控制因何得以实现,而且还让人们意识到,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媒体从业者虽然要受到“无形”环境的控制,但仍拥有发挥主动性的空间(一)控制视角:潜规则二群体层面的新闻生产研究后继学者循着布瑞德开拓的控制视角继续前行首先,拓展了组织层面上控制传媒生产的维度,勾画出传媒生产控制力量间的结构关系其次,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