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诗歌鉴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培优练习含答案

王****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20.04KB
约63页
文档ID:332453496
诗歌鉴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培优练习含答案_第1页
1/63

20诗歌鉴赏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练习(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释】: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逢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俱佳,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1)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B. 颔联正面怀古,一个“空”字使诗人对谢尚的崇敬怀念之情与上联空寂之景交融一起C. 诗中用典,颈联遥想东晋谢尚、袁宏在此地的遇合感慨斯人已渺,美谈不再D. 这首诗不拘泥格律的严谨和语言的藻饰,而是大处落墨情景浑成纯乎天籁2)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B解析: (1)B(2)第一问:怀才不遇的失望惆怅,知音难寻孤独落寞,潇洒自解的自信旷达 第二问:①融情于景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别离去的行舟,烘托出不遇知音的落寞与孤独。

②以景结情明朝在落叶纷纷的情景下扬帆远去,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③虚写(想象)诗人遥想明朝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乘舟远去,烘托出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解析】【分析】(1)B项,“颔联正面怀古”表述错误,颔联是由望月过渡到怀古的 (2)本题中,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显然表现诗人知音难觅的怅然和失落从整首诗看,首联写内心的澄澈安详,颔联则表现了失落和怅惘,颈联满含自信与豪放,尾联则在旷达中深含寂寞凄清的情怀从表现手法上看,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融情于景,以景结情,抒发作者的寂寞凄清当然,这是作者的想象,属于虚写,寄寓了作者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 故答案为:⑴B; ⑵第一问:怀才不遇的失望惆怅,知音难寻孤独落寞,潇洒自解的自信旷达 第二问:①融情于景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别离去的行舟,烘托出不遇知音的落寞与孤独②以景结情明朝在落叶纷纷的情景下扬帆远去,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③虚写(想象)诗人遥想明朝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乘舟远去,烘托出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晨兴寄乐天  刘禹锡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冬日”交待了本诗创作的时间,“寄”表明本诗属唱和之作B. 首联以动写静,用“晓禽动”“残点声”衬托出了冬日早晨的宁静C. 颔联写挑落“红烬”,暗示天已亮了,照应了题目中的“晨兴”D. 尾联运用反问,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及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2)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 (1)D(2)①颈联是写头发稀少了,责怪梳子过于尖利;年老容颜衰老了,银镜子太亮,照得太清楚了。

②此两句是诗人的衰老之叹,但视角独特,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衰老的原因,而是借责怪梳子太尖太利,恼恨镜子太明太亮,照得太逼真来体现衰老③用非常幽默的话语,写出了诗人虽已衰老,却又不愿正视这一现实的心理状态 【解析】【分析】(1)D项,“尾联运用反问”错,“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我独自吟诵谁能与我应和?需要寄到洛阳城给白居易这是“设问”,不是“反问” (2)首先分析颈联的意思,“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意思是头发稀少了,责怪梳子过于尖利;年老容颜衰老了,银镜子太亮,照得太清楚了再分析用到的手法,此句用到了反语,不说头发稀少,反责怪梳子太尖太利;不说容颜衰老,反恼恨镜子太明太亮,照得太逼真;视角独特,表达幽默最后分析情感,这表明风趣的背后,其实是作者的衰老之叹,写出了诗人虽已衰老,却又不愿正视这一现实的心理状态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颈联是写头发稀少了,责怪梳子过于尖利;年老容颜衰老了,银镜子太亮,照得太清楚了②此两句是诗人的衰老之叹,但视角独特,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衰老的原因,而是借责怪梳子太尖太利,恼恨镜子太明太亮,照得太逼真来体现衰老③用非常幽默的话语,写出了诗人虽已衰老,却又不愿正视这一现实的心理状态。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人感情的能力仔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把握 首先来理解颈联“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的含义大意是说自己头发稀少还嫌梳子太尖利了,自己容颜衰老,年华已逝,怨恨镜子太亮了,把自己衰颓的容颜照得清清楚楚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容颜憔悴,衰老的感伤之情但是较为委婉,这里他没有说明自己衰老的原因,而是将这一切归咎于梳子与镜子用语较为幽默,展现了诗人不愿意正视自己容颜已衰的事实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闹嘈杂,让诗人感到无比惊讶B. “寒光”“积雪”写出边地条件之艰苦,高悬的旗帜又显示出肃穆庄重C. 颈联两句,前句写进攻的态势,后句说防守的形势:前句写人事,后句析地形D. 本诗从军事落笔,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A解析: (1)A(2)①手法:用典,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请缨”这两个典故②作用: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昂扬意气的赞颂与仰慕抒发了诗人希望能够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解析】【分析】(1)A项,“喧闹嘈杂,让诗人感到无比惊讶”错误喧喧”形容吹笳击鼓声,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不是“喧闹嘈杂”的意思惊”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惊讶”,这里应该是“震撼”的意思2)这两句用典比较明显,而且“班超投笔从戎”,叙述班超的远大志向——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出使外国立功,以封侯晋爵;“终军请缨”,以此典表示立志报国,请命出征或出使这两个典故在语文教材《滕王阁序》中均出现过,学生应该比较熟悉。

分析作用要结合全诗,实际上就是分析全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故答案为:⑴A;⑵ ①手法:用典,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请缨”这两个典故②作用: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昂扬意气的赞颂与仰慕抒发了诗人希望能够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1)    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解析: (1)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②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2)想象,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归去;重逢后,望着枝叶繁茂的关树,轻敲金镫,吟唱诗作表达了诗人希望同友人尽早结束贬谪生活的愿望。

照应标题;收束全诗,以明心志 【解析】【分析】(1)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①运用拟人手法,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②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宝贵的诗人对壁州鞭浑身是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意志诗人巧妙地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和不畏强暴的品格③承上启下上联写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末尾“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 (2)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我们何时才能策马同归去,在扶疏的关树下敲镫高吟?运用想象手法,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的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问。

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照应标题《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