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文化传媒类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330479200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文化传媒类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文化传媒类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文化传媒类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文化传媒类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文化传媒类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文化传媒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类训练:文化传媒类(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化传媒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

2、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材料二: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

3、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

4、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

5、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材料三: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

6、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

7、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

8、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

9、的一项是()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B文章以批判为主,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C文章引

10、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4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5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

11、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和“标签符号”主导思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比如国内舆论习惯热议“老人碰瓷”,老人在很多网民心中就有了“坏人”的“刻板印象”。至于信息源是否权威,或者事实是否完整,这些要素统统被忽略。事实和真相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

12、需要”的存在。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以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 1.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息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如果没有一定的媒

13、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取材于陈方的相关文章)材料二: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

14、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同时,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虚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

15、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将来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取材于解冰的相关文章)6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媒介素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媒介素养是媒体人和网民在互联网世界都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B媒介素养专指人们对媒体信息的解读、思辨等全方位接收能力。C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对事实的判断会被思维定式和偏见所影响。D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容易相信并传播符合他们情绪需要的信息。7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内容不一定就是事实和真相。B真相一书指出接收信息时要进行全面和理性的思考。C互联网时代新闻最差是因为社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