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青海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上传人:姜泥 文档编号:324104644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4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青海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2青海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2青海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2青海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2青海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青海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青海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青海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青海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试行)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 号) 、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基201815 号)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929 号) 、 青海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实施的指导意见 (青教基20226 号)等文件精神,确保我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顺利推进, 以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

2、020 年修订)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为依据,结合我省实际,对我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深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和教学改革为导向,加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实施的指导与管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目标,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 掌握相关方法,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三)实施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教学(三)实施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教学围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有效的实施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有利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地理课程内容

4、,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四)创建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四)创建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地理观测、2野外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更加直观、实时、生动的数字化地理教学环境。(五)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地理学习评价体系(五)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地理学习评价体系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定量与定性、过程性与终结性

5、、反思性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科学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力、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等水平,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二、教学安排二、教学安排(一)课程结构(一)课程结构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 1、地理 2。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 3 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课程包括 9 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见下图 ) 。图 高中地理课程结构(二)课程开设建议(二)课程

6、开设建议1.1.必修课程的安排必修课程的安排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为全体普通高中学生必学内容,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必修课程内容的要求为准。地理必修课程包括地理 1 和地理 2 两个模块。 每个模块 2 学分, 36 课时。3共计 4 学分,72 课时。(1 1)地理)地理 1 1 模块的安排模块的安排该模块内容要求共 12 条,一般安排 36 课时。高中起始学期学生基础较为薄弱, “地球科学基础”和“大气” 、 “水” “海水性质” 、 “植被” 、 “土壤”等教学进度不宜过快,课时可适当放宽。但不宜过于拓宽加深,如“地球演化过程”达到“简要”描述即可。鉴于地理 1 内容多、难度大

7、、对后续内容学习支撑性强,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调查学生选科倾向性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整个高中学段的地理课程安排, 在倾向选考地理的班级可考虑高一上学期地理每周安排 3 课时。(2 2)地理)地理 2 2 模块的安排模块的安排该模块内容要求共 11 条,一般安排 36 课时。该模块中的“乡村” 、 “服务业” 、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 “海洋”等为新增内容,教学课时要予以保证。若学期地理总课时超过 36 课时,可在这些部分增加课时,但不宜过于拓宽加深,如“国家重大战略”不宜涉及过多战略,而是重在以某项战略为例,初步学会分析运用专题地图分析“国家重大战略”地理背景的基本方法。2.2.选修课程的安排选

8、修课程的安排选修课程包括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包括 3 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择性必修课程的 3 个模块每个模块 2 学分、36 课时,共计 6学分、108 课时。其中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部分内容相对抽象、宏观、时代性强, 具体安排时要结合相关实践活动课程,安排一定课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专题探究。 选择将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生,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全部 3 个模块的内容,获得 6 学分。上述各模块课时安排包含了复习课时。选修课程共设 9 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

9、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没有硬性的学分要求。三、教学要求三、教学要求(一)总体教学要求(一)总体教学要求普通高中地理教学要落实课程基本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目标上,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国家和全4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内容上,要着力构建以地理核心概念为主干的教学内容。针对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开发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资源,力

10、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多样、多层次教学活动的需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教学内容体系, 坚持基础性、 多样性、 选择性并重, 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储备坚实的必备知识。方式上,要基于学生立场,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创设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生活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行动。(二)必修课程教学要求(二)必修课程教学要求1.1.地理地理 1 1本模块的内容,

11、依据新课标地理 1 的 “内容要求” 确定,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 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学习本模块之后,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 观察、 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植被等有关的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说明一些自然灾害的

12、成因及安全防范措施(综合思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2.地理地理 2 2本模块的内容, 依据新课标地理 2 的 “内容要求” 确定,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及图表(地理实践力) 。能够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 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

13、认知) 。能够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5(三)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要求(三)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要求1.1.自然地理基础自然地理基础本模块的内容, 依据新课标选择性必修课程 “自然地理基础” 的 “内容要求”确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升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结合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14、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解释区域环境的整体性或差异性,并具备空间思维能力与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2.2.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本模块的内容,依据新课标选择性必修课程“区域发展”的“内容要求”确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及发展路径, 理解区域创新发展

15、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协调发展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比较不同区域的特征,掌握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运用公众可获取的基本信息,对所在的区域特征做出解释(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能够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等角度,说明区域发展特定阶段的城市、产业特点,以及出现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人地协调的角度提出对策(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增强保护资源与环

16、境的意识,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的观念。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或实地调查身边的资源、环境状况,分析问题及成因,有理有据提出可行性对策(地理实践力) 。能够综合分析各种区域性或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了解国家资源利用现状及政策和法规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6能够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四、教学建议四、教学建议(一)总体教学建议(一)总体教学建议课程教学实施以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针对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新高考方案等方面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加强课程标准学习研究,分析研读新教材特点,结合校情生情,探索“五育” 并举培养体系下的课程教学实施策略,因地制宜开展新课程创新与有效教学的探索。1.1.树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教学观念树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教学观念把握课程内容的整体结构,建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教学观念,建设与学科素养目标相对应的教学体系,把握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水平,注意“教、学、评”的一致性。新课教学中,要关注本节与本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