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03心理健康

上传人:sat****105 文档编号:324064191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03心理健康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03心理健康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03心理健康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03心理健康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03心理健康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03心理健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03心理健康(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护理心理学学习目标1.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2.熟悉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健康维护。3.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及途径。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含义;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一、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是一种理想标准心理健康不仅是衡量标准,还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的发展方向。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在判断某一个体心理是否健康时,就要考虑时代、文化背景及个体的年龄等各方面的因素。一、心理健康的概念3.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2、个体心理经历着“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变化的过程,心理健康不是绝对的、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保证个体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个体胜任学习和工作任务、适应环境变化最需要的心理保证。因此,智力正常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2.情绪健康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绪反应,情绪在心理异常时起核心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因此,情绪是否健康能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情绪健康主要表现为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情绪较稳定,反应恰当。二、心理健康的标准3.意志健

3、全人的意志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而行动又受意志的支配,心理健康者的意志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意志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心理健康的个体,其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协调发展,学习、生活的目的明确,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调整行动目标;二、心理健康的标准能尊重、听取别人意见,但又能独立思考,不盲目服从;能果断地做出并执行决定,能专注于学习或其他活动并在活动中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能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约束自己,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抵制各种外部诱惑。行为协调主要表现在行动的计划性、一贯性、统一性及言谈的逻辑性等方面。二、心理健康的标准4.人格完整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

4、特征的总和。所谓人格完整是指个体具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体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志如下:(1)人格要素完整统一,无明显的缺陷和偏差。二、心理健康的标准(2)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动机、需要、态度、理想、目标和行为方式统一起来。二、心理健康的标准5.自我评价恰当比较接近现实的、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1)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己做出恰当的评价,他们能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同时,能接受自己,对自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骄傲也不自卑。因此,心理健康的人总能面对客观现实并正确地评价自我。二

5、、心理健康的标准(2)心理不健康的人常缺乏自知之明,他们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正确的评价,要么自高自大、自我欣赏;要么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处处跟自己过不去,心理总是不平衡。二、心理健康的标准6.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个体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又是个体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的个体要有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一定的交往方法和技巧,在交往中做到诚实守信、和善友爱、宽容尊重。二、心理健康的标准7.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刺激能做出恰当、正确的反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而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则是导

6、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三、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专业人员以提高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而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有专题、有针对性的普及性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是使受教育者明确心理健康与整体健康的关系,以及心理健康与各种疾病的关系,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功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三、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受教育者正确应用心理防御机制,以降低或消除心理应激对机体的不利影响,使个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三、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

7、预防性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社会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预防性原则三、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高度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2)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适应力4)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增进心身健康5)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节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学因素在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最明显。遗传是指生物性状的逐代传递,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如机体构造、形态和神经系统特征等。人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德国精神病学家卡尔曼的研究表明,父母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高达68%。一、生物

8、学因素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到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影响,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胆汁质个体容易冲动、暴躁、发怒。此外,胎内环境、分娩因素、内分泌系统因素等,都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二、社会心理因素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环境明显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稳定的、和谐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有安全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家庭成员不和、父母角色缺失或紊乱等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与认知,明显增加后续罹患心理障碍的风险。二、社会心理因素2.学校教育因素一般来讲,学校生活是孩子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在学校,他们获得知识,更表现出需要与教师、同学等进行互动,以及融入群体生活的愿望或心理倾

9、向。团结互助、良好的同学关系,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氛围,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升学生对挫折、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二、社会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风气、风俗习惯、道德水准等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具体反映在人们的价值观、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上。积极、良性的社会引导与信息有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而消极、不健康的信息则会损害个体心理健康。第三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一、胎儿期生理和心理健康1.胎儿期生理与胎儿期生理与心理特点心理特点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分娩,经历约40周的时间。妊娠前8周为胚胎期,其间受精卵分裂,

10、胚泡及三胚层形成,进而组织分化,形成各器官、系统的雏形,初具人体外形和器官的基本结构。妊娠第16周左右,胎儿的耳、眼等感觉器官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一、胎儿期生理和心理健康1.胎儿期生理与胎儿期生理与心理特点心理特点妊娠第1018周,胎儿的脑迅速发育,胎儿对外界的声音、光线和动作逐渐有了反应,并开始对外界与母体环境发生的变化进行反应。此时,胎儿开始产生有限的心理活动,并可在出生后迅速发展。一、胎儿期生理和心理健康2.胎儿期心理发胎儿期心理发育育胎儿的健康状况与父母的遗传基因、母体营养状态及孕期周边环境等因素有关。胎儿是母体的一部分,母体环境的任何不良改变和个体行为都对胎儿的应答与心理发育造成影响

11、。一、胎儿期生理和心理健康2.胎儿期心理发胎儿期心理发育育胎儿心理活动更多的是对母体内部环境刺激的应答,因此,母体身体和心理状况的变化都会对胎儿的发育造成影响。维护胎儿期的心理健康发育须注重母体的心身健康。一、胎儿期生理和心理健康3.胎儿期生理与胎儿期生理与心理健康的维心理健康的维护护落实优生优育措施,注重孕妇的心身健康,避免恶劣环境,重视胎教,都是有利于胎儿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二、乳儿期心理健康1.乳儿期生理与心理特点01岁阶段为乳儿期。在这一阶段,乳儿身体发育迅速,故乳儿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需要大量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在此阶段,乳儿的感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心理元素不断发展

12、,翻身、坐起、爬行、手的抓握等行为动作形成并开始发展。乳儿选择性微笑、怕见陌生人、引起别人注意的哭泣、选择性依赖等现象表明他们的心理活动开始具有社会化特点。二、乳儿期心理健康2.乳儿期心理健康问题乳儿期的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如下:1)营养不良2)断奶对乳儿的影响3)免疫力较低,易患疾病二、乳儿期心理健康3.乳儿期心理健康的维护乳儿身体发育迅速,同时,其心理也开始得到初步发展。合理喂养、给予爱抚、经常陪伴等都可以降低乳儿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1)合理喂养,促进心身发育二、乳儿期心理健康2)动作和活动训练3)心理元素刺激4)维护正常心理发展5)满足其情感需求三、婴儿期心理健康1.婴儿期生理与心理特点

13、13岁阶段为婴儿期。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心理、行为逐步发展。此时,婴儿可以站立并独立行走和随意走动,解放双手对婴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独立行走和随意走动扩大了婴儿的活动范围,增加了其与周围人交往的机会。三、婴儿期心理健康婴儿手部的动作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学会自己穿衣、吃饭等。婴儿的语言发展迅速,从简单句到完整的句子,词汇量逐渐增多。较大的婴儿开始出现性别意识,初步形成自我意识,出现了比较复杂的情绪体验,如羞耻感、同情心和嫉妒心等,适应、依恋等个体独特气质特征有所显现。三、婴儿期心理健康2.婴儿期心理健康问题1)营养不良2)意外伤害与疾病3)婴儿的气质类型开始显现4)婴儿的依恋类型开始显现5

14、)不良习惯三、婴儿期心理健康3.婴儿期心理健康的维护1)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2)培养婴儿的良好习惯3)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母婴依恋4)针对婴儿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四、幼儿期心理健康1.幼儿期生理与心理特点3岁到6、7岁阶段为幼儿期,也称学龄前期。这一时期,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很快,3岁幼儿的脑容量已达1kg;6、7岁时,幼儿的脑容量已接近成人。幼儿的神经兴奋性增强,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条件反射稳定,大脑的控制、调节功能逐步发展。四、幼儿期心理健康2.幼儿期心理健康问题1)第一反抗期或逆反冲突2)性别角色社会化紊乱3)不良行为4)意外伤害和不良心理刺激四、幼儿期心理健康3.幼儿期心理健康的

15、维护1)鼓励幼儿参加多种形式的游戏2)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流3)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及独立性4)促进幼儿心理品质的提升五、儿童期心理健康1.1.儿童期生理与心理儿童期生理与心理特点特点6、7岁到12岁阶段为儿童期,一般处于小学阶段,也称学龄期。儿童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脑的发育趋于成熟,除生殖系统外,其他脏器的发育水平均接近成人,生理处于平稳成长过程。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步发展,自我行为控制能力增强。五、儿童期心理健康2.2.儿童期心理健康儿童期心理健康问题问题1)欺负与被欺负问题2)学习能力问题3)口吃五、儿童期心理健康2.2.儿童期心理健康儿童期心理健康问题问题4)吮

16、手指、咬指甲5)厌学问题6)其他心理障碍的潜在风险五、儿童期心理健康3.3.儿童期心理健康的儿童期心理健康的维护维护1)培养儿童的适应能力2)让儿童学会学习3)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行4)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六、青春期心理健康1.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特点12岁到15、16岁阶段为少年期,也称青春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青少年的躯体、心理发展非常复杂、充满矛盾,故有些人称之为心理断乳期、暴风骤雨期、人生第二叛逆期等。青春期的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特殊变化。六、青春期心理健康2.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与抑郁情绪体验2)情绪波动与爆发3)人际关系问题4)学习压力问题5)不良行为与习惯6)心理障碍与精神障碍六、青春期心理健康3.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维护1)进行青春期教育,做好知识与心理准备2)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反抗期 3)教给青少年情绪调控的方法,消除其不良情绪七、青年期心理健康1.青年期生理与心理特点17、18岁到35岁阶段为青年期,又称成年初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这一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