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324056623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PPT 页数:130 大小:20.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1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3年9月24日中国地震区划图中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历史历史 1 1第一张全国地震区划图,第一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561956年完成年完成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1:500万 李善帮 烈度,确定性方法(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2第二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77年完成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1:300万 国家地震局编图小组(邓起东主编)烈度,一般场地条件,确定性方法(时间概念明确,未 来100年)名 称主 编比 例 尺表达方式名 称比 例 尺表达方式主 编中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历史中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历史 3第三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90年完成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10%)高文学和时振梁 1:

2、400万 烈度,一般场地条件,概率方法(时间概念明确,50年 超越概率10%)4第四张全国地震区划图,2001年8月1日实施,国家标准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1:400万 胡聿贤,副主编:高孟谭 张培震 薄景山 陈国星 谢富仁 有效峰值加速度(EPA)、特征周期(Tg)和场地调整 表(两图一表),一般场地条件,概率方法,时间概念 明确,50年超越概率10%名 称主 编比 例 尺表达方式名 称比 例 尺表达方式主 编汇报内容1.编图技术思路2.编图主要工作3.编图科技基础4.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基础图件编制5.潜在震源区划分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7.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8.土层调整方案9.大震、特大

3、震与中震的比例关系10.编图结果及分析11.国标文本修订1.编图技术思路编图原则充分吸收国内外有关地震区划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最新基础资料,综合分析我国地震构造环境着重考虑高震级潜在震源划分及震级上限确定、大震复发周期评价、大震近场衰减关系建立、场地地震反应谱调整方案等环节的可靠性科学考虑各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充分考虑建筑物抗倒塌设防要求编制用于一般建设工程、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表征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编图主要工作工作组1:地震构造环境分析与基础图件编制工作组2: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工作组3: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工作组4: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工作组5:区划

4、参数场地影响调整工作组6:全国区划图编制2.编图主要工作搜集整理10年来取得的活断层研究、大城市活断层探测、地震目录、中强地震考察、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资料和地震基础研究资料,编制有记录以来的破坏性地震目录,编制地震物理场图件,编制地震构造区等成果图件。已经逐项通过验收(专家组长:时振梁)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图件编制(徐锡伟、吕悦军)2.编图主要工作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陈国星、周本刚)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工作基础上,根据最新资料和认识,修订中国地震区、带划分方案;以四代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综合方案为基本框架,同时吸收年十年来城市活断层探测评价结果、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及其

5、他新资料、新成果,综合给出一套新的全国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及其不确定评价结果。2010年3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邓起东)2.编图主要工作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谢富仁、潘华)为编制新一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所采用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包括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数与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围绕总体目标,划分三个任务组进行实施2011年6月23日通过验收(组长:张国民)2.编图主要工作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俞言祥、李山有)建立全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供典型地区区划图预编和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使用。工作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2个方面,一是确定我国地震动衰减关系分区,二是确定我国分区地震动

6、衰减关系2011年6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唐荣余)2.编图主要工作区划参数场地影响调整(李小军、赵凤新)综合研究场地类别划分及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方面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比较现有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及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方法,提出区划图适用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和区划图的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的思路。开展专家咨询,考虑与行业抗震设计规范相关内容的协调,确定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的原则和不同分类场地上区划图地震动参数(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参数)的调整方案。2011年6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薄景山)2.编图主要工作区划图编制(高孟潭、温增平、潘华)开展若干区域地震区划图预编工作开展不确定性研究工作开

7、展抗震设防要求研究和编图方法研究编制全国地震区划图地震区划图结果的分析论证3.编图科技基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防御与应急救援技术研究”(总经费:3300万)中下设课题“强震危险区划关键技术研究”(经费:1030万)为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提供了科技支撑。3.编图科技基础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潜在震源区构造类比模式化与定量化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原则活动块体边界与高震级潜源划分发震构造模型与高震级潜源划分不同构造类型震级上限统计公式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分析与处理方法潜在震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处理方法3.编图科技基础地震发生率确定技术三级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方法与技术途径利用地质、地球物

8、理数据估计方法(特征地震、滑动速率、GPS)-高震级潜源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光滑方法研究-背景潜源基于模型的年平均发生率发生方法-地震带3.编图科技基础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技术扩充了强震数据库中国大陆地震波衰减特性研究 东西分区强弱分区提出了新的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3.编图科技基础场地影响双调整技术场地影响五类划分提出了软硬基岩的概念地震区划参数土层影响双参数调整表修订了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提出了反应谱平台高度调整表3.编图科技基础抗倒塌地震区划系列方法建筑抗倒塌概率水准中震、大震与特大地震比例关系抗震设防水准分区(四级设防、一级分区)典型房屋建筑价格构成与抗震成本分析3.编图科技基础USGS合

9、作课题组与美国地震区划编图组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涉及潜源划分、活动性参数确定和衰减关系、抗倒塌概率水准等方面。美国地震区划图主编多次来华交流。课题组也多次赴美交流。GEM合作以技术顾问名义,参与了全球地震模型(GEM)工作,对本课题成果提炼起到了重要作用。部分专家已经直接参加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3.编图科技基础研究课题产出了新一代地震区划图编制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为区划图的编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课题通过了中国地震局和科技部的验收,验收专家组对课题研究成果给出了高度评价。基于项目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应用,科技部授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荣誉。验收专家组组长陈厚

10、群4.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基础图件编制地震目录和震中分布图(1:250万)编制中国地震构造图(1:250万)编制中国综合等震线图(1:400万)编制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图(1:600万)编制中国现今地壳形变图(1:400万)编制中国地球物理场图件(1:600万)编制中国大陆11布格重力异常图中国大陆地壳厚度图中国大陆壳内高导层埋深图中国大陆上地幔高导层埋深图4.基础资料-地震目录和震中分布图编制补充和完善全国统一的M4.7级以上历史强震目录,编制全国地震震中分布图(1:250万)补充建立全国1970年以后M2.0-4.6级中小地震目录及震中分布图4.基础资料-中国及邻区的破坏性地震地震目录地震目录

11、以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及中国近代地震目录(公元1912-1990年,Ms4.7)为基础,结合中国地震年报、中国地震详目,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国震例等其它目录,编制了1990.01-2007.12破坏性地震目录。新增地震1069个。4.基础资料-中国及邻区的现代中小地震目录地震资料全部来源于各省的分析预报中心,以此地震资料为基础,参考对比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建立了1990年2007年底中国大陆及邻区2.0ML5.0中小震地震目录,共记录地震112629次4.基础资料-中国综合等震线图编制方法:以第三代全国综合等震线图为基础,补充1980年以后

12、破坏性地震等震线资料,生成新一代全国综合等震线图4.基础资料-中国地震构造图编制依据新补充的资料,根据地震构造学、活动构造学、地震地质学等相关术语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地震构造图(1250万)。4.基础资料-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图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图编制编图依据: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中国第三代和第四代地震区划图中的相关基础图件数据种类:震源机制解、断层滑动资料、水压致裂资料、应力解除数据、钻孔崩落数据数据总量:1720条4.基础资料-中国现今地壳形变图中国现今地壳形变图编制数据来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四期(1999、2001、2004和2007年)联测数据数据量:中

13、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051个站点数据4.基础资料-中国地球物理场图件编制中国地球物理场图件编制中国大陆11布格重力异常图(1:600万)中国大陆地壳厚度图(1:600万)中国大陆壳内高导层埋深图中国大陆上地幔高导层埋深图5.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思路地震区带划分地震构造区划分 潜在震源区划分两级划分发展到三级划分增加地震构造区划分作为中间控制环节5.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区带划分地震区划分基本沿用第四代区划图地震区的划分方案,在全国划分出8个地震区,分别为:台湾地震区、华南地震区、华北地震区、东北地震区、青藏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南海地震区和东海地震区。其中东海地震区是新增加的,局部边界有所变动在东海海

14、域,依东海盆地、钓鱼岛隆起新划分出一个东海地震区海地震区,东以冲绳海槽为界,南接台湾地震区,北邻朝鲜半岛,西靠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与长江中游地震带5.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区带划分地震带划分本次地震带划分是在以往区、带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局部调整,在5个地震区中划分出24个地震带鄂尔多斯、阿拉善两个地块暂定名为地震统计区东北地震区、南海地震区及东海地震区未进一步划分出地震带地震区带划分图5.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构造区划分地震构造区在划分潜在震源区中的控制作用控制地震统计区(带)内不同地区之间背景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的差别;在西部地区,通过发震构造模型合理确定不同构造部位的震级上限,增强潜源划分的科学性

15、;在东部地区,通过地震构造区合理利用构造类比和地震活动性分析合理确定震级上限,尽可减少漏判;中国及邻区地震构造区分布图 775.潜在震源区划分与四代图综合方案衔接充分考虑活动块体边界的作用西部强调构造模型类比东部强调多种资料综合潜在震源区信度评级考虑不确定性的保守考虑中国及邻区潜在震源区分布图5.潜在震源区划分-结 果分析 西部潜在震源区划分结果与四代图综合方案对比东部潜在震源区划分结果与四代图综合方案对比震级上限8.58.07.57.06.56.0合计四代图135911220610813511本次工作19681802128510574增减增减+6+9+68+8-24-3+64变化比例化比例+

16、31%+17%+62%+4%-22%-23%+14%震级上限8.58.07.57.06.56.05.5合计本次2154779127196114591四代图212367111315390477增减增减0+3+11+8+14+43+24+103变化比例变化比例0%25%31%11%12%28%27%23%5.潜在震源区划分-结果分析东北地震区中强潜在震源区面积变化对比长江中游地震带潜在震源区面积变化对比本次工作(平方公里)四代图综合方案(平方公里)增加比例6.0级潜源面积和13780011020025%6.5级潜源面积和557504062037%本次工作(平方公里)四代图综合方案(平方公里)增加比例6.0级潜源面积和1122007744045%6.5级潜源面积和274801945041%空间概率分布空间概率分布空间概率分布空间概率分布空间概率分布空间概率分布G-RG-RG-R:震级分布:震级分布:震级分布:震级分布:震级分布:震级分布p pn n泊松:次数分布泊松:次数分布泊松:次数分布泊松:次数分布泊松:次数分布泊松:次数分布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地震统计区地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