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学概论-中国古代青铜器(下)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15578706 上传时间:2022-06-21 格式:PPT 页数:146 大小:13.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物学概论-中国古代青铜器(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文物学概论-中国古代青铜器(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文物学概论-中国古代青铜器(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文物学概论-中国古代青铜器(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文物学概论-中国古代青铜器(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物学概论-中国古代青铜器(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物学概论-中国古代青铜器(下)(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物学概论文物学概论之八:青铜器3三、水器的使用n水器主要有盘、匜、鉴、盂。1、盘的功能n古代水器。n古时“进盥”,用匜来注水,盘来承接水。盘多作圆形,也有长方形的,有的长方盘形体巨大,如虢季子白盘。可作浴盘。洗(汉代):黔江区出土2、匜(y)n古代浇水器。n左传:“奉匜沃盥”。匜的特征是,前有浇水流,后有鋬,下四足、三足或圈足,也有无足的。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3、鉴n古代盥洗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n庄子则阳篇:“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可见大鉴用来沐浴,鉴 还是盛冰器。人们常用鉴盛水以照容。4、盂n古代盛水或饭食器。n其状似附耳簋,圆腹,侈口,二附耳,圈足。也有个别方盂。出现于商代

2、晚期和西周。四、乐器的品种乐器主要有铙、钟、镈、乐器主要有铙、钟、镈、铃、铎、勾鑃、錞于、鼓。铃、铎、勾鑃、錞于、鼓。1、铙(no) n 最早的青铜打击乐器。铙的形状是似铃而无舌,使用时执把,铙口朝上,用槌敲击。铙以 三件或五件为一组。盛行于商代晚期。南方出土的大铙形体极大,只能固定在座上进行敲击。2、钟的进步n 古代宴享和祭祀时用的打击乐器。n 钟是由商代的铙演化而来的,流行于周。钟的形式分甬钟和钮钟。钟在使用时以大小相次成组悬挂于筍虡(钟架)之上,称为编钟。战国曾侯乙编钟数达六十五件。3、鎛(b)n古代祭祀或宴享时用的青铜乐器。n鎛为钟的一个分支,与钟小有差别,一般口呈桥形者为钟,平口者为

3、鎛。早期的鎛是单个使用的,到了春秋以后才出现了编鎛。太原赵卿墓出土十九件为一组的鎛。4、铃 最早的青铜乐器。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就已发现了单翼铃,诗载见“和铃央央”。铃常挂在旗上、车上和犬马身上。广韵:“铃,似钟而小。”可见铃的形状 似钟但体小,一般作平口或凹口,上有弓形钮,体内有舌。 5、铎(du)n古代乐器。n说文:“铎,大铃也。”但传世自铭为铎的形体并不大。铎有柄有舌,持柄而振,舌撞铎体发声。 n周礼夏官大司马:“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6、勾鑃(dio) 是一种手持的打击乐器,其形狭长,使用时口朝上,手持铎柄,以槌敲击。存世句鑃铭文中有“择其吉金铸句鑃,以享以

4、孝。”的内容,可知它是宴享和祭祀用的乐器。主要盛行于春秋时期的吴越地区。7、錞于n军中乐器。n国语晋语:“战以錞于。”又周礼他官鼓人:“以金錞和鼓。”所见实物形如圆筒,上大下小,錞于顶上有钮,且以虎钮为多。主要流行于春秋至西汉时期的长江流域地区。8、鼓n古代乐器。n商周时期鼓多木质,铜鼓目前发现属于商代的,仅有两面,两鼓的主要特征是横置的两面鼓,有四足或矩形足。现在见到的大量铜鼓是出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鼓呈圆形,均为单面鼓,由鼓面、鼓胴、鼓腰、鼓足等部分构成,在鼓腰常附有环耳。鼓身和鼓面还饰有各种图案的纹饰。主要盛行于战国至汉代。五、兵器的影响n主要有钺、刀、戈、矛、戟、剑、镞、胄、符、节

5、。1、钺n一种劈砍兵器。形状像斧头,有穿,以安装长柄。多用于刑杀,是权威的象征物。流行于商周时期。2、刀n常见于商代。n 其中直体翘首的大刀,单面侧刃,是用于砍杀的兵器。柄饰马头的短刀,则用于近身格斗。3、戈n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长柄格斗兵器。n戈的构造很特殊,锋刃部分称“援”;后部为“内”;下垂者是“胡”。垂直装柄,横刃有锋,可以横击,啄击和钩杀。盛行在商至战国时期。4、矛n为刺兵。n 它由矛身、骹、柲、鐏四部分组成。商至战国,矛一直都很发达。春秋战国时主要形式为柳叶长骹式,体呈长条柳叶形。5、戟的巧思n是一种戈矛合成一体的兵器。西周时,戟已经大量应用于战争。春秋时代,出现了新式的戈矛分铸联装

6、的戟,即戈矛同柲的长柄戟。6、剑的内涵n近战短兵器。n剑的构造简单,使用灵活方便,两面都有利刃,剑斗端有锋,即能横斩,又能直刺,平时带在身上可以自卫,战场上近战格用以杀敌。最早出现了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代盛行。越王勾践剑剑身还采用了菱形暗纹技术。7、铍的杀气n出现于战国时期,形状如扁茎剑,使用时如矛装柄。8、弩机、弩机n战国出现了杀伤力很强的木弩及其上的发射构件铜弩机。9、镞的形态n用于远射的箭头。n商作扁平、凸脊、双翼。西周矢镞仍为双翼,但镞锋夹角加大,倒刺尖锐。春秋战国时期镞样式增多,主要有三棱式,双翼式、尖锋扁平双翼式,均三侧刃前聚成锋,穿透力极强。10、殳、殳n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

7、杆做成,青铜首有棱无刃。11、胄 防护装具。 商代铜胄制作精良,正面多铸有兽面纹饰,胄上竖立铜管,用来插装羽缨等饰物。西周胄造型朴实,左右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沿边宽带上凸出一排圆泡钉。12、兵符、兵符n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n一符从中剖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两半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符多作虎形,世称虎符。13、节n通行的凭证。1957年在安徽县发现了五枚鄂君启的节,其中舟节二、车节三。节上铭文记录了水陆通行路线和车船数目等。十一、工具和农具十一、工具和农具n商代,尤其是到了商代晚期,古代中国的青铜冶铸业已有了高度的发展。这时,尽管石制工具仍在继续使用,但已经广泛地使

8、用青铜来制作农业生产工具及手工业生产工具,从而使商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商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的基础。1、青铜农具、青铜农具n商代的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商代的农业是耜耕农业,即主要使用耒耜来进行农业耕作。n此外,商代的青铜农具还有钁和铲等。n渔猎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考古发现用青铜制作的渔猎工具主要有鱼钩及镞(箭头)。青铜耒青铜耒n耒的形状是上为长木柄,下端一般分为两个齿(尖杈),青铜耒或是在两个杈尖部位套上青铜耒尖,或者将整个耒端用青铜来制作。这样,由于青铜坚固耐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青铜耜青铜耜n青铜耜上部亦为长木柄,下端为略呈长方形的木质耜身,在耜身的下

9、缘套上一个青铜制的、略呈长方形、扁体中空、弧刃的耜冠。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商代中期的青铜耜,长166厘米、刃宽约10厘米。其使用方式及功效与今天的铁锹相同。青铜钁青铜钁n钁是刨地破土的工具,略呈窄长方形,体厚重,下端为双面刃,上端有方銎(qi6ng),用以安装曲折形木柄,其使用方法类似今天的镐。n1959年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的商代中期的青铜钁,高165厘米、上宽55厘米、刃宽4厘米。青铜铲青铜铲n铲,古代文献称作钱,或铫。是将土铲平及除草的工具。n体呈长方形片状,下端为刃,上部中间伸出短柄,柄上端有长方銎,用以安装直木柄。n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青铜铲,长2245厘米、刃宽

10、85厘米。2、青铜工具、青铜工具n商代用青铜制作的手工业生产工具主要有斧、锛、凿、锯、刀(削)、锥等,它们主要用于制作木器和木车等。斧斧n砍伐工具,一般为长方形,下端为双面刃,上端为长方形銎,用以装直木柄,然后再在直木柄上安装横木柄,并且,木柄与刃向一致。其使用方法和今天的斧子相类似。有的青铜斧上端侧面有一个半环形耳。锛锛n锛,古代称为斤,用于砍削木料,其作用类似于今天的刨子。体呈窄长方形,下端多作单面刃,上端为銎,用以装曲折形木柄。特点是木柄与刃向垂直。凿凿n凿,体窄长,下端为单面刃,上端为銎,用以装直木柄,用于凿孔或开槽。n1956年郑州二里岗出土商代中期铜凿,长182厘米。锯锯n锯,用于

11、截断木料或骨料等。河北藁城台西出土的商代晚期铜锯呈刀形,体下刃为锯齿,后部有柄,长147厘米,宽42厘米,背厚04厘米。刀刀n刀,小的称为削。一般为凹背弧刃,后有直柄。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铜刀,长约15厘米。同墓出土的铜削,柄端呈圆环状,长139厘米。锥锥n锥,穿孔用。偃师二里头出土的一件商代早期铜锥,体扁平,四棱向前聚成锥尖,长约85厘米。十一、生活用器的面貌n主要有带钩、灯、玺印、炉、博山炉、樽、洗、耳杯、鐎斗、熨斗、砚滴、席镇、钱币、度量衡器。1、带钩的奢华 古代束腰带上的挂钩,多用青铜制造。带钩又称师比,最初为北方草原民族所使用,春秋战国时期传入中原,一直沿用到汉代。制作精美者

12、,还采用镶玉、嵌银、鎏金等工艺。2、灯 古代照明器具。 青铜灯出现于战国时期,而盛行于汉代。灯的样子很多,最富感染力的当属那些铸成人形、禽形、兽形、树形的艺术造型灯。著名的有河北满城西汉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3、玺印、玺印n战国官吏由诸侯来任命,作为官吏身份与权力凭证的官玺也就随之产生了。n战国秦汉至宋元印章材质以青铜为主。印面形状多为方形,还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曲尺形等。n印上有小钮,多为鼻钮,以备穿系,以便将印佩在身上。n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为玺,一般的印通称为印信。“汉匈奴归义亲汉长汉匈奴归义亲汉长”铜印铜印 4、博山炉 古代焚香的器具。一般炉体作圆形,用来放香

13、料;体下有高足,有的足还铸成人形或鸟兽形;炉盖均高而尖,雕镂成山峦形上有人物、走兽,象征海上仙山“博山”,故名“博山炉”。盛行于汉代。5、樽 古代盛酒的器皿。器作圆形,直壁,有盖,腹较深,下有三兽足,旁有铺首衔环耳。6、洗的朴素 盥洗用器皿。形状像盆,圆形、宽口沿,平或圆底,腹外多有铺首御环耳,内底常用双鱼作装饰,并多铸吉语。盛行于汉晋。7、鐎斗的作用 古代炊器。又称“刁斗”多为军中所用,“昼炊饮食,夜去执行”,形状一般是盆形附长柄,下有三足,柄首常作兽头状,少数鐎斗有流口。盛行于汉至魏晋。8、熨斗n古式熨烫衣物的工具。形状为圆腹宽口沿,有长柄,盛行于汉魏。 9、 砚滴砚滴文房用具10、镇、镇

14、席镇11、货币、货币n商西周春秋货币一、商西周春秋货币一、商西周春秋货币n商代海贝也作为货币来使用。商代还发现有用青铜、兽骨和蚌壳等仿海贝制成的铜贝、骨贝及蚌贝等。n西周仍使用海贝货币,并使用铜块作为称量货币。n春秋中晚期开始出现了金属铸币。1959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12枚春秋晚期用青铜铸造的仿照当时使用的青铜铲的形状铸造的货币,耸肩尖足,平裆,其中一件有面文六字。柄部中空,称为空首布。n东周王室在春秋时期也出现了空首布,有大型、小型平肩或斜肩桥足空首布,面文大多一字,如“王”字,乃“王城”之省称。一直流行到战国时期,面文有“东周”等。二、韩、赵、魏主要使用布币二、韩、赵、魏主要使用布

15、币 n其特点:柄部已不再是中空的,而与铲身同为扁平状,称为平首布。n魏国的布币大多是平首、平肩(或圆肩)、方足、圆跨。币面上有的铸有地名,如“安邑”、“蒲阪”、共等。有的币面铸有币值铭文,如百当锊”、“梁半币”等。因此,魏布一般分为“半釿”、“一釿”、“二釿”三等。n赵国的布币多为平(或圆)首、圆肩、尖(或圆)足,一般分为两等。币面有的也铸有地名,如“晋阳”、“离石”、“蔺”等。此外,赵国布币有的上面有三个圆孔,称为三孔布,其面文有“南行唐(正面)、十二铢(背面)等。此外,赵国也有刀币,小而直,通称直刀,面文有“甘(邯)单(郸)”等。n韩国的布币大多为小型方肩、方足、方跨布,面文有“平原”等。

16、n战国晚期,韩、赵、魏均流行小型方足布。三、齐燕刀币三、齐燕刀币n齐与燕主要使用刀币,因其形状仿自刀削,故称刀币。齐国的刀币较大且厚重,上面铸有铭文,常见的有“齐法化”、“齐之法化”、“節(即)墨之法化”等。n燕国刀币,早期是尖首刀。晚期形体较小,其刀背有磬折与弧形两种,弧背时代较早,磬折时代较晚。上面多铸有面文“明”字,又称明刀。四、秦国货币四、秦国货币n秦国主要使用圜钱,圆形,无廓,中为方穿(孔),上面铸有铭文“半两”,又称半两钱。n还有“文信”等圜钱。n秦国同时还使用布帛作为货币。五、楚国货币五、楚国货币n楚国使用铜贝币,椭圆形,通称蚁鼻钱。上面铸有铭文,常见的有“巺”等。n楚国亦有少量铜布币,长方、平肩、方足、首部有圆孔,面文旧释“殊布当釿”,可能是楚并吴越等地后铸造的地方性货币。n楚国同时使用黄金铸币,在方形或圆形的金钣上,凿印有正方或圆形小印,印文常见有“郢爰”、“陈称”。n银币皆为布币,长方铲形。12、度量衡、度量衡n铜尺n铜量n铜权一、铜尺一、铜尺n1931年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战国铜尺,扁平长条形,长231厘米,宽17厘米,厚04厘米,一侧刻10寸。二、铜量二、铜量n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专业课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