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年级下册历史13课教案3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教案)

w89****13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77KB
约10页
文档ID:307143109
七年级下册历史13课教案3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教案)_第1页
1/10

Word七年级下册历史13课教案3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教案) 下面是我收集的七班级下册历史13课教案3篇(部编版七班级历史下册第13课教案),供大家赏析 七班级下册历史13课教案1 活动目的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和进展水平 2)初步培育观看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力量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才智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预备 1)同学预习课文 2)老师与同学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现,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 1)通过复习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学问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同学自由发言,争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现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 (小嬉戏) 1)老师指定两名同学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同学。

3)14名同学依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同学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近的队员两队中相近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老师提出问题,激发同学探究__) 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许多进步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化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同学争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斗等) 师:假如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凄惨的情景啊! 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开吗? 同学争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其次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漂亮的传奇传奇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 同学争论:(人类发觉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觉,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师:其次课给我们推出了约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三个典型的代表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遗址 下面我们搞一个小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板书)我们从三个典型的原始农耕遗址中选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依据大量的考古发觉,想像这些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现在大家分成三组,一组扮演半坡人,一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组当评委请大家绽开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图片等方式展现出来盼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预备15分钟 (同学分组预备) 师:好,时间到,大家预备好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 掌声有请河姆渡居民表演掌声) (河姆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同学A:我们河姆渡村坐落在漂亮的东海之滨,气候温柔,有充分的水分,很适合种植水稻我们大量的种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种植水稻的国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同学B:我们还创造了蒸饭的蒸笼展现图片)蒸笼是陶土烧制的蒸笼有三层,最底下一层烧火,中间一次装水,最上一层是陶盆,盆底有许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饭饭蒸熟。

这样做出的饭又香,又软,有养分,好消化掌声) 同学C:我们用木头和茅草盖房子,(展现图片)我们的房子有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干栏式的结构,又通风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楼了掌声)听说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还有类似我们这样的干栏式吊楼呢!(掌声) 同学D:请看我们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头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动物的肩胛骨装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轻巧,再装上脚踏(耒)就更轻巧了做手握骨耜脚踏耒的动作)用轻巧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同学E:我们会挖掘水井,解决用水问题我们为水井也盖了一个了遮雨棚,不让雨水落到井里我为我们自己的聪慧感到骄傲!(掌声) 同学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术,我们不肯定要住在河边可以搬到离河边更远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滥也沉没不了我们的家掌声) …… 师:(对同学的表现赐予赞扬) 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现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同学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进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

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同学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锐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同学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创造圆满的是当时不行能申请专利掌声) 同学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颜色明丽,被称做彩陶 同学E:我们会纺线,织布,制衣裳我们正在告辞蒙昧,走进文明的时代 同学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喧闹了房子里还有很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 师:(对同学的表现赐予鼓舞) 请评委点评 同学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虽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但是他们都能够从采集,捕猎,无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学会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开头了原始的农业,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同学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适应环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同学C:河姆渡人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也是依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来选择的,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顺应大自然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展掌声) 同学D:两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软的特点使用更轻巧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艺术的魅力掌声) …… 师:今日的活动搞得很好,每个小组都做了充分的预备同学的想象力和表演的力量真的令老师赞叹不已数千年前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或许和现在有所不同当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没有史书的记载但是大量的考古发觉和讨论表明原始的种植给人们带来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就生产多了家畜的饲养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动物蛋白质改善了人们的身体素养贮存粮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诞生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才有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农耕文化也伴随着原始的农业消失了同学们的想象既合理又丰富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都是一幅幅漂亮的、才智的画卷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才智和双手编织的 七班级下册历史13课教案2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把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距今年月,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育同学的读图和识图力量、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加民族骄傲感2)正确熟悉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觉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进展水平:用自然 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进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现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同学: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奇,以此导入。

可问同学:西方人类起源的传奇 展现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同学争先回答,依据实际状况打算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洁介绍考古的一些学问,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2、北京人 发觉时间:1929年 发觉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月: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自然 火 3、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进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现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索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觉的时间、地点、生存年月、体貌特征 同学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月,分组争论依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现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同学分组争论。

多媒体展现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挨次,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挨次 多媒体展现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现: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白什么问题?同学回答 读第5页最终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月和体貌特征同学回答 多媒体展现: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现: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同学回答 多媒体展现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__中发觉海蚶壳说明白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同学分组争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现:本节课的主要学问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现的过程中,要求同学共同回答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