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设置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高中化学课程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一、国际核心素养的发展一、国际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素养的主流观点“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在完成基础教育时这些素养应得以具备,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程标准修订的两大变化提出学科核心素养,以此贯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水平有机融合,强调学业质量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建构的所以,学科核心素养是衡量学业质量水平的基础和关键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观察与思考观察与思考认知维度认知维度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方法维度方法维度实践与应用实践与应用价值维度价值维度素养素养1 1:宏观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课程目标一: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能解释其原因素养素养水平水平化学学科素养化学学科素养1 宏宏观辨辨识与微与微观探析探析水平1能根据实验现实辨识物质及其反应,能运用化学符号描述常见简单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宏观特征入手对物质及其反应进行分类和表征,能联系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解释宏观现象水平2能根据实验现实归纳物质及其反应的类型,能运用微粒结构图式描述描述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能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同类物质的共性和不同类物质性质差异及其原因,解释同类的不同性质变化的规律水平3能从原子、分子水平从原子、分子水平分析常见物质及其反应的微观特征微观特征,能运用化学符号和定量化学符号和定量计算计算等手段说明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能分析物质化学变化和伴随发生的能量转能量转化与物质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化与物质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水平4能依据物质的微观结构描述或预测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能评估评估某种解释或预测的合理性;能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和表征素养素养2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课程目标二: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的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素养素养3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课程目标三: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认知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提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素养素养4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课程目标四: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素养素养5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课程目标五: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增强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兴趣,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绿色化学” 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能较深刻地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北京师范大学王磊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育部课标培训教育部课标培训科学探究与创新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意识实践基础实践基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思维核心思维核心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学科学科特征特征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价值立场价值立场三维目标与化学核心素养知识知识与技能与技能:化学核心知识或重要技能的具体内容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化学知识获得所依赖的方法、程序,形成的观念和能力等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伴生的情绪体验、兴趣动机,形成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北北京京师师范范大大学学王王磊磊教教育育部部课课标标培培训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p学科素养学科素养以以学学生生发展三大展三大素养素养为核心核心价价值追求追求p学科核心素养是对能力、情感、态度学科三维目标的整合p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体系、学科质量标准的依据和导向p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是形成学科素养的重要基础和载体p学科素养的水平化划分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生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化学学科基础知识是化学课程的主体。
化学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确定课程的主题、模块和系列,这些主题、模块和系列都依托化学基础知识将其科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要求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必修“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和化学反应规律”的学习,建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基本意识;在选修“物质结构与物质”模块的学习中,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发展水平;在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对官能团的认识中,应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解决实际问题学科能力是学生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保障化学学科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根据2017 年考试大纲对化学学习能力“三点七条”的要求,可以将化学学科能力概括为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发展化学核心素养5个要素的基础,推理论证能力的高低决定“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发展水平,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层次决定“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发展水平。
学生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更需要提升其学习能力,促进其化学核心素养不断发展学科思想方法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质化学学科思想是人们在认识化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想意识,是对化学的本质、特征与学科价值的基本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学科思想方法极为丰富,主要包括:物质运动思想,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分类思想,即树状分类、交叉分类;物质守恒思想,即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能量守恒;动态平衡思想,即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唯物辩证思想,即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一般与特殊;绿色化学思想,即绿色发展、环境友好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实质就落实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使用“宏观微观符号”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对高考试题考查化学核心素养的分析对高考试题考查化学核心素养的分析高考化学试题以化学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创设客观、真实的试题情境,实现对化学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促进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注重对思维过程的考查,强化科学探究,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出知识与能力以及能力与素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高考化学试题遵循如图所示的命题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