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图)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301773443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图) 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窘境(图) 日期:2022-09-18 : 来源:文汇报 陶渊明或许真的已经成为“昨夜星辰”。陶渊明连同他的自然主义的哲学精神或许已经真的死去。一线梦想在于:现时代的生态灾难与当代人的生存窘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梦想正在于绝望之中。那也将是陶渊明的再度复活。我容许把我今天的这番话,作为对渐行渐远的陶渊明的幽灵的一次“招魂”。 讲演者小传 鲁枢元 生于1946年1月,河南开封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

2、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文艺学跨学科研究,主要著作有:创作心理研究、文艺心理阐释、超越语言、精神守望、生态文艺学、生态批评的空间、心中的田野等。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付出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一、宏伟诗人陶渊明 中国文学史中常说:“宏伟诗人陶渊明”,怎么宏伟,宏伟到什么程度?假设让秦始皇PK陶渊明,那就好比在一架天平上,一端放上一座宫殿城堡,一端放上一缕清风白云,古怪的是这架天平竟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偏斜。 我们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中常说:“宏伟诗人陶渊明”,怎么宏伟,宏伟到什么程度,如何衡量?这里我想简化一下标准,模糊一下概念,假设仅以古人在后人心目中印象的深浅、即所谓民众的“口

3、碑”判断一个人历史地位的上下,那么陶渊明的名声之大与秦始皇倒是可有一比。秦始皇历来被史书称为“千古一帝”,而陶渊明那么被誉为诗苑的“千古一人”。听说过秦始皇的人,大约就听说过陶渊明;只要知道“焚书坑儒”典故的人,也不会不知道“桃花源”的故事。假设核算一下他们自己和社会为此支出的“本金”,却又更加悬殊:秦始皇“奋六世余烈”,攻城略地,斩首百万,血流漂杵,方才当上千古一帝。秦始皇自己劳力又劳心,自己也是付 出世命代价的,49岁便命丧黄泉。而陶渊明获得“千古一人”的历史地位貌似要“轻易”得多,不过是喝喝酒、读读书、种种庄稼、写些关于南山、菊花的诗,平常得几乎不能再平常,自然得不能再自然了。说是诗人,

4、诗也不多,连文章在内总共一百多篇。将秦始皇与陶渊明如此对比,结论显得很有些离奇:就犹如一架天平(人类价值的天平),一端放的是一座城堡或宫殿,一端那么是一缕清风或一片白云,而那天平竟然没有显示出太多的偏斜。 一般人凭直觉当然还是会觉得皇帝终究要“重”些,诗人终归“轻”一些,这种印象出在我们从小采纳的历史观上。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书写,太过于重视政治、经济、军事之类的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而忽略了人类精神空间的清风和白云。 所谓“清风”、“白云”,是什么?想一想,那不也就是哥本哈根会议上让一百多位国家首脑百般无奈的“大气”问题么?按照美国五角大楼的说法,这些由“大气”带来的生态问题假设持续进

5、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超过全体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以及军事问题!而陶渊明,原本就是人间的“清风白云”。 最近我一向在想,人类的问题千头万绪,归根毕竟就是一个问题,一个“元问题”,即“人与自然”的问题。事实说明,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不但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反而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犯下严重错误,即危及人类整体生存的生态错误,而且在这个问题上一错再错,难以自拔。 回到秦始皇与陶渊明的比较上,假设说秦始皇的业绩在政治、军事、经济,属于人事;那么陶渊明那些写南山东篱、清风白云的诗歌散文那么应归于自然。在“人与自然”这个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根本问题上,秦始皇与陶渊明各占了一半。按照我们的大哲学家金岳霖

6、先生1943年在美国芝加哥东方研究院讲学时的说法,前者是英雄,后者是圣人。纵观人类历史,无论东方西方,可谓英雄多数,而圣人那么寥寥无几。英雄成事也败事,圣人那么无为无不为。60多年前金岳霖先生针对时代的弊病就曾强调:地球上光有“英雄”是不够的,还应当有“圣人”。为了防止整个世界为英雄观所操纵,很有必要以圣人观来救治英雄观。 二、陶渊明的自然哲学 陶渊明的诗颇富哲理,西方哲学家中,只有海德格尔的哲学与陶诗中的哲理相近;海德格尔的哲学颇富诗意,中国诗中较能表达海德格尔哲学的貌似只有陶诗。 我们说陶渊明不仅是一位宏伟的诗人,同时还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甚至在世界诗化哲学中也应占据一席之地,这倒不是说

7、他撰写了多少哲学著作,而是由于他的诗文中饱含着深刻的哲理。梁启超认定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可以拿两个字概括,即“自然”。他在民国十二年出版的陶渊明一书中,曾在一段话中接连用了七个“自然”,表达他对陶渊明“自然精神”不容置疑的断定。国学大师陈寅恪在留心研读了陶渊明的形影神、归去来辞、五柳先生传等诗文后指出,陶渊明的核心思想旨在“委运任化”、“随顺自然”,“惟求融合精神于运化之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由此认定陶渊明不仅是一个“品节居古今第一流”的文学家,而且也是“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一位与其前辈阮籍、刘伶皆不一致的“新自然主义”哲学家。 中国本地自然哲学的代表就是先秦的老庄哲学。在中国,从古代的苏

8、轼、朱熹,到现代 的梁启超、朱自清、陈寅恪全都将陶渊明的精神归为这种自然哲学。陈寅恪说陶渊明的哲学是“新自然主义”,仅是为了识别秦汉以来逐渐宗教化的道家思想,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反而是更切近“原教旨”的老庄哲学。 在西方当代,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最具东方气息,海德格尔(1898-1976)本人也曾与中国老庄哲学有过亲近接触。台湾辅仁大学教授萧师毅(1911-1986)年轻时曾与海德格尔合作共同翻译过老子的道德经,还不时给这位正交华盖运的老师带去战后德国极其缺乏的面包、黄油、咖啡、香烟。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世英先生曾在其天人之际一书中指出:陶渊明的诗颇富哲理,西方哲学家中,貌似只有海德格尔的哲学与

9、陶诗中的哲理相近;海德格尔的哲学颇富诗意,中国诗中较能表达海德格尔哲学的貌似只有陶诗。 晚年的海德格尔面对西方技术社会日益暴露的种种危机,渴望为迷失方向的现代人探索一条再生之路,“自然的观念”与“诗意的栖居”再度成了他哲学斟酌的重大课题。海德格尔首先要做的,是将自然从现代工业社会的强大思维定势中补救出来。在这条救赎之路上,他选择了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1770-1843)作为自己的“盟友”。他说,这是由于荷尔德林是一位本真的、为自然柔情拥抱的诗人,因而又是一位“诗人中的诗人”。 海德格尔称颂荷尔德林的这些赞词,同样可以赋予我们的诗人陶渊明。或许可以说,陶渊明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荷尔德林。 三、陶渊明与当代人的生存窘境 假设说陶渊明时代的“樊笼”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马克斯韦伯那么认为在工业时代“木笼”已变成了“铁笼”,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操纵气力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谈陶渊明,话题好多,由于时间有限,我这里只计划选取陶渊明诗文中的三个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