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98843360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 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设为首页 参与珍藏 志书检索 按标题 按内容 返回史志06.5(第19期)封页 上一节 下一节 福州三坊七巷志稿“概述” 黄启权 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在屏山东南麓创造冶城。清林枫榕城考古略称“当今在诸鼓岭以南,城隍庙以北”。那里,今鼓楼区的大片面地方都在江河海疆中。正如明代诗人王恭在冶城怀古诗中所述:“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分立晋安郡,今福州是晋安郡的郡冶所在。首任郡守严高因嫌故城太隘,向屏山正南择新址

2、修建子城。这时,福州城的南端开头沿伸至虎节门(今虎节路)。子城城内为官吏士卒所居,城外那么为居民区和商业经济区。宋路振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历史上称为“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由于晋安郡的人口激增,这时大量中原南来的贵族、士人已聚居在子城南门虎节门外的护城河以南。宋淳熙三山志“子城坊巷”载:“循城山虎节之东,曰东街。”“循城出虎节之西,曰西街。旧有西总门;出其南,小巷经纬三。”当时的虎节门外大濠又名大航桥河,它的航运已特别繁忙。宋闽中记云:“前桥河,晋严高开,舟楫往来,因名大航。”可见,其时这里确已逐步形成了居民区。

3、经过530年的进展,到9世纪初,唐元和年间,今“三坊七巷”南侧的安泰河沿桂枝里已有上规模的民居,而且由于里人陈去疾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中了进士,桂枝里也因而得名。 唐天复元年(901年),闽王王审知出于“守地养民”的需要,大规模地修筑唐罗城,其南门叫利涉门,已扩至安泰河沿。这样,就把大航桥以南原来已经形成的居民区、商业经济区括入了城内。罗城的分区布局仍以大航桥河为界,政治中心和王孙贵族的府第居于城北,平民居住区和商业经济区安置在城南;而且强调中轴对称,城北中轴大道两侧为衙署,城南中轴两旁分段围筑高墙,构成严整的坊巷。这和唐代都城长安的城市布局是一致的。三山志“罗、夹城坊巷”的条目中已逐一记载了今“三坊七巷”里的三坊七巷;而且连“后街”的地名也都有了。这就说明,至唐末,古福州“三坊七巷”的格局已经根本形成。 梁开平元年(907年),王审知拓建夹城。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知州钱昱增筑外城。由于城池的不断扩建,“三坊七巷”逐步处于城市的中心。与此同时,大量历史名人,如:黄璞、陈烈、陈襄、郑穆、余深、陆蕴、陆藻、郑性之等都先后在此营宅,甚至代代相传。宋代,“三坊七巷”已经成为福州达官显贵、文士名流的成片聚居地。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