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得: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教学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293958892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言意兼得: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言意兼得: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言意兼得: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言意兼得: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言意兼得: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言意兼得: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教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言意兼得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教学 宋非【摘 要】统编版教材中收录了40多篇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这类题材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所处年代距离学生久远。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把握这类教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學,将言意兼得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落实到教学中。本文以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为例,引导教师从吃透文本的“言”与“意”入手,在教学中依“言”会“意”,引导学生读懂内容;互文见义,体会情感共鸣;据“意”识“言”,领悟语言表达;以“言”表“意”,感悟伟人情怀;等等。学生在学习中将语言文字运用与思想感情体会相结合。【Key】革命传统教育 言意兼得 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

2、绕“革命岁月”这个主题安排了一组革命题材的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革命先烈的事迹,感受革命志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进而认识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但学生对这类文章中的内容缺乏深刻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灌输与说教革命传统教育,而应引导学生在对作品语言文字的品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与感悟。本文以七律长征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将言意兼得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落实到教学中。一、七律长征的“言”与“意”抓住“这一篇”的言语特点,体会“这一篇”的意义主旨,教学设计的第一板块可以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题的前半段“七律”告诉我们文章体裁是一首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

3、为一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二、三两联要求对仗,偶句要押韵,一韵到底。引导学生读一读全诗,了解七言律诗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结构的特殊性。课题的后半段“长征”,通过出示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长征”、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的背景,学生能够大致知晓这首诗体现的是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题材的课文所处的年代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难以理解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淀形成的民族精神长征精神。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这首诗的言语秘钥,理解语言,感悟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二、“言”“意”互转,相互融合语文学习不是“言”或“意”的独立获取,水油分离。只释“言”不悟“意”则浅,只悟“意”不释“言”则空

4、。教学的第二板块可以从字词学习切入,将“言”与“文”打通。(一)依“言”会“意”,读懂内容围绕“长征有多长”这个问题展开教学,从圈画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语入手,笔者是这样做的:师:把重要的词语读懂了,诗也就能读好了,你们圈画了哪些表示地点的词语?学生回答,然后出示词串“五岭”“乌蒙”“岷山”“金沙江”“大渡河”,学生自读。师:这组词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办法来理解?生: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注释来理解。学生依据注释分别说词语意思,教师则在地图上标出相应的区域: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青海。师:读读这组词串中的前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生:“五岭”“乌蒙”“岷山”这三个词写的是山。师:

5、再读读后两个词。生:“金沙江”“大渡河”写的是水。师:仅仅是三座山脉,两条大河吗?生:不是,因为诗人用了一个词“万水千山”,说明很多山、很多河。师:多少山?多少河?这里还有一串数字,读一读,体会体会。出示资料,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座山终年冰雪覆盖;跨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征途漫漫。生:长征路线长、跨度长,真的是“万水千山”啊!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图,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长征到底有多长。出示长征图,教师补充资料,学生再谈感受。1935年秋天,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到达宁夏六盘山,写下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是最早对长征的

6、数字做描述。红军到达陕北一个月后,中共中央明确地宣布了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结论。据红四方面军的将领李中权回忆,这个算法是以每天走70里计算,共计25550里。其实当时战斗部队大部分每天行程不止70里,如抢夺泸定桥最高纪录一天走240里从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图中可以看出,在通过许多地区时是反复曲折迂回,甚至是来回兜圈子,如红军四渡赤水时据记载走了5000多里。平均每天行军70里,一支大军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师:“万水千山”这不仅是他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是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真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生齐读)教师通过一组词串的归类学习,引

7、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意思;通过区域的圈画、一串数字的表述及资料的补充介绍,层层追问抽丝剥茧,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透过“万水千山”体会长征路线之长。(二)互文见义,情感共鸣互文见义是指两样事物分开写,但其含义是互相包含的。围绕“远征难有多难”这个问题,笔者接着出示了第二组词串,引导学生对应第一组词串去发现。出示词串:逶迤 磅礴 千里雪 云崖暖 铁索寒。生:我发现“逶迤”“磅礴”“千里雪”分别写的是五岭山脉、乌蒙山和岷山。师:对,这三个词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请你接着说一说。生:“逶迤”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说明五岭山脉很长。师:是的,五岭山脉绵延7000多里,红军走了90多天才翻越它

8、,你说难不难?生(点头):很难。师:“磅礴”描述的是什么样的山?你可以看看字的偏旁,想一想。生:说明乌蒙山石头多,怪石嶙峋,陡峭险峻。师:乌蒙山平均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4200米。打个比方,18层楼房大概高50米,你爬过吗?想象一下爬楼时的感觉。红军爬的乌蒙山,平均海拔是它的40倍,你又会有什么感受?你们爬的是平坦安全的楼梯,而红军爬的是悬崖峭壁,连路都没有!你说难不难?生:太难了!(学生面露难色)师:“千里雪”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生1:白雪皑皑。生2:大雪纷飞。生3:冰天冻地。师: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五座雪山,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叫夹金山,被当地人称为“神仙山”,因为传说这座山连鸟儿都飞不

9、过去,只有神仙才能翻越。风雪刺得红军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有的战士摔倒了,就再也没有爬起来。生:我想到的词是“丰碑”,这是一个故事,说的是翻越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最终处长光荣牺牲,化作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千里雪”对应的是岷山,以翻越岷山为例,部队损失了2000多人。你说难不难?生:难上加难。师:诗人选取了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山脉,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千山”之多之险,正如李白在蜀道难中感慨的那樣“难于上青天”!师:后两个词“云崖暖”“铁索寒”是写水的,有什么不一样?生:从“崖”的字形就可以知道金沙江两岸是高耸入云的山崖。师:说得好,“崖”是会意兼形声字。我们来看这段小视

10、频,有什么新的感受吗?(播放金沙江奔涌的小视频)生: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师:你看这飞溅的雾水,像什么?生:像冒出的蒸汽,所以会让人有“暖”的感觉。生:我知道大渡河上的桥是由13根铁索构成的,没有桥面,所以让人害怕。师:我们的祖先造字很有学问,这是甲骨文的“索”字,像一段绳子,再看看这座桥,是不是很形象?生:大渡河上凌空高悬的铁索,下面是汹涌的河水,让人寒意阵阵。师:故事飞夺泸定桥中这样描述的(出示飞夺泸定桥的节选文字,学生浏览)江之险,桥之险,战士们还要冒着枪林弹雨,你说难不难?生:难于上青天!师:请你将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中国的汉字,意蕴丰富,

11、通过偏旁能揣摩出“磅礴”的意思,通过追字源能想象山“崖”高耸入云、铁“索”凌空的画面。对应去比较同是写山、水的词语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去联想、想象,挖掘更深层的意蕴。三、深入研读,言意兼得(一)据“意”识“言”,领悟语言表达在学生获得长征之长、远征之难的感知后,回望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线索,构造了两个时空,一个是客观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的多而险;另一个是主观心理的面对“远征难”,红军“不怕”“只等闲”。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有多不怕呢?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因此,第三板块的教学设计可以从诗眼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关

12、键语句感悟,步骤如下:1.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自主学习,确定关键语句。2.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读:(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中的“细浪”“泥丸”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想象奇特,充分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腾”“走”两个动词将两座山脉化静为动,气势雄浑。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以山写人,这是反衬的手法,洋溢着一种革命豪情。总结:诗人居高临下,宛如一个站在昆仑之巅的巨人,极目万里,将整个的五岭、乌蒙山纳入眼帘,只不过是细小的波浪、脚下滚动的泥丸。视野是如此开阔,境界是如此浩大,情感是如此豪放。正因

13、为有着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所以“红军不怕远征难”!(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看似写金沙江、泸定桥,实则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暖”可以读出两层含义:一是写红军因江水汹涌澎湃,水石相击,水雾蒸腾而产生的江水沸腾的感觉;二是表现红军因征服了金沙江天险万众欢腾、高呼胜利的热烈情景。“寒”也可以读出两层含义:一是烘托出大渡河铁索桥凌空高悬,令人心寒的艰险之状;二是渲染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而激烈的战斗气氛。“暖”与“寒”是侧面描写:颈联两句没有从正面具体描绘红军是如何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但红军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英雄形象,却从侧面得到

14、了体现。“暖”与“寒”还是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跌宕起伏,“红军不怕远征难”!(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一句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不但不怕,反而更喜!喜从何来?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令人欣喜。“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红军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令人欣喜。教学不能只满足于文本精神层面上的提升,应有意识地将“这一篇”的言语推至学

15、生注意力的中心,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运用对比、品评、有感情朗读等手段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之处。从实际教学来看,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充分地说,尽情地读,情绪高昂。(二)以“言”表“意”,感悟伟人情怀教学快结束时,学生内化作品“意”的同时,也内化了作品的“言”。这首诗独特的时代背景与时代意义,决定了在学习时不能只就诗论诗,应该去领会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感受伟人情怀。因此,第四板块的教学:学生自主学习“阅读链接”菩萨蛮大柏地,在朗读中去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伟人毛泽东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1.自读:这首诗大处雄浑,小处精细,抑扬顿挫。2.自学:诗的大概意思。3.补白:诗的创作背景。4.感悟:诗人重游自己战斗过的地方,回忆往日胜利的情景,表达对人民革命战争以及经过战争洗礼的革命根据地的赞美之情。5.诵读: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诗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总揽全局的统帅气魄,就是伟人毛泽东博大的胸襟,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