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试卷第一单元测试卷苏教版

上传人:llt8****5967 文档编号:291393423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卷第一单元测试卷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卷第一单元测试卷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卷第一单元测试卷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卷第一单元测试卷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卷第一单元测试卷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卷第一单元测试卷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试卷第一单元测试卷苏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上册语文试卷第一单元测试卷苏教版一、基础训练题。1.看拼音,写词语。lin shun( ) ji ji( ) f pn( ) f 1o xiyu( )2.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洒下(s sh)登高(dn dn)小艇(tn tn)相逢(fn pn)3.依照拼音写同音字。zhen y hun j( )奋 ( )望 ( )绕 ( )忆地( ) 沐( ) 归( ) 踪( )4.将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连起来,再任选三个词语写一段话。枫叶 水乡 荷塘 芦苇5.词语练习。(1)照模样,写一写。例:轻(轻轻)轻轻地翻开书本慢( ) 悄( ) (2)照模样,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词语。(漂亮)的白塔 (

2、 )的节日 ( )的浮萍 ( )的生活(洒满)阳光 ( )高山 ( )波浪 ( )双桨(3)照模样,仿写四字词语,再任选其中一个造句。家家户户(AABB式) 6.依照所学知识判定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不解藏踪迹”中“解”的意思是“分开”。 ( )(2)“含苞欲放”与“意欲捕鸣蝉”中的“欲”差不多上“将要”的意思。 ( )(3)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中用“红领巾”比喻少先队员,表现了小朋友们玩耍时快乐的心情。 ( )(4)池上和所见这两首诗描写了两个可爱的小孩,表达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 ( )7.选择题。(1)“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指的是( )。A.元宵节 B.中秋节

3、C.重阳节 D.端午节(2)王维想念的亲人是( )。A.长安的亲人 B.家乡的亲人 C.山东的兄弟(3)池上的作者还写了下列古诗中的哪首? ( )A.望庐山瀑布 B.赋得古原草送别 C.春望 D.鸟鸣涧(4)“我问你友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句话中的“谁”是指( )。A.党 B.我们友爱的父母 C.我们的老师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照模样,仿写句子。例: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唱歌。天上的星星望着我们, 。(2)小船儿推开波浪。(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1)“把”字句: 。(2)“被”字句: 。9.依照所学知识填空。(1)王维在专门小的时候就 ,与自己的兄

4、弟 。尽管他们彼此 ,但却专门难相见。那年重阳节,王维深情地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自己对亲人们的想念之情。(结合课文,填写合适的成语)(2)所见一诗的作者是 (朝代)的 。诗中,最能表达小小孩可爱的是“ , ”。池上一诗的作者是 (朝代)的 。诗中表现小孩天真可爱的诗句是“ 10.语言运用。你在课余时刻一定读了专门多书吧?你对哪本书的印象最深呢?它的作者是谁?你最喜爱书中的哪个人物?什么缘故?将这些写下来。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每逢佳节倍思亲(节选)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喧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津津有味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

5、节日的情形,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王维想,往常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眺望。大伙儿团圆在一起,是多么让人快乐啊!现在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现在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想念着我呢。(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形是如何样的?用“ ”画出相关语句。(2)文中描写的重阳节有 、 的风俗适应。(3)选文中划线词“现在此刻”指的是什么时候? (4)选文第二自然段在王维的诗中,被浓缩为诗句“ , 2.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夜书所见 宿新市徐公店宋叶绍翁 宋杨万里萧萧梧叶送寒声, 篱落疏疏一径深,江上秋风动客情。 树头花落未成阴。知有儿童挑促织, 儿童急走追黄

6、蝶,夜深篱落一灯明。 飞入菜花无处寻。【注释】萧萧:形容风的声音。客情:旅客思乡的心情。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点也叫蛐蛐。篱落:围在院子别处的竹篱笆。一径深:一条小路专门远专门远。急走:奔驰着,快追。走,确实是跑的意思。(1)第一首诗中的小孩在干什么?作者是如何明白的? (2)第一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如何样的思想感情? (3)第二首诗中的小孩在干什么?做成功了吗?你如何明白的? (4)两首古诗中,都有对儿童活动的描写。你还读过其他描写儿童的诗句吗?试着再写出一两句,并说一说诗句表现了儿童如何样的特点。三、习作。我们的周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会带给你欢笑,也可能会

7、让你流泪快来与大伙儿分享分享吧!要求:1.题目自拟。2.写清晰情况的开始、通过和结果。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凉快 佳节 浮萍 扶老携幼2.s dn tn fn 3.振 震 欲 浴 环 还 记 迹4.枫叶 水乡 荷塘 芦苇示例:我家旁边有一个荷塘,荷塘边是一片芦苇,生长得十分茂盛。有一条马路紧挨着芦苇,路的两边种着枫树。秋天的时候,枫叶红了,在远处看像燃烧的火苗,好看极了!5.(1)慢慢示例:慢慢地站起身 悄悄示例:悄悄地走进来(2)示例:欢乐 绿色 幸福 翻越 推开 荡起(3)示例:开快乐心 密密麻麻 吞吞吐吐 她说话吞吞吐吐的,看起来有什么难言之隐。6.(1) (2) (3) (4)7.

8、(1)C (2)B (3)B (4)A8.(1)示例:一边望一边向我们眨着眼睛路边的杨树望着我们 对我们哗哗地鼓掌(2)(1)小船儿把波浪推开。(2)波浪被小船儿推开。9.(1)示例:背井离乡 天各一方 朝思暮想(2)清 袁枚 意欲捕鸣蝉 突然闭口立 唐 白居易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10.示例:课余时刻,我最喜爱看书啦!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是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里面有神通宽敞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还有一心向佛的唐僧。我最喜爱孙悟空,因为他不仅本领大,而且还专门有同情心。最后他成了斗战胜佛,可真了不得啊!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1)一大早,大街上便喧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津津有味地

9、去登高游玩。(2)登高 插茱萸(3)重阳节王维想念家乡亲人的时候。(4)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2.(1)小孩在捉蟋蟀。诗句“夜深篱落一灯明”说明小孩在捉蟋蟀。(2)描写的是秋季的场景。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观看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打算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明白得的观看内容。随机观看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味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小孩一边观看,一边提问,爱好专门浓。我提供的观看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亮,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看,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看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关心幼儿学习正确的观看方

10、法,即按顺序观看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重点观看,观看与说话相结合,在观看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看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模样的,有的小孩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小孩说“乌云跑得飞速。”我加以确信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确实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如何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看,让幼儿把握“倾盆大雨”那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看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11、。”如此抓住特点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看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体会联系起来,在进展想象力中进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大夫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看对象。(3)小孩在捉蝴蝶。 小孩没有捉到。 因为菜花是黄色的,黄蝴蝶飞到里面去就看不见了。诗句“飞入菜花无处寻”说明小孩找不到蝴蝶了。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差不多上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许多名家名篇。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杰出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许多语文教

12、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裂,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干洁净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确实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打算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能够在读中自然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能够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制造和进展。(4)示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两句诗表现了儿童天真烂漫的特点。三

13、、习作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差不多上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许多名家名篇。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杰出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裂,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干洁净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确实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打算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能够在读中自然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能够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