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避雷针(线) 防直击雷作用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907734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避雷针(线) 防直击雷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析避雷针(线) 防直击雷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析避雷针(线) 防直击雷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析避雷针(线) 防直击雷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析避雷针(线) 防直击雷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避雷针(线) 防直击雷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避雷针(线) 防直击雷作用(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避雷针(线)防直击雷作用许颖(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清河,1 00085)【摘 要】 本文介绍七个内容:(1)中国建筑物直击宙防护技术源远流长。防雷技术和防洪技术历史悠 久,著名大禹治水的疏导将洪水排入大海,古建筑将雷电引入大地。(2)电力行业50多 年都是金属结构屋顶接地防宙无须避宙针。(3)避宙针(线)的防宙保护作用,在于它比被 保护物高,能把宙电从被保护上方引向自身并安全泄入大地。(4)世界上所有避宙针(线) 保护范用计算方法都是经验公式。保护范围是指被保护物在此空间内可遭受宙击概率在可接 受值之内。各种文献规定的不同保护范用是允许遭受雷击概率不同。保护范FR计算方法是要 经理论分

2、析、实验室模型研究、长期多年实际运行经验证明三者结合,才能作为正式推荐使 用(5)电力行标DUT620-I997对避宙针(线)保护范用计算方法。(6)将确确定避宙针高 度超过120m的保护是现在世界上一个技术难题,在高度超过300m,就可能伸入云层。(7) 避雷针(线)及接地引流线的配置。【关键词】 建筑物直击宙防护避宙针(线)的保护范围避雷针(线)的引流和接地极现代建筑物防雷保护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筑物直击雷防护。二是雷电电磁脉冲防护 (LEMP)。进入建筑物内的雷电电磁脉冲渠道有:一是沿各种金属导体(电源线、信号线、金属管 道、接地引流线和接地极)。二是电容耦合通道。三是电感耦合通道。防护

3、措施是屏蔽、均 压、等电位、分流、限压(SPD)等,将另文论述。木文主要内容是浅析建筑物肓击雷防护。1.中国建筑物直击雷防护技术源远流长中国著名大禹治水,疏导将洪水排入大海的防治思路沿用至今。将雷电引入大地的 防雷技术历史悠久。1949年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和清华大学等 单位组成了北京建筑防雷研究组,对建筑物防雷进行了大量调杏、试验和研究。1959年出 版了民用建筑物防雷保护一书。后来总结了很多实践经验,包括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等 建筑物防雷技术经验。改版建筑物防雷设计,其中很多原理和原则,一直沿川至今。2金属结构屋顶防雷无须避雷针电力行业标准,从1956年3220kV交流

4、电气设备过电压保护导则开始至今标准规 定:金属结构屋顶的育击雷保护,将金属屋顶接地即可,无须避雷针(屋顶上其它设备防雷 保护需要除外)。这样的做法,经电力系统大量建筑物运行证明,是有效的。3避雷针(线)的防雷保护原理避雷针(线)的防雷保护作用,在于它比被保护物高,能把雷电从被保护物上方引向自 身并安全汕入大地。因此,避雷针(线)的引雷和安全泄入大地是至关重要的。避雷针(线)的引雷作用,基木上是这样的,在雷电先导阶段,避雷针(线)顶部聚积 电荷,在发展先导和避雷针(线)顶端之间通道中建立了很大电场强度,避雷针(线)迎面 先导的产生和发展大大加强这通道中的场强,最后选定击中避雷针(线),布置在靠近

5、避雷 针(线)的被保护物比避雷针(线)低,由于避雷针(线)的屏蔽和迎血先导作用,所以被 保护物遭受雷击的概率很小。利用避雷针(线)可实现肓击雷保护。虽然这方法不是主动的, 但能提供99.5%至99.9%保护效果。对密闭在完全金属売体(或金属网)内被保护物才能提 供完全保护。例如,人在金属売体内或在停放的金属壳体汽车内,能安全免遭雷击伤害。按 避雷针(线)引雷性能,确切名称应是“引雷针(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有的学 者称为导闪针(线),后来在一些文献上称为接闪器或拦截器。但因避雷针(线) 这一名词已被广泛地使用,成为惯用名词,一时难以变动。避雷针(线)的防雷保护作用,除引雷作用(保护范

6、围)夕卜,可靠保护的必要条件是要 求避雷针(线)的泄流通道(冋路)的阻抗(包括引流线电抗和接地电阻)很低,因为在雷 电直击避雷针(线)时,很高的引流线电抗和接地电阻可能产生很高电压,引起避雷针(线) 对被保护物在空气中(或绝缘物上)或地中反击。避雷针(线)在受雷击向大地泄放电流时产生高电压对于金属、砖石或混凝土结构一般 不会造成破坏。所以像烟囱、冷水塔、架空线路杆塔、高压配电装置架构的避雷针(线)及 其引流线,均可尚定在其木体上。但上述这种高电压,对于易燃、易爆和敏感电了设备和低 压电气设备,便可能因出现火花或发生反击而造成起火爆炸或绝缘击穿。通常要采取降低接 地电阻或设置独立避雷针(线)等措

7、施来消除这种危险。4避雷针(线)保护范围避雷针(线)保护范围,在不同标准(规程、规范等)中规定的不同,不同文献中推荐 的计算方法不同。有人写文章说这个对那个错,或说这个错那个对。这是误解。所谓保护范I韦I是指被保护物在此空间内可遭受雷击概率在可接受值Z内。各种文献规定 的不同保护范围是允许遭受雷击概率不同。例如,电力行标DL/T620-1997规定的避雷针 (线)保护范围内可能遭受雷击概率为0.1%,即保护范围可靠率达0.999o又如,美国推荐 性的IEEE Std 142-1991规定的避雷针保护范围,滚球半径(击距)为30m,大约保护范围 内遭受雷击概率(绕击率)为0.1%,采用45m,大

8、约为0.5%。避雷针(线)的引雷(拦截)效应,也即是对被保护物的保护作用(保护范伟I),与雷 电极性、雷电通道电荷分布、空间电荷分布、先导头部电位、放电定位高度、避雷针数量和 高度、被保护物高度,这些相互Z间位置,以及当时的大气条件和地理条件等因索有关。一 般地说,地理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影响先导阶段电场分布,从而影响到主放电 的发展;大气条件是,空气湿度和温度愈高,避雷针(线)保护效果愈小。还有,雷电流幅 值(即放电定位高度)愈大,避雷针(线)引雷(拦截)范围愈大,也即保护范围愈大。避 雷针(线)保护范围与这么多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多是随机性的。所以确定保护范I韦1采用方法正确性不可

9、能严格证明。一般地,是理论分析、实验室模型 研究、长期多年的实际运行经验证明三者结合,才能作为正式推荐使用。有的人,企图从已知很不够的一些条件和参数下开发岀定量求出避雷针(线)不同保护 范囤绕击率计算方法,如电气几何击距法(EGM)、修 正EGM的先导传播模型法(LPM)、 滚球法、抛球法等,这样做是积极的、有益的。但至今为止,这些方法计算岀的避雷针(线) 的不同保护范围的绕击率,祁是定性的,而定量是不可信的。正如前述,避雷针(线)保护 范围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一些因素至今无法定量。例如,这些方法中应用的一个关键参数, 击距(或球半径)。从定性上说,击距或球半径随雷电流增大而增大。但定量就难了

10、,至今, 人们还不知道击距或球半径3060m长空气间隙击穿电压值,不讨论实验室空气间隙放电 是否逼真H然雷击放电,至今卅界上最大实验室做的雷电冲击波空气间隙放电距离,最长的, 也只有10m左右,将其外延伸用到3060m或以上,有的按3kV / cm,有的按5kV / cm, 还有的按10kV/cm,来推算,出现了很多在同一雷电流下不同击距或球半径的计算公式。例 如,刘继1980 W 500kV变电所的直击雷防护及计算方法(见电力技术1980年第3 期)一文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列举了不同作者的很多不同公式,不重复。这里列举近年出 现的不同公式;(1) JIAPI4H0在 JI E K T P I

11、I H E C T B ONo.4/99 上引用CIGRE和IEC的公式,击距7? = 27 + 3O(l-e,/6-8) (R以m计,雷电流/以kA计);(2) C1GRE, WG33-O1成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郑健超院士在1999年引用C1GRE 推荐的击距计算经验公式:/? = 6.8Z-8(R以m计,/以kA计);(3)中科院电工研究所马 宏达高级工程师在电网技术2000年第12期中介绍的EGM理论的击距R = 10/065和LPM 理论的击距/? = 2.38疋啊040 (R以皿计,/以kA计,H为针状物高度以m计)。不再列举, 总之,至今,没有公认的击距R计算公式,而是备

12、人备自用,五花八门,实际上击距R计 算公式仍属经验公式。也即世界上所有避雷针(线)保护范围计算方法都是经验公式。还有, 电气几何击距法、滚球法、抛球法一个共同点是谁距离短就击谁,这也不符合实验室获得的 放电现象,放电有分散性和1111折多分支路,并不一定击中距离短的物体。这是先导头部不是 一点,先导头部是一个电荷囊,电晕半径约0.66m,下行负先导会分数支,地上迎面先导 也可是儿个。鉴于上述理由,电力行业标准DLTT620-1997(1关于避雷针(线)保护范围仍用过去方 法,统计了我国4272变电所年的运行经验,表明低于预计的0,是可接受的,没有必要 改变,否则造成混乱和浪费。变电所现行直击雷

13、防护可靠性,比沿架空输电线路导线上侵入雷电波防护高很多。变电所的危险主要来门沿架空输电线路导线上的侵入波。需要说明的,DLTT620-1997关于避雷针(线)保护范围没有采用电气几何击距法、滚 球法、抛球法等,并不是反对这些方法。世界上那种未标明保护范围内绕击率的计算方法实 在太多,难以认同。5.电力行标DL/T620-1997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fT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 5.2中关于避雷针(线)保护范围。在避雷针(线)高度 底30m时的保护范围是A.A. A K O n SI TT在19361940年间在广泛的实验室研究基础上确定的。它的可靠性

14、经苏联、 中国等国家长期运行经验证实,可靠性为0.999。后来扩大用于避雷针(线)高度至120m,对高度影响保护范围作了修正(P);力W30m, p=l; 30mV/rW120, p=5.54h1;这是考虑避雷针(线)有效性降低,高度大于30m,由于侧击雷,雷击避雷针(线)低于它的顶点。5.1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单支避雷针保护范囤(图1)是靠近避雷针建立一栋“尖帐篷”,自由表面旋转,形成如下的经验公式:(a)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按式(1)确定:r = i.5hp(1)式中:/保护半径,m;h避雷针高度,m;高度修正系数;/zW30rrb p=l ; 30m/zW120m, p=5.57Tb)在被保护高度九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按下列方法确定:(1)当 hx0.5h 时,G = (h hJp = haP(2)式中:rx避雷针在久水平血上的保护半径,m;hx被保护物高度,m;ha避雷针有效高度,g(2)当心rx时,取bx=rx0求图3两等高(h)避雷针间保护范围的一侧最小宽度(区)与D/?汐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