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知识的复制——古代传抄活动对知识传播的影响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904322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知识的复制——古代传抄活动对知识传播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析知识的复制——古代传抄活动对知识传播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析知识的复制——古代传抄活动对知识传播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析知识的复制——古代传抄活动对知识传播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析知识的复制——古代传抄活动对知识传播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知识的复制——古代传抄活动对知识传播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知识的复制——古代传抄活动对知识传播的影响(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知识的复制一一古代传抄活动对知识传播的影响论文关键词:知识的复制传抄立言知识产权论文摘耍:传抄是中国含代知识复制最根本的方式,有其产生发展的 渊源,对后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抄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基于为拄 圣继绝学而“立言”,或是宗教信仰的“修功业”,或是作为知识人谋 生的手段。一于余年的传抄活动,在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同时,对传抄 者的思想、著述方式也生产了深刻影响,述而不作引经据典的思维模 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性,影响了近代知识产权思想的产生。 知识是人类思想、经验的总结,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的传抄、传播活 动,是人类知识乃至文明传承的重要方法。我国古代的文献资料浩如 烟海,在印刷术广

2、泛应用之前,手工的抄写活动,是文献复制、传播 的主要形式。文献传抄活动,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传抄介质的 进步影响比较大,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直至隋唐,在宋代印 刷术得到广泛应用之后而成为非主流形式。但由于手写本、抄本资料 具有的特殊意义,直到明清时期,以手写传抄方式复制的文献资料仍 受到特殊的关注,因而,手写传抄活动得以延续。一、传抄活动发展的社会背景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图书的需求促进了藏书事业的发 展,也推动了以简帛为载体的书籍的生产,促进了书籍生产唯一方式 传抄活动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对藏书事业,特别是官藏 图书,是较为重视的,即使是推行文化禁锢政策的秦始皇和

3、文化素养 不高的汉高祖刘邦,也不例外。西汉时期更是广开献书之路、征遗书于天下,进而建藏书之策、置写 书之官,并鼓励民间广置经籍、讲学授徒,于是到了东汉,都城市肆 中就有了专门的“书市”,人们能够方便地购买到要看的书籍。百年之 间国家征集的图书已“积如丘山”。后来,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完善及 普遍应用,引起了图书载体的革命,人们通过传抄的方法,制作写本 书,增加自己的收藏。隋唐时期,特别是六至七世纪之间,是我国写本书发展的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图书主要是依靠抄写。学者士人对自身著作流传后世的期 望、藏书文化的初步形成、科举取士制度形成的大范围儒家经典读者 群等,与邻近诸国的文化交流等都对图书抄写的数

4、量与质量提出了更 高的耍求。两宋至明清,是我国图书事业空前发达的时代,由于科举考试、官府 及私人藏书的需要推动了图书在种类和数量上的骤增,尽管这个时期 雕版印刷术逐步发展并成熟,但写书、抄书仍然是产生图书、复制图 书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手抄书多是孤本、善本,历來为藏书家和 学者所重视。二、传抄活动发展的动力封建社会“三不朽”的思想是驱使传抄活动发展的重要动力。自秦汉 至明清,官府、私人的书籍传抄活动生生不息乃至蓬勃发展,有其重 要的思想基础,即封建社会“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 历代官府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编纂卷帆浩繁的书籍,其根本目的 是传播统治者的思想,历代的正史中,核心的

5、内容之一就是记录统治 者的“立德”、“立功”、“立言”之事迹。通过这些书籍的编纂和传播 也为封建社会建立了 “三不朽”的标准,推动士子们前赴后继地为这 个“崇高”理想而努力。春秋左传注疏记载:“鲁有先大夫曰减文 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而“三不朽”中,“立言”尤为重要,因为“古之不朽 有三,立德立功立言。然德有厚薄,功有浅深,未必并行而俱远也。 而能使千载之下闻而知之者,犹若见而知之是,岂非立言?君子之力哉! 故夫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另外,对于统治者来讲,“立言”的重 耍性还在于“为往圣继绝学”。历代封建统治者为抬升自己的“正统性”,

6、 无不通过“立言”标榜自己统治思想是“为往圣继绝学”,而立言的重 耍途径就是组织编纂、传抄大量的典籍,从而建立以儒家经典及相关 阐释为代表的统治思想理论体系。从历代止史的编撰也可以窥见这种 一脉相承的思想,唐代以后按照经、史、子、集分类方法来划分文献, 其中经、史是儒学经典和正史,而子、集则是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及个 人编纂、著述的著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统治者和个人在三不朽 方面的追求。口汉至明清,历代政府组织的抄书活动不可胜数,仅举几个典型的案 例,如前所述,汉代的大规模抄书活动,南北朝时期的大量抄写佛经 活动;宋仁宗嘉佑年间,-次抄书-万六千余卷;而永乐大典的抄 写仅抄书手就有二千六百六十

7、九人;四库全书著录图书三千四百余 种,七万九千多卷,其中子、集分别为一万七千多卷和两万六千多卷, 占总书的总卷数的近百分之六十,为了完成抄写工作,先后选拔三千 八百二十六人,每人每年耍抄写三十余万字。历代民间薪火相传的私 人抄书、藏书活动,在完成自身学习、教育目的之外,通过编撰自己 的著作,也实现了 “立言”的追求。“三不朽”的精神追求,推动着政 府、个人传抄活动的蓬勃发展。基于宗教信仰的“修功业”,是传抄活动尤其是佛教、道教经籍传抄活 动的动力之源。(东汉至隋唐)“佛教经典传人中国后,民间流传有抄 写佛经能祈福攘祸的说法,形成抄书的风潮。”虔诚的信众为着“修功 业”目的,而抄写或请人抄写特定

8、的宗教典籍,以实现“祈福攘灾” 的理想。魏晋南北朝是佛教、道教蓬勃发展的时期,宗教典籍的翻译、传抄、 传播则起到了助推佛、道发展的作用。北朝诸帝皆阪依佛门,佛经成 为皇家藏书的重要部分。隋文帝时期,抄写佛经13万卷,修治故经 400部,“开皇元年,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秘 阁。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隋书经籍志中的著录,收道家经典377种,共1216卷;佛教经 典1950种,6198卷,佛经总数几乎达到经籍志的二分之一,卷 数约占六分之一,从这些数量庞大的宗教典籍,也可窥见当时以手工 方式传抄的盛况。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形成了以抄经为功

9、 德、鼓励信众大量复制经卷的抄经“功德观”,这种信仰的内心动力驱 使着某些信众不遗余力地去抄写宗教典籍。另外,古人的一些抄经修 功业还与传统的孝道相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因其弟王安 国“养母尽力。丧三年,尝在墓侧,出血和墨,书佛经甚众”而大加 赞赏。苏轼也曾专门写文颂扬友人朱寿昌弃官寻母的高尚行为,其叙 U: “有大长者,曰朱寿昌。生及七岁,而母舍去。长大怀思,涕泣 追求。刺血写经,礼佛忏悔。”苏轼也在父母亲的忌日抄写佛经,以寄 托追思之情。有人对此做过专门的研究,不赘述。以抄写作为谋生手段乃是一部分传抄者从事传抄活动的动力之一。印 刷术被发明之前,书籍的传播、销售完金靠人工抄写复制,

10、于是就出 现了以此谋生的职业,只是在不同时期其从业者的身份、称谓不同而 己。在我国古籍中,从事该类职业的人称谓“佣书人”、“书人”、“书 手”、“书工”、“群书手”,或者以职业的性质来代替,如“佣书”、“书 本”、“楷书”等。另外,对于专事抄写经书者,则称谓“经生”,其传 抄活动称为“写经”。有学者考察,对从事传抄这个职业者最多的称谓 是“书手”,指古代官府里从事文字抄写之大小官吏,具体负责誉录公 文、缮写典籍、抄写经文等事务。最早从事该类职业的人,应是史官。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 昭法式也。左史纪言,右史纪事。”由于文书档案的记录、编辑都是由 史官承担,所以

11、随着史官权职的逐步分化最终导致专事抄写角色的出 现。汉代成帝时,在太常寺设置“写书之官”,职责是将整理的国家图书进 行缮写,所以就是实际上的“佣书人”。后汉书班超传记载:“家 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这是史籍中第一次以“佣书”出现的明确记 录。从这两个记录看,这些早期的佣书是政府行为。三国志记载, 阐泽“家世农夫,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说明当时以抄 写为业的不仅仅服务于政府,也有为私人服务的情况,应该说为私人 服务的情形应该更多。六朝时期,政府设有负责抄书事务的青吏,一些高官养着抄书人。魏 书蒋少游传载少游因佣书而知名,“性机巧,颇能画刻”,“以墉写 书为业,后被召为中书写书生”。

12、又北齐书张景仁传载,景 仁“幼孤家贫,以学书为业,遂工草隶,选补内书生。”同书赵彦深 传载,(赵彦深)“初为尚书令司马子如贱客,供写书。子如善其无 误,欲将人观省舍,。宋书吴喜传亦载,喜少时知书,“领军将 军沈演之使写起居注”。显然,此时佣书人亦备受青睐。云岌七签 载(刘宋陶贞宝)“家贫,以写经为业,一纸直价四十”。在北方,佣书 业也很盛行。魏书崔光传载崔光“随父徙代。家贫好学,昼耕夜 诵,佣书以养父母”。同书崔亮传载崔亮“居家贫,佣书自业”。 至隋初,长安佣书业依然兴隆。隋书沈光传载(沈光)“家甚贫篓, 父兄并以佣书为事”。东晋人王嘉所撰小说集拾遗记记载汉安帝时,王溥“家贫不得仕, 乃挟竹简

13、插笔于洛阳市佣书。美于形貌,又多文辞,来嗽其书者,丈 夫赠其衣冠,妇人遗其珠玉。一日之中,衣宝盈车而归,称为善笔 而得富。”此事虽不足信,但它毕竟是社会生活中工于抄写的一个侧面 反映。隋书记载“增校书郎员四十人,加置楷书郎员二十人,从九 品,掌抄写御书。这很明确说明了抄写人员是具有一定职位的人员, 并且享有一定的待遇,尽管这个职位有些低,但已经是具有一定社会 地位的职业。唐朝是“写本时代”最为鼎盛而又高度重视史学工作的时代。为了保 证史书的修撰,当时曾在官方最重要的修史机构史馆配备了各种人员,“书手”即其中之一职位。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贞观中,魏征、 虞世南、颜师古继为秘书监,请购天下书。选五

14、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 书手,缮写藏于内库,以宫人掌之”。鉴于当时缺书的情况,唐政府选 定专业抄书之人,命名为“书手”,专事抄书。新唐书百官志二 对史馆的后勤人员也有记载:“有令史二人,楷书十二人,写国史楷书 十八人,楷书手二十五人,典书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熟纸匠 六人”。这说明从事典籍传抄的人员,具有一定的职位。两宋至明清, 是雕版印刷成熟至广泛应用的时期,但出于种种原因,政府和私人的 抄书活动却一直得以保留和发展。文献通考记载宋代还设置了“补 写所” 一类的机构,进行大规模的抄书活动,当时官府藏书多是抄写 本。成书于宋代的麟台故事记载“大中祥符二年十一月,令史馆 别置楷书二人,专掌抄写H

15、历,月给钱一贯五百、米二石,春冬赐衣”。 说明当时从事抄写的从业者具有一定的职位。成书于清代的皇朝文 献通考记载,“(乾隆)四十四年奉谕,尔等出示谕安徽、江苏、 浙江举贡生监等,有精于书法愿赴内廷抄写者,报名考试”。说明抄写 工作的从业者可以通过-定的考试,获得职位,这说明当时专事抄写 是一个职业,并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获得这样的职位。明代永乐大 典、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抄书手都有数千人。明清时期,随着 私人藏书的兴盛,民间抄书、藏书更是远远胜过官府的抄书活动。三、传抄活动对知识传播的影响传抄活动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其功不可没。传抄 活动是印刷术发明之前,知识复制传承的主要手段,

16、即便在印刷术发 明之后,也仍然是重耍的手段之一。我国古代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 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有形载体,传抄活动在抄写、复制文献典籍的 同时,也就使得知识得以复制、传承,保证了文化的延绵不绝、长盛 不衰。在宋代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之后,虽然传抄不再是文献资料复 制传播的主流形式,但由于手写本、抄本资料具有的特殊意义,直至 明清时期,以手写传抄方式复制的文献资料仍受到特殊的关注,承载 着更多的知识信息,具有不同一般的社会价值,因而仍然受到青睐。 封建社会,正是以传抄为主的知识复制工作,才使得文献资料得以流 传开来,让社会底层的人们具有获得知识的机会一受教育的机会,推 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略举两例,据诗话总龟记载 “袁俊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为计。”又却 扫编记载(魏衍)“见异书犹手自抄写,故其家虽贫而藏书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