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晚年归隐剡东考——兼及墓葬问题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79655255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羲之晚年归隐剡东考——兼及墓葬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王羲之晚年归隐剡东考——兼及墓葬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王羲之晚年归隐剡东考——兼及墓葬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王羲之晚年归隐剡东考——兼及墓葬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王羲之晚年归隐剡东考——兼及墓葬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羲之晚年归隐剡东考——兼及墓葬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羲之晚年归隐剡东考——兼及墓葬问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羲之晩年归隐刻东考一一兼及墓葬问题一、王羲之晚年归隐刻东之原因关于东晋北人南来避难的士族归隐江左会稽的原由,已故史学家 陈寅恪先乞在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引证丰富,论议入微,此 不复及。琅邪王氏当时亦为迁徙会稽之大族。在琅邪王氏中,王导以 门阀士族的身份掌握东晋国柄,成为江左胜流者;而后世以文化艺术 成就最高者即是王羲之。本篇论及王羲之卒年按陶弘景真诰?阐幽 微注与张怀璀书断之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之说。依此逆算, 羲之当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o据晋书?王舒传:“及元帝镇 建康,因与诸父兄弟俱渡江委质焉”语,推论王羲之于建兴元年(313) 南渡(1),时年计,一岁。太宁三年(325),羲

2、之任秘书郎,咸和二年 (327),为会稽王友。咸康二年(336),由会稽王友改授临川太守。 时与羲之齐名的太原王述从骡骑功曹出为宛陵令,位于羲之下。后土 述补临海太守,迁建威将军、会稽内史。永和七年(351),王述因母 忧去职,王羲之代其为会稽内史。代任期间,“而羲之甚轻之,由是 情好不协”。(2)服终,王述代殷浩为扬州剌史,加征虏将军,位于 羲之上,会稽郡于他的治下。在检察是郡时,因办其刑政,“羲之深 恥之”。永和十一年(355),王羲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3)“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 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徧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

3、 曰:我卒当以乐死。”(4)自永和十一年王羲之弃官后即归隐刘东, 六年后卒。王羲之入刻居住时间始于何时,因史料匮乏,今不能考。道光嗦县志:“(王羲之)宅图帖:丘令送此宅图,云可得四十 亩,尔者为佳,可与水丘共行视,佳者,决便当取问其价。此宅似 即金庭,盖在郡日遣人行视者。设在蛮山,则无须图矣。”故知王羲 之在任会稽内史时,即遣人于刻东行视择定宅地。刻乃古地名,因刻溪而出。刻东,即剜溪之东,位于今浙江省新 昌境内。高似孙刻录?县纪年九“汉炎IJ县属会稽。唐武德四年(621) 平李子通,以刻县立糜州及刻城县。”又元一统志?绍兴路:“梁开 平二年(908),吴越王钱锣以此地人物稍繁,始分刻县十三乡置

4、新昌 县。”古之刻即今之新昌、噱州地域。是地处曹娥江上游,位于会稽 山、四明山、天台山交叉盘结之区。群峰过峡,众山关健,层峦叠嶂, 洞穴幽奇。李白秋下荆门有“此行不为缈鱼脍,自爱名山入刻中” 句,赞美炎I之风光。刻录?序:“山阴兰亭禊,刻雪舟,一时清风, 万古冰雪。天下多奇山川,而一禊雪,致有爽气,可谓人矣!江 左人物如此,然二戴在刻,王谢在刻,孙阮辈又在刻,非天乎?汉迨 晋永和六百余年,右军诸人乃识刻。”真是白居易所称,“东南山水越 为首,刻为面。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5)陈寅恪先生指岀,王羲之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特出之人物,“其 欣赏自然界美景之能力甚高,而浙东山水佳胜,故于

5、此区域作寻田 问舍之计”(6)是说固可成为王羲之归隐刻东之原因。而本篇 认为,尚有以下两因素。一是宗教信仰。琅邪一带地处滨海,是神仙 学和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东汉以来,此地道教炽盛,琅邪王氏即世代 信奉五斗米道。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说,六 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实与宗教信仰有 关。琅邪王氏从王羲之一辈起,名字上屡世都带一个“之”字,“之” 实为天师道之符号,而与名讳无关。吴会临近滨海,当时亦是道教之 地域。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载,汉末,年过百岁的于吉 曾“往来吴会”,传播五斗米道,为孙策所杀。此载虽未可信,但天 师道起自东方,传于吴会,亦不尽诬妄。炎

6、IJ录?纪年引道书:两火一刀可以逃。言刻多名山,可以避灾也。自汉以来,扰 乱不少,故刻称福地。”道经名之七十二洞天。故王羲之居炎IJ,是 由于信奉天师道之关系,此乃地域薰习,家世遗传之然也。此时不独 王羲之,另如许迈、希时音、祁昙、殷仲堪等及王羲之诸子皆为天师道 浸染传习而盘桓于会稽、刻中。二是身体因素。王羲之岀生于琅邪, 是地自古开釆多种重金属类以制造青铜器。中国古代青铜器制造法, 最早见于考工记,它由铜(Cu) 6879570?00%与锡(Sn) 22?48 24?65%、铅(Pb) 5?256?84%合成。(7)无论是开采还是灌铸, 这种金属元素对环境的破坏性很大。王羲之自幼体弱,有癲痫

7、、语言 障碍,也许此类疾病的根源,来自于当地的环境污染。日本荒金大琳 在王羲之人物考中,对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中“东床坦腹” 故事提出了质疑。指出这并非是王羲之的超逸之举,而是“有障碍的 王羲之因为疲劳,所以躺在床上”。(8)又世说新语?汰侈:“王右 军少时,在周侯末坐,割牛心啖之,于此改观。”这是周饋对王羲之 的体弱之关怀。可世人又有曲解,以为羲之得了如此之礼遇而传为美 谈。按晋书载,王羲之亦服食(已见前)。张彥远法书要录 晋王右军书目中,言及其服食和服食后体内反应者凡十五帖,言及体 内有可能是服食反映或与他人论服食者比比皆是。服食从魏何晏以来 就流行于晋。依照道教的服食养生法,是把石钟乳、

8、石硫磺、白石英、 紫石英与赤石脂这五种有毒矿物搅在一起服用,名五石散,若服用不 当即有生命危险。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叙述 甚详。另据晋书?地理志下会稽郡条:“上虞,有仇亭,舜避丹朱 与此地。”会稽一带以前可以采丹药(水银),即汞(Hg)之区域。王 羲之也炼丹。中国的炼丹分内丹与外丹。王羲之属外丹,称之为丹鼎 道派。中国古代金丹术发展到魏晋时期已趋成熟。以现代科学观点, 炼长生不老丹是为妄谈,但这一过程确实包含着丰富的化学意义。其 中提炼金丹的玄黄所用的原料是铅(Pb)和汞(Hg)o (9)黄帝九鼎 神丹经诀玄黄法:取水银十斤,铅二十斤,钠铁器中,猛其下火, 铅与水银吐其精华,华

9、紫色或如黄金,以铁匙接取,名曰玄黄。” 玄黄即是铅、汞氧化物的混合物:2Pb+02327C2Pb0o服这种丹药, 身体就容易受化学药品的侵害。在王羲之的尺牍中,提到的疾病有脚 痛、腰痛、腹痛、头痛、肝痛、齿痛、冃痛、耳鸣及原因不明的发热、 食欲不振、下痢、失眠、咳嗽、虚脱、瘤肿等。这些疾病其实就是服 食、服丹不当所致。有机水银(organic mercury)侵害,就会出现中 毒病状,现代医学称之水俣病(itaiitai)o (10)它除了知觉、听力障 碍、失调、视野狭窄、肌肉力量下降等精神系统的障碍外,还有发作 性的症状,如肢端麻木、颤抖等,在感觉障碍方面有肝脏、肾脏对脏 器、血管等全身的影

10、响。更具体地说,水俣病带来的是癫痫、头痛、 腰痛、四肢疲劳、心脏压迫、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口腔炎,还 有头晕、呕吐、步行困难、失眠、盗汗、麻木、恶心、贫血、结核等 症状。结合王羲之尺牍中之疾病内容,应当是重金属类的环境污染与 自身服用有毒物品所引起的。记载上发现,王氏一族及其身旁的士人 似也有共同的症状。王献之尺牍中提及诸如地黄汤之类的药物名称。 附带说一下,晋书?王羲之传、法书要录皆载王羲之“写经换鹅” 之故事。昔人疑鹅之“转颈”与书法之“转腕”相通,故右军好之, 名“右军鹅”,并以此为书法不传之秘。陈寅恪先主谓,昔人之说特 善于附会,非能得其真解。据陶弘景名医引录与唐孟诜食疗本 草,鹅

11、列上品。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则以鹅为“与服丹石人相 宜”。鹅之为物,有解五脏丹毒之功用。(11)王羲之为防丹毒,就要 经常食鹅。此乃王右军喜鹅之真实缘故。因此,土羲之在服食与服丹的同时,就要服用各类药草,以抵止 副作用的产生。这类药草,在尺牍中也有具体的记载,如旃嚴帖、胡 桃帖、药草帖、来禽帖(以上十七帖)、狼毒帖、黄甘帖所提及的 旃麗、胡桃、青李、密柑、苹果、菊、狼毒、樱桃、来禽、日给藤等 药草。羲之即要在山中寻找药草,又要在自己的园子里种植药草。十 七帖29通几乎是“蜀地之书”,通过居于巴蜀的周抚寄送药草。为 了取得身体的活力,滋养强壮剂,他晚年居剜主要的精力聚集于养生 之事上。法书要录所

12、收王羲之尺牍凡465通,言及书法者仅一条:“君学书有意,今相与草书一卷”,即是证明。炎IJ东地域是丘陵与河 谷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同时又具有典型 山地气候特征,水平、垂直方向差异明显。(12) 土种以红壤、黄壤、 岩性土、水田土壤为主,肥力强。(13)降水与地下水丰富,口照时 间长,有多照回温过程。(14)这些因素,皆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地 质、地貌的优势,给王羲之在药草的寻找和种植上带来了便利。故钟 情山水、宗教信仰与身体的健康保障,三者构成了王羲之晚年归隐刻 东之原因。二、王羲之晚年刻东之行踪世说新语载,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曾与支遁在剜东沃洲山 岭初遇。“孙兴公谓王曰

13、: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 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 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 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文中的支道林, 即支遁,乃东晋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僧人。支遁本姓“关”,来自 古代中国东部佛教中心陈留,“世代信佛”。但据慧皎高僧传中另 一说法,他来自林虑(今河南林县)。公元304年左右,自朝廷发生 了有关僧人地位之争,当时几位僧人领袖就从都城转到炎东。他们皆 属于新型的“士大夫僧人”,擅长文学、玄学和清谈。世说新语记 载支遁之故事多

14、达五十余则,其中许多与刻东之沃洲山有关。诸如“买 山而隐”、“养鹤放归”、“王公大岭”等。据沃洲山志载,东晋时, 支遁造沃洲寺。高僧传中谓“沃洲精舍”和“沃洲小岭寺”,至唐 已废。王羲之与支遁所遇之地当是寺。因年代久远,具体地址已不能 考,但于今新昌沃洲山范围之内是毋庸置疑的。沃洲山地域属丘陵低谷台地。晋宋时声名特高。太平寰宇记? 江南道八?越州沃洲山条:“在(剜)县东北五十里,白居易有沃洲 记/据高僧传、世说新语、刻录,当时集于沃洲山者,王羲 之与支遁外,尚有戴逵、王洽、许元度、殷融、郝超、孙绰、谢安、 王献之等六十余人。可谓人与山相得于一时。另有记载王羲之于刻东之行踪是鼓山。新刻琅邪王氏宗

15、谱载 有路应撰唐越州刻县鼓山土右军祠堂碑文以及升平四年(360) 王右军鼓山题辞。碑文中提到王羲之“早镇会稽,晚遁鼓山 创金庭道院于功岭(罕岭),晚年托迹炼丹鼓山,创紫芝庵,置山市 田。其孙相国尚之居炎IJ,立祠于山之麓,以奉祀事,轮奂筆飞,成一 方千古之壮观”。又题辞:“致政金庭,南明别墅,光鼓西涯,刻邑东 鄙。鼓宏对旗,巅夷若砥,其地可锄,有药可饵。奚翅沃洲,岂 让天姥,结庵紫芝,爰居乐土。”鼓山亦于新昌境内。王羲之晚年不 但于此结庵、采药、炼丹,还置田宅別墅。上文已及,王羲之善服食。 1965年,南京发掘王羲之堂妹王丹虎墓时,于墓中发现了 200余粒 硫化汞(HgS)丹药,即是当年王氏服

16、食的实物。碑文和题辞皆可作 此事实之旁证。然两文正史未收,文献真实性还待考证。尤其是题辞, 可疑性尚存。重要一点是辞文不合晋人语汇,但仍不失为研究王羲之 晚年行踪之依据。王羲之晚年于剜东沃洲山访友、鼓山炼丹,而其居处与卒地是金 庭。现摘录数条王羲之与金庭相关之记载如下。尚皋瀑布山展墓记:“尝闻先师聲永和尚云:晋王右军乃吾七世祖也,宅在炎I之金庭, 而卒葬于其地。”裴通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是以琅邪王羲 之领右军将军家于此山,书楼墨池旧制犹在。至南齐永元三年(501), 道士褚伯王仍思幽绝,勤求上玄。启高宗明皇帝,于此山置金庭,正 当右军之家。”刻录?古阡九“王右军墓在孝嘉乡。”孝嘉乡即今啄州 之东。弘治嗦县志:“盖右军居金庭,卒葬焉。隋僧尚皋作墓地志, 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