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无意识造成媒体对女性的忽视与歧视一在大众传播媒体(以电视为代表)高度普及的今天,媒体不仅传播着信息,更表达着一种文化规范和价值理念传播者如何对主题进行选择、如何表述其性别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受众会根据传媒所构建的性别意义、模式和特征来进行自我塑造和性别意识的定位媒体性别意识的偏差,会引起社会性别生态的失衡①尽管如今的女性不再处于完全的附属地位,男女平等在一定意义下得到了实现,但各种媒体仍然存在弱化女性形象、忽略女性受众的现象对女性的歧视披上了一层隐性的外衣,有意无意地在媒体视野中采用冷暴力手段贬低、边缘化女性为什么面对媒体给予女性的话语权与男性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的现实,传受者都表现出理所应当的漠然态度呢?回答这一问题,就要运用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理当社会中大多数人集体无意识深处的某种原型被激活,人们就会表现出某种高度一致的行为与思想观念,这就构成了某种时代精神②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很多,在此仅谈论其中一种涉及本文话题观点的原型,即阿尼玛(Anima)荣格的精神分析法里面所提到的“阿尼玛原型”指的是男性心理中的女性的一面男性对于媒体文本中女性形象的认识与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阿尼玛原型”。
依靠其在先天以及后天生活中得到的关于女性的零散的经验,男性给出了自己评价女性的一些条条框框将自己设为“第一性”,而女性则被排斥成主流社会群体之外的“第二性”如今媒体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的设置,正是延续了千百年来男性话语权时代对于女性审美标准的具体呈现,将男性价值观内化为对女性形象歧视的集体无意识下面分析女性这一社会群体被媒体物化、弱化、甚至歧视,话语权被忽视和缺失的具体表现媒体新闻有失公允地一味重复着社会对女性的分化现象,存在着对女性的角色定型和不均衡的描述女性形象常常缺席,涉及有分量的女性“问题”的太少在2006年首都女性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布的“关于媒体和广告中性别倾向”的监测报告中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媒体报道仍为男性主导新闻人物中女性只占19%,男性占81%在发言人、专家和评论者的比例上,女性仅占10炕右③女性被报道的角色大部分定位在了官员、运动员、演员、家属等角色即使是女性政治人物的报道,女性的身体、外貌、举止还是最受注意的焦点而且记者通常会以男性的观点来报道女性新闻人物,就其表现类型而言,主要是将女性形象弱智化、商品化、色情化、扭曲化我们时常看到“林志玲走光不慎露底”、“女大学生为高档服装化妆品一夜千元卖淫”、“一个三陪女的自白”、“贵州农夫焚烧引发森林大火”、“贪官难过美人关”、“广州女司机掌掴高速收费员”等诸如此类的报道,④极力渲染,意图十分明显。
广告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则更加突出,具有明显的审美“他”化很多广告几乎都运用了“美女元素”,并向受众暗示:作为女性,其价值就在于美丽、年轻在媒体的影响下,女性形象被模式化、概念化:性感而且被动而其他用女性做主角的广告也将其定位在了“家庭保姆”和“爱心妈妈”的角色上在这些广告中她们被安排在了厨房、卫生间里这实质上强化了女性的被观赏性和易操作性的刻板印象在高科技产品的广告中,尽管现代女性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这些产品的情况非常普遍,但女性角色出现的次数很少同时,她们的教育、管理才能均未在广告中得到公正的体现近年来,网络媒体蓬勃发展,女性网站也繁花竞放,新浪有“伊人风采”、搜狐有“女人频道”、网易有“网易女人”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部分生活空间也相应地转移到了网络,使其转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关注自身发展的视野中O然而女性网站的定位仍旧不容乐观,延伸了传统媒体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其内容不外乎美容护肤、情感纠葛、服饰潮流、丰胸减肥等,而关于女性寻求自身发展的内容则少之又少,总之,像一个古代深闺里的女子,以取悦男人为第一要务虽然有少数女性网站也设有职场故事、求职技巧等栏目,那也只是点缀,往往都淹没在化妆美容和情感婚恋的海洋中。
女性网站这种以男性需求为标准、消遣性大于功能性的定位,会影响到女性网民的价值取向这种以取悦男性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久而久之会内化为女性网民的社会期待,无法形成自觉的女性意识对女性生活的指导过多强调外表的装扮,而没有关注时代女性生存的深层困惑这样就回归到传统男权文化的窠臼,使女性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物媒体似乎已经默认并且遵循这种性别塑造的范式,并以其特有的符号和规则呈现出来:为男人打造女人,即按照男性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来表现女性,使女性成为被看的对象进而形成了“男权社会”的“拟态环境”,媒体权力肯定了性别角色的自然特征的社会不平等,而女性由传媒通过忽略、弱化、歧视而被“象征性地歼灭”了在宏大的社会历史中,媒体在排挤了女性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同时,也削弱了公众对性别歧视现象的敏感和批判能力在中国传统历史中,男权、父权中心主义一直占统治地位,而“三纲”、“三从四德”的行为规则确立后,中国女性就被封锁在封建的家门这种集体无意识麻痹了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钝化了女性的生命感觉,并且代代传承这对不公平的两性秩序不仅毫无批判力,而且客观上起到了默许和维护的作用荣格说:“从个体出生的那天起,集体无意识内容就给个人的行为提供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而后天经验和体验的东西越多,所有那些潜在意象得以显现的机会也就越多。
教育和学习越丰富,也就越容易使集体无意识在各个方面得以个性化,从而成为自觉意识集体无意识就其最终的来源看并不是先天的,而是种系发展和历史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被感知、被意识到的客观存在不断“内化”、“积淀”的结果⑤在笔者看来,要消除问题、战胜困难,最根本的还是要转变对受众主体定位的认识这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包括媒体自身的话语设置、受众的理性思考、女性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让男女平等不再是一个口号、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让女性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尊重、保护和发展注释:①张敬婕:《性别与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5页②霍尔等著,郑日昌译:《荣格心理学入门》,1987年版,第38页③曹晋吴娟:《“传媒与社会性别研究”现状评述》,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网④主要来自各大门户网站的标题新闻⑤宋文广李唐同:《论先天潜意识》,《齐鲁学刊》,1996年第2期,第71页。